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环境污染状况分析及治理

中国环境污染状况分析及治理

ANSHUN UNIVERSITY《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选修课论文题目:中国环境污染状况分析及治理对策探析院别:政法学院专业班级:社会工作2012级学生姓名:李祥学号: ************ 指导教师:冯开禹职称:教授起讫日期: 2014.5~2014.6中国环境污染状况分析及治理对策探析内容摘要:本文从分析我国环境现状入手,简要从国内国外两方面入手,简要分析了引起我国环境污染主要方面产生的原因,并在熟悉的基础上,分析治理技术并总结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我国环境;污染现状;污染原因;治理技术分析。

地球因养育了生命,所以伟大而又美丽。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却只有一个。

地球环境,是要靠每一个人来维护的。

现在,我们生存的环境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如环境污染,毒气蔓延,花草枯萎,动物频临灭绝。

环境的恶化威胁着我们人类的生存。

然而这一切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而恢复地球的美丽,保护地球环境,只有人类才能做到。

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必须将环保事业进行到底。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人类的发展必然造成环境的破坏。

从远古发展到现在的二十一世纪,我们破坏环境的速度随着我们现代化的加速而达到了顶峰。

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危机。

一、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在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

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下面是我国目前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1.1、大气污染问题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

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

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1.2、水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

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1.3、垃圾处理问题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

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1.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

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

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1.5、水土流失问题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

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1.6、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

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二、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的危害和治理对策。

2.1、大气污染的危害和治理对策。

大气污染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造成的危害与影响,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二)、对生物的危害。

(三)、对物品的危害。

(四)、造成酸性降雨,对农业、林业、淡水养殖业等产生不利影响。

(五)、破坏高空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危害。

(六)、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多会导致地球大气变暧,导致全球天气灾害增多,又如烟尘等气溶胶粒子增多,使大气混浊度增加,减弱太阳辐射,影响地球长波辐射,可能导致天气气候异常。

防治大气污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集体、国家、乃至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可考虑采取如下几方面措施:(一)、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多采用无污染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改革能源结构,用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气)、对燃料进行预处理(如烧煤前,先进行脱硫)、改进燃烧技术等均可减少排污量。

另外,在污染物未进入大气前,使用除尘消烟技术、冷凝技术、液体吸收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消除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可减少进入大气的污染物数量。

(二)、控制排放和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

气象条件不同,大气对污染物的容量便不同,排入同样数量的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物浓度便不同。

对于风力大、通风好、湍流盛、对流强的地区和时段,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强,可接受较多厂矿企业地逆温的地区和时段,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弱,便不能接受较多的污染物,否则会造成严重大气污染。

因此应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段进行排放量的有效控制。

2.2、水环境污染的危害和治理对策。

水污染不仅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而且危害及到人体健康,造成水质性缺水使人们工农业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其危害有以下几点:第一,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水中的生物,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

第二,被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的水体,能够引起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以及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疾病。

第三,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As)、铬(Cr)、苯胺等污染水体后,可以在水体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蓄积。

长期饮用这样的污水,容易诱发癌症。

要解决我国的水污染问题要从多方面着手综合考虑,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其对策措施有:(一)、减少耗水量: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的利用,一方面感到水资源紧张,另一方面浪费又很严重。

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许多单位产品耗水量要高得多。

耗水量大,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二)、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为了控制水污染的发展,工业企业还必须积极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排放必须单独处理或预处理。

随着工业布局、城市布局的调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网的建设与完善,可逐步实现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使城市污水处理与工业废水治理结合起来。

(三)、产业结构调整: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是有限的,合理的工业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自然能力,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起到发展经济,控制污染的作用。

(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农村生活源、农业面源、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的污染。

要解决面源污染比工业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难度更大,需要通过综合防治和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措施进行控制。

(五)、开发新水源:我国的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节约潜力不小,需要抓好节水工作,减少浪费,达到降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用水量。

(六)、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水资源规划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工农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与其他规划同时进行。

2.3、垃圾的危害和处理。

第一、大量堆放固体废物,浪费土地资源。

第二、严重污染土壤。

第三、污染水体。

第四、污染大气环境。

第五、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技术对策是:以卫生填埋和高温堆肥为主,提倡有条件的城市发展焚烧技术。

焚烧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城市垃圾处理技术。

大型的配备有热能回收与利用装置的垃圾焚烧处理系统,由于顺应了回收能源的要求,正逐渐上升为焚烧处理的主流。

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和西欧,普遍致力于推进垃圾焚烧技术的应用,主要是改进原有的各种焚烧装置及开发新型焚烧炉,使之朝着高效、节能、低造价、低污染的方向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2.4、土地沙漠化和沙灾的危害和治理对策。

2.4.1、土地沙漠化和沙灾的危害:土地退化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承载力下降,而且对土地利用退化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

所以,土地沙漠化和沙灾已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了。

2.4.2、其治理方法主要有:第一、防风固沙。

设置沙障;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

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该方法可有效固沙和保水。

植物治理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

第二、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主要有:汲水;①地下井汲水工程。

②坎儿井。

输水;①渠道引水。

②管道输水。

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喷灌和微灌技术。

喷、微灌技术与地面灌溉相比,节水30%-70%,被广泛应用。

2.5、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主要危害有:(一)冲毁土地,破坏良田。

(二)土壤剥蚀,肥力减退。

(三)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

(四)淤积水库,堵塞河道。

水污染的治理对策。

(一)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

(二)强化造林治理。

(三)加强预防监督职能的发挥,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四)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

(五)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学治理水平。

2.6、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的危害及治理。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

因此,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必然会对人类、对社会、对大自然产生极大的影响与危害。

(一)、影响未来的食物来源和工农业资源。

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之后,这一切都无法得到保障,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土壤肥力以及水质遭到破坏。

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影响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组成了一个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着一种生态平衡。

因此,生物多样性锐减必然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四)、影响药物来源。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依赖自然环境去帮助我们恢复健康。

传统医学的医生依赖植物和药草治疗疾病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在现代,人们也十分欣赏传统医学的疗效。

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必然会使许多药用植物的来源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