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听觉音乐审美论文

音乐听觉音乐审美论文

浅谈音乐听觉与音乐审美
摘要: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时间艺术,是以听觉
为前提围绕听觉进行的一系列大脑的抽象思维活动,因此,音乐审
美的培养最终就是音乐听觉的培养,它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把
音乐作品永远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体验,只有以此为作眼点,才
能达到音乐教学的最高目地,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精神美、自然美和音乐美,因此,离开了音乐听觉的培养,就谈不音乐审美,更谈
不上正确的、高品位的音乐价值观的培养。

关键词:音乐听觉音乐审美审美体验
一、音乐审美离不开音乐听觉的培养
音乐教育教学的一切,归根结底应以审美体验为最高任务和主
要内容,这是因为音乐首先是一种艺术,以精神陶冶为最高目地,以审美体验为主要内容。

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首先原则,是把音乐作品永远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体验,只有以此为作眼点,才能
达到音乐教学的最高目地,音乐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有高度、广度、深度的音乐审美体验的机会和内容,使学生能亲身体验到精神美、自然美和音乐美,其次,才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现代音乐教育学最重要的认识之一,就是把音乐教学归结为审美体验,归结为音乐听觉
的培养。

当然,离开了音乐审美的培养,就谈不上正确的、高品位的音乐价值观的培养。

对于音乐艺术应该重视三个方面:第一,要具有非常敏锐的听力,对音乐作品做出独特的反应;第二,能够运用各种音乐表现手段表
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第三,不断追求高品位的欣赏并保持自己独
特的审美情趣,如果音乐离开了听觉的培养,就只能进行机械的、僵化的非音乐的教学。

我们所说的音乐听觉的培养决不仅仅只局限于视唱练耳,音乐
听觉决定着对音乐的感知、审美、理解、创造与再创造。

培养怎样的音乐听觉就会使学生具有怎样的音乐判断趣味和见解,实际上音乐听觉的培样和锻炼,贯穿着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根本原则。

之所以要以音乐为本,这是音乐课程本质所决定的。

音乐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
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
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是听觉艺术,是一种审美活动,首先就要通过聆听途径去感知
音乐,从生理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正常的健康人,都具有听觉能力,
但如果将音乐作为审美对象的话,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知它,人
的感觉和知觉是认识客观事物密切相关的两个层次,我们通常概括地称为音乐感知能力,它包容了对音乐的感觉能力和对音乐的知觉能力。

前者指对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乐音要素的感觉能力,而后者则是在音乐感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各种音乐基本要素的知觉
能力,如旋律,节奏感,力度感等。

当然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感觉和知觉是交织在一起的,构成了综合性的音乐听觉。

音乐是依赖于音响流动而存在的,音乐的感觉只有通过听觉的渠道才能真正获得,
音乐的体验也只有在大量的音乐聆听中积累丰富,因此,必须坚持
聆听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体验美感,掌握音乐美的旋律,积累音乐审美体验。

二、音乐审美是音乐的核心任务
马克思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的存在价值取决于人们对音乐美的接
受能力与水平,就是说人的音乐审美能力不仅体验并决定了音乐艺术的存在价值与生存状态,而且也是获取审美享受与精神升化的“必需品”。

培养审美体验能力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通过对教材资源的选择、组合、运用,使学生感受美、表现美,从而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可以选择不同的乐曲让学生听辨、模仿、演奏,更进一步感受体验乐曲情绪,在感知体验的过程中达到审美的目地。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就要求自己不仅要爱它,更要传播它,也应该让学生用一些文字语言来描述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它的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因此,在音乐欣赏中聆听就成了最主要的方式。

音乐作为伟大的艺术,它的魅力往往就在于不能言传的那种感受,
有一千个听众,就有一千种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人们在欣赏《命运交响曲》时,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明运和人生观,所以对该曲的理解是不会相同的,再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我们在教学时往往会配上长江的美景和优美的诗词,不管画面多么美,运用的诗词再特切,纵使教师滔滔不绝,但能说它就完全概括了这首古曲的内涵吗?不能,莫扎特的音乐风格时常用轻松,典雅、明朗、清澈等,这些词语够吗?其实当我们不停的讲解时,音乐也就从这瞬间悄悄的溜走了,因此,音乐是用耳多去聆听,用心灵去感受的一们艺术,那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真的不需讲,不需看吗?当然不是。

讲要精炼、严谨、动情,好让学生徜徉于音乐旋律的脉动中,挖掘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真正体现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感知,体验,理解,想像”成为学生在课堂思维的主旋律。

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有精辟的论述:“艺术并不是为了提供单纯、短暂的快感意义上的让人喜欢而存在的……,艺术包含着有待分享的洞察,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基本的自我了解,无论艺术是简单还是复杂,都是如此.分享力量的途径就是对它进行审美体验,——并不是尝一尝看合不合口味,”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形成主动探究学习的量好局面。

乐曲作者,背景介绍等,要适时、贴切。

罗曼.罗兰曾说过:“音乐来自真的自然和真的生命”,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所包含的真的情感,美的事物,善的心灵。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而强化审美体验的重要手段是运用音乐教学中音乐本体,如节奏,旋律,调式,音色,力度,配器等去教育
感染学生,这才是最积极有效的方法,因为无论是歌曲还是乐曲都
远远超越了歌词和曲名所表达的情感,所以,人们常说用语言难以
表达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

为此,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音乐学科的音乐性这一原则,是强化审美体验的本原性建议。

通过学生的体验,获得音乐与表现内容的和谐统一,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音乐对于孩子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是为生命而存在,是代表他自
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内在表达”,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却拥有对音乐、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却渴望在表达这种感受的同时能够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对音乐、对美的热爱将激励他们去不断的自我培养,自我提高。

知识和技能在很多年后可能被淡化忘,那一段无拘无束、自由鲜活的学习岁月却成为他们宝贵的人生回忆。

他们在学习知识技能过程中,建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和指引他们的人生,使得他们在很多年后能够由衷地说:“正是音乐,唤起了我对生活的热爱,使我成为乐观、积极、自信的人”。

参考文献:
[1]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
社,2005:354,359.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269.
[3]李岚清.音乐艺术人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0.
[4]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
社.2008:335.
[5]陈志明.论生态音乐的研究与开发[j].艺术家,2008(8):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