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配方施肥及种植管理技术泗水县农业局陈良一、需肥特性花生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要形成这些物质,需要大量的养分。
据研究表明,每生产100千克花生荚果需要纯氮(N)6.8千克,五氧化二磷(P2O5)1.3千克,氧化钾(K2O)3.8千克,N:P2O5:K2O 大约为5:1:3。
需氮最多,钾次之,磷最少。
此外,花生还需要较多的钙。
花生与大豆一样,根部着生根瘤,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全生育期仅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总量的三分之一即可满足花生的需求,其他养分要靠从土壤中吸收。
由于花生有地上开花,地下结荚的特性,花生不仅根系吸收肥料,果锥、幼果均能吸收肥料。
花生的吸肥特性总的来说是中间多,两头少。
苗期由于生长缓慢,吸收养分少,氮、磷、钾的吸收量仅占全生育期吸收总量的5%左右,开花期是花生植株迅速生长时期,此期大量开花扎锥,对养分需求量多,早熟品种对氮、磷、钾的吸收量达到最大,占吸收总量的一半以上,晚熟品种开花期对钾的吸收量接近一半,对氮、磷的吸收结荚期达到最高,占一半以上,成熟期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对养分的吸收减少。
二、施肥技术1、施肥量花生施肥量的确定应根据产量水平、土壤供肥能力等因素综合确定,以养分总需要量减去土壤供应量(对氮素应减去根瘤菌固氮量)的差值为靠施肥补充的量。
据试验,每亩生产250千克荚果,需吸收氮(N)10-15千克,五氧化二磷(P2O5)2.5-3千克,氧化钾(K2O)5-10千克,此外还需4-6千克钙。
2、施肥方法⑴基肥。
花生基肥很重要。
因花生前期根瘤菌固氮能力弱,中后期果针已入土,肥料很难施入,充足的基肥可满足花生全生育期对养分的供应。
一般高产田,每亩应施有机肥,3-4立方米,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专用配方肥40-50千克,草木灰200千克。
有机肥即可为花生生长发育提供多种养分,还为根瘤菌和多种微生物提供碳源。
底施适量氮肥可促进花生幼苗生长及根瘤菌的形成。
磷肥最好与有机肥混合沤制后施用,或与有机肥混合堆沤后施用,一般磷肥利用率比直接施用提高50-80%。
缺钙土壤施钙能促进根系发育,加强氮的代谢,促进荚果的形成和饱满,减少空荚,提高饱果率。
⑵种肥。
种肥能促进花生苗期的生长发育及根瘤的形成。
对于肥力瘠薄或基肥不足的地块,可施入部分配方肥作种肥,每亩用配方肥3-5千克,施于种子附近,不要接触种子(其他化肥作种肥也要种、肥分开)。
为促进根瘤发育,使花生早结多结根瘤,提高根瘤菌固氮量,可采用花生根瘤菌剂拌种,方法是:在种子浸种或催芽后,每10斤种子用根瘤菌剂25克,加3两到半斤水调开,与种子拌匀,随拌随播,一般每亩增产可达8-13%。
⑶追肥。
一般施足基肥的花生不需追肥,但对地力差、基肥施入少的地块,视苗情可在苗期或花期适当追肥,一般用量为配方肥料20-30千克,开沟条施。
苗期追肥时间应在出苗后10-15天左右,此时正是第二对侧枝出现,花芽大量分化,对养分吸收逐渐增加,应掌握壮苗少追或不追,弱苗、小苗多追重追的原则。
花期是花朵开放果锥入土时期,植株对养分需求量大,对苗期未追肥的缺肥地块可在初花期追施。
此外,采用叶面喷肥亦可补充花生养分的不足,并可防止花生植株早衰。
方法是在结荚后期每隔7-10天,喷1-2%尿素溶液和3-4%的过磷酸钙溶液150斤,连喷2-3次。
三、种植管理(一)精细整地:秋作物收获后,秋(冬)耕(翻)20--30厘米,不超过33厘米,过深过浅均不利于花生生长发育。
来不及冬前耕的地块,可在开冻后早春进行,最迟不晚于清明,冬耕有利于冻死土壤中残留的病菌、害虫。
(二)种子处理:1、晒种。
剥壳前3-天晒种,以提高种子发芽能力,杀灭种壳菌毒。
选择晴天,连晒2--3天,然后剥壳。
晒种时,不要直接晒在水泥地上,要经常翻动。
最好是播种前一周进行拨壳,不宜过早.2、药剂拌种和包衣。
对蛴螬等地下害虫和枯萎病重的地块,用40%甲基异柳磷和40%多菌灵或恶霉灵按种子量0.2%拌种防治。
对根结线虫病和枯萎病重的地块,可以用15%铁灭克或40%甲基异柳磷1公斤拌细土30公斤施于播种沟(墩),并用40%多菌灵拌种防治。
种子包衣是一项经济、高效的增产技术,目前适用花生的种衣剂主要是种衣剂4号。
病虫害较轻的地块,用量为种子量的2.0%—2.5%;病虫害较重的地块,应增至2.8%。
播种前一天包衣,或上午包衣下午播种,以便晾干种子表面。
经过种衣剂包衣的花生种子,发芽速度减慢,推迟1—2天出苗。
用种衣剂包衣时要严防人畜中毒。
(三)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播种期一般当覆膜后5厘米土层温度稳定在15℃以上便可播种(气温稳定在18℃左右)。
我县一般在清明后10天左右,过早种植由于地温下高上低,容易造成种子向底发芽,并形成老少三代,收获时有的在生长,有的已腐烂,影响产量。
春花生早熟中果品种,以9000穴以上/ 亩,中晚熟大果品种,以6000穴以上/ 亩,每穴双粒为宜。
(四)喷施除草剂:可用50%乙草胺亩用量100-150毫升或72%都尔亩用量100毫升。
喷施时,应按规定剂量加水混匀后均匀喷施于垄面,不要过量,除草剂过量容易造成花生的苗黄、苗弱,生长受抑制。
(五)及时破膜清棵:覆膜花生注意及时破孔放苗,以免烧苗,特别是第一对侧针,是花生高产的关键,要及时从膜(土)下清出。
它是花生栽培最具特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管理措施,一般能增产15%左右。
(六)科学控旺:对于旺长田块,在始花30—50天,以始花后40天左右为最佳,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0--50kg对水50--60kg 均匀喷雾。
(七)综合防治病虫害:1、花生青枯病:(1)症状:花生青枯病又称青症、花生瘟等,属土壤传播的细菌性病害,在7月份暴雨后骤晴的天气最易发生。
发生在花生的花期和结果初期,病株呈失水萎蔫状,3天后死亡,农民群众常以为是“烫死”。
一般死棵率高达10~20%。
严重田块死棵率达50%以上,花生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受害,—般在开花前后开始发病,盛花期为发病盛期。
病菌主要浸染植株根部,使根端变色、软腐,维管束组织变为深褐色并自下而上扩展到植株顶部。
将病部横切后,用手挤压,可见浑浊的乳白色菌液流出。
感病植株主茎顶梢第一、二片叶首先表现出失水萎蔫,病情发展后,全株叶片自上而下失水萎蔫,叶色暗淡,但仍呈绿色。
植株从感病到枯死需7~15天,植株上的荚果、果柄呈褐色湿腐状。
(2)发生规律:该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3~5年,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菌是主要的浸染来源,田间扩散主要借助于流水和工具。
高温高湿是病害大发生的主导因素。
(3)防治方法:由于该病发生后难以防治,因此应把防治的重点放在预防上,一方面加强从播种到出苗期的早期预防;另一方面加强对发病后健株的预防。
.①轮作倒茬:可有效地控制青枯病的发生,由于花生青枯病的寄主范围较广,轮作时要考虑好茬口的安排。
与冬小麦、红薯、玉米、谷子轮作的方式较为适宜,轮作周期为3~5年。
避免与茄科、豆科、芝麻等作物连作。
②选用抗病品种,如鲁花3号、中花2号、抗青10号、鄂花5号等。
③健身栽培。
旱地花生,播种前进行短期灌水,可使病菌大量死亡。
采用高畦栽培,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防止田间荫蔽与大水漫灌。
注意排水防涝,防止田间积水与水流传播病害。
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带出田间深埋,并用石灰消毒。
花生收获时及时清除病株与残余物,减少土壤病源。
④合理施肥。
一方面,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促进花生稳长早发。
对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减轻病害发生。
另一方面,多施有机肥、土杂肥,少施化肥,目地是改良土壤,也是防治青枯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⑤播前消毒。
采用32%的克菌灵溶液1000倍液浸种8-12小时,进行种子消毒。
⑥药剂防治。
在发病后可用72%的农用链霉素2500到3000倍液灌根,或用32%的克菌灵溶液1500-2000倍液灌根,或用14%的络氨铜水剂300倍液灌根,每墩灌250毫升。
上述方法,隔7-10天灌1次,连续3-4次。
2、花生茎腐病花生茎腐病俗称烂脖子病,一般发生在中后期,感病后很快枯萎死亡,后期为感病者果荚往往腐烂或种仁不满,造成严重损失,一般田地发病率为20%~30%,严重者达到60%~70%,甚至颗粒无收。
(1)症状:病菌从子叶或幼根侵入植株,在根颈部产生黄褐色水渍状病斑,后变黑褐色,引起根基组织腐烂。
当潮湿环境时,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即黑色小突起),病部表皮易剥落,纤维组织外露。
当环境干燥时,病部表皮凹陷,紧贴茎上,成株期感病后,约10~30天全株枯死,发病部位多在茎基部贴地面,有时也出现主茎和侧枝分期枯死现象。
(2)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株上越冬,成为明年发病的来源。
如果病株作为饮料或荚果壳饲养牲畜后粪便,以及混有病残株所积造的土杂肥也能传播蔓延。
在田间传播,主要是靠田间雨水径流,其次是大风,不过农事操作过程中携带病菌也能传播。
在多雨潮湿年份,特别是收获季节遇雨,收获的种子带菌率较高,因此,不仅是病害的主要传播者,而且通过引种还可以远距离的传播。
(3)防治方法:①.防止种子发霉,保证种子质量。
②适时收获,避免种子受潮湿、防止发霉;③晒干种子,保证含水量不超过10%;④安全贮藏,注意通风防潮;⑤不能使用霉种子、变质种子播种;⑥选用抗病品种。
豫花7号、豫花8号、豫花9号、鲁花11号等都是较好的品种;⑦合理轮作,最好和小麦、高梁、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轮作;⑧施用腐熟肥料,加强田间管理,发现病株及时清除;⑨药剂防治:用25%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或按种子量0.5%~1%药剂兑水配成药液浸种,以能淹没种子为准,浸泡24小时取出播种。
发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菌百克乳油1500倍液,在花生齐苗后和开花前后各喷1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还可兼治花生根腐病、立枯病、叶斑病等病害。
3、花生根腐病(1)症状:花生根腐病,也叫:“鼠尾”、“烂根”,是花生枯萎病中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引起根腐死苗,造成缺株断垄,甚至使植株大部分或全部死亡。
花生根腐在花生各生育期均可发生。
花生播后出苗前染病,可引起烂种,烂芽;苗期受害导致根腐、苗枯;成株期受害引发根腐、茎基腐和荚腐,病株地上部表现矮小、生长不良、叶片变黄,终致全株枯萎。
由于本病发病部位主要在根部及维管束,使病株根变褐腐烂,维管束变褐,主根皱缩干腐,形似老鼠尾状,患部表面有黄白色至淡红色霉层。
(2)发生规律:病菌习居土壤中,在土中能存活数年,属维管束寄生菌,可堵塞导管和分泌毒素而使植株枯萎。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并成为病害主要初侵染源,带菌的种仁、荚果及混有病残体的土杂肥也可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源。
病菌主要借流水、施肥或农事操作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