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紧张理论与青少年犯罪

社会紧张理论与青少年犯罪

3.2.2家庭结构的变迁和青少年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
随着我国社会流动速度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目前我国城乡家庭正日益走向核心家庭化。根据《中国人生活方式变迁》课题组1999年对全国7个城市样本点和3个农村样本点的问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1067人中,其家庭人口规模为2口、3口和4口之家的合计占73.7%,户均3.33人,充分表明了我国城乡家庭日益小型化的趋势。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和未成年人中独生子女身份逐渐占绝对优势,在中国社会中出现了一个重大的社会变迁,那就是儿童和青少年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犯罪是由于文化目标和为实现该目标的制度规范的失衡引起的。默顿认为文化目标和为实现该目标的制度规范构成社会文化规范,二者维持均衡状态。这种状态一旦失衡,规范便出现崩溃,呈现出无规则的混沌状态。即,在社会构造上,属于一定阶级的人可以用社会公认的手段来实现社会目标,但不属于该阶层的人实现该目标的路则被堵死。这种差别便使人们丧失了对规范的共识,招致规范的瓦解,从而使他们陷入心理上的反常状态,做出越轨行为。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社会紧张理论越轨行为预防措施
1.前言
近年来,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日趋突出,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总结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提出预防对策,从源头上减少和遏制青少年犯罪,是司法机关和社会各界当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从社会紧张理论方面也能解释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
2.3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总体来说,我国青少年犯罪有以下特点:第一,规模上看,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在持续增大。第二,从构成年龄看,青少年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第三,少年犯罪组织形式看,多系团伙作案有的甚至带有黑社会性质。第四,从作案手段看,方法简单,手段单一,并向暴力化、公开化发展。第五,从相关因素看,网络与未成年人犯罪之间的关系正在日益密切。第六,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看,具有反复性特点。
主要表现是: (1)儿童和青少年从一出生开始,就和成年人密切互动,从而赋予了儿童和青少年在家庭内平等的互动地位,相应地减弱了家长和长辈的社会权威; ( 2)儿童的独生子女化,能够使家庭把各种资源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从而使得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的物质生活环境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同时也塑造了他们居高不下的物质消费水平和扩张的未来消费预期; ( 3)随着每个家庭孩子数量的减少,家庭赋予单个孩子的社会期望也在增加,因此,在儿童和青少年从小获得平等互动地位的同时,家长也更多地把设计好了的发展道路强加到青少年身上,从而[1]张海梅.默顿的紧张理论对我国犯罪原因研究的意义
[2]李綦通.紧张理论视野下的犯罪发生机制及对策
[3]李义军.我国青少年犯罪特点及现状
[4]项亚光.西方社会越轨理论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
不同的个体缓解压力和紧张的社会适应方式不同,而不同的适应方式又与不同的越轨或犯罪有关。
默顿用以下表格表示了个人的社会适应方式的类型。
适应方式
文化目标
制度性手段
遵从
+
+
创新
+
-
形式主义
-
+
退却主义
-
-
造反
±
±
注:表中"+"表示接受,"-"表示拒绝;"士"表示拒绝并代之以新的价值。
从上表可见,采取"遵从"适应方式的个体既接受社会通行的文化目标,又采用制度性手段实现这种目标,不会有越轨行为;采用"创新"适应方式的个体接受社会通行的文化目标,而拒绝采用制度化手段,如为了买别墅而走私,人往往会有越轨或犯罪行为;采取"形式主义"适应方式的个体采用制度性手段,而拒绝社会化倡导目标,这种适应方式一般不会产生犯罪行为;采用"退却主义"适应方式的个体对社会化倡导目标与手段一概加以拒绝,这种适应方式也可能产生越轨与犯罪行为,尤其是暴力性犯罪和财产性犯罪;采取"造反"适应方式的个体在反对实现文化目标和规范化手段的同时,又提出新的目标价值和手段取而代之,这种
2.2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2005年9月16日在北京开幕的少年司法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平均每年以两位数的比率上升,最高法院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4.18%;其中2004年上升19.1%。而2005年7月,又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3.96%。据洛阳市少年刑事审判庭统计资料显示:在1998年审理未成年犯罪案件为15件28人, 1999年为23件45人, 2000年为75件150人, 2003年为112件231人, 2004年为138件297人, 2004年分别比1998年青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增加了9倍,涉案人数增加了10倍。
3.2.3代际隔阂的加剧和同伴群体之间比较和竞争的影响力增强
与儿童和青少年在家庭中的谈判地位的上升所导致的家长权威相对弱化和代际冲突隐患增加相一致的另一个重要社会趋势,那便是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在进入学校接受正式教育之后)将逐渐把自己的主要互动空间,从家庭内部转向同伴群体;也就是说,学龄期的青少年普遍把主要的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活动,局限在相同年龄的同伴群体当中。
3.从默顿的紧张理论来解释我国青少年的犯罪
3.1默顿的紧张理论的简介
默顿紧张理论:可以称作"社会结构紧张"。所谓社会"结构紧张"(structural strain)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即社会文化所塑造的人们渴望成功的期望值,与社会结构所能提供的获得成功的手段之间产生了一种严重失衡的状态。比如,某一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过于强调金钱、致富的重要性,而与此同时社会所能够提供给人们的挣钱手段又不多,这时候,社会就处于一种"结构紧张"的状态,默顿认为,这时社会矛盾、犯罪、冲突就会激增。
默顿的紧张理论认为: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文化目标是一致的,但达到这种目标的合法手段却因阶层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有着差别。因此,下层阶级的人们不能用合法的手段实现社会承认的目标时,就会产生挫折感、愤怒等紧张情绪。这种紧张情绪使他们有可能用犯罪的手段去实现目标。在如今信息如此发达,我国青少年各个地区教育水平发展不同,并不是人人都接受好的教育、穿上衣服。于是犯罪就产生了。
4.预防的措施及总结
根据默顿的社会紧张理论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上可以有以下几点措施:第一,正确评判青少年犯罪的诱因,重塑社会多元价值理念;第二,社区和学校联合展开"去标签化"运动,建造一个人格上人人平等的环境;第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青少年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增强社会认识和控制力。虽然社会紧张理论不能解释所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但对我们预防青少年犯罪很有启发作用。
适应方式也可能导致越轨与犯罪行为,主要表现为针对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越轨与犯罪行为。
3.2用默顿的社会紧张理论解释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3.2.1我国经济体制的改变
默顿的紧张理论产生的背景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社会急剧变迁,呈现出一种"失范"状态,犯罪率急剧攀升。默顿的紧张理论就是着力于分析该种社会背景下的犯罪现象及其原因的。
社会紧张理论与青少年犯罪
--从社会紧张理论的角度解释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
摘要: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变迁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中的特殊群体青少年的犯罪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的犯罪?一般将青少年犯罪的诱发视为社会不良因素如暴力、色情、娱乐等的影响与其自身的不成熟所致。依据默顿的社会紧张理论,社会犯罪是由于社会文化目标和合法手段之间的紧张或脱离所造成的。本文从社会紧张理论来探讨解释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原因。
2.我国青少年犯罪特点及现状
2.1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概述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第三大公害(青少年犯罪指14周岁至25周岁年龄范围人犯罪)。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 ,是世界上青少年犯罪率最低的。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约占60%,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80%。文化大革命前,全国青少年犯罪人数在青少年总人数中为0.3‰,而90年代以来,已上升至3‰,整整提高了10倍,而且犯罪性质也日益严重,许多大案、要案多系青少年所为。尽管经过历次严打,青少年犯罪仍然居高不下,实际上已成为我国刑事犯罪的主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当前计划经济体制已打破,但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起来,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未建立起来,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制度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各种利益冲突加剧,各种矛盾激化,诱发犯罪的因素和条件增多。默顿的紧张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这种无序状态。因此,该理论很好的解释了我国现阶段青少年的犯罪原因。
3.2.4应试教育和学校功能不合理
除了家庭之外,另一个重要的社会控制机构即学校的社会形象也发生了变动。随着我国的正式教育制度日益朝着应试教育的体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校的社会功能的日益萎缩。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 1)与课程大纲学习和升学目标无关的其他教育活动的数量急剧减少,质量也在下降; ( 2)教育的目的被扭曲了,或者说,学校最主要的功能已经不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公民社会教育,因此,青少年在学校中的社会化过程显然是不完整的; ( 3)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教育的投入太少,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因此在人力资源动员和分配的过程中,我国最优秀的人力资源并没有进入到教育产业里,从而导致我国的师资水平长期不能提高,教育领域的创新行动也很少见到,因此就造成了这样一个矛盾,即在儿童和青少年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的现代社会,却没能改变教学方法使青少年怎样获得自己想要的及不能获得的情况下的处理方法。
3.2.5虚拟世界和非理性的现实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