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知识培训试题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知识培训试题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知识培训试题
科室: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
1、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

A、脊髓灰质炎B、肌病C、神经根炎D、流行性乙型脑炎。

2、发现Ⅱ型疫苗病毒或变异株,应成立由()牵头的调查小组,负责病例的个案调查、诊断,开展接种率调查,评价AFP病例监测系统质量等工作。

A、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B、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C、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D、市疾控中心。

3、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

A、是一组急性起病肌力减低、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症候群。

B、是一组急性起病肌力减低、肌张力增强、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症候群。

C、是一组急性起病肌力减低、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增强症候群。

D、是一组急性起病肌力减低、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症候群。

4、关于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病例定义正确的是()
A、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段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

B、任何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段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

C、所有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

D、以上答案均正确。

5、医疗机构人员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应在()小时内以最快方式报告到当地辖区疾控机构。

A、6小时
B、8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6、确诊为脊灰病例后需进行消化道隔离,隔离期限为()天,粪便进行消毒后排放。

A、7天
B、10天
C、20天
D、40天。

7、发现脊髓灰质炎病例后应对发病两周之内病后未再服苗的病人,间隔()小时采集两份足量的粪便,冷藏(4℃以下)运送合格实验室。

A、24小时
B、36小时
C、72小时
D、24-48小时。

8、开展全国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的目的是()
A、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B、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C、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D、监测脊灰病毒免疫情况,未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9、以下对脊髓灰质炎病例描述正确的有()A、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病毒性传染病。

B、病毒侵害脊髓灰质前角细胞的运动神经元。

C、临床上出现肢体急性弛缓性瘫痪(AFP)。

D、病人不会留有肢体瘫痪后遗症。

10、对脊髓灰质炎病例急性期处理不正确的是()A、急性期治疗支持治疗、对症治疗和治疗并发症。

B、首先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呼吸、心率、血压和意识)C、保护瘫肢免受外伤和压迫,并置于功能位。

D、立即康复治疗。

二、判断题
11、近年有因口服疫苗而致病故免疫力低下者禁用减毒活疫苗,可用灭活疫苗。

()
12、手足口病毒最多见的是Coxa16型和EV71型,重症患者可并发AFP。

()13、横惯性脊髓炎可发病于任何年龄,儿童较常见,无性别差异,散在发病。

()14、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从近端开始,双下肢无力常为首发,累及面肌、眼肌、括约肌,严重时可累及呼吸肌,出现呼吸困难,无感觉障碍。

()
15、肉毒毒素中毒是由于进食含肉毒杆菌外毒素的食物如变质腊肠、肉食品、豆制品等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
16、肉毒毒素中毒清除胃肠内毒素可导泻、洗胃,不宜使用枸橼酸镁和硫酸镁导泻。

()答案:一、选择题、
1.D
2.A
3.A
4.A
5.C
6.D
7.D
8.ABCD
9.ABC10.D
二、判断题
11、对12.对13.错14、对15.对16.对
AFP监测培训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哪种疾病属于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c) a.流脑 b.白喉 c.脊灰 d.乙脑
2.我国已经消除了(c)
a.脊灰
b.野病毒脊灰
c.本土野病毒脊灰
d.以上都是3.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b)a.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增强、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b.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c.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增强、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增强或亢进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d.以上都不正确
4.关于AFP病例的定义下列哪种是正确的?(a)
a.任何小于15岁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b任何年龄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c.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d.以上都不正确
5.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是(b d)
a.硬瘫
b.软瘫
c.中枢性瘫
d.周围性瘫6.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属于(b)
a.疾病监测
b.症状监测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二、填空题
1.各级医疗机构在诊治过程中凡遇到儿童急性迟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必须慎重诊断,在不能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均作为“急性迟缓性麻痹(原因待查)”诊断,不应做出“类脊灰”和“脊灰”等其他诊断。

2.医务人员在发现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后应在12小时内进行电话报告,在报告时要报告麻痹日期,描述麻痹情况(包括部位、肌力、肌张力、腱反射);同时要填写传染病疫情卡片,还要进行网络直报,在网上报告卡的疾病名称中选择其他疾病,在备注中填写“AFP”,其他项目按原疫情报告规定填写。

3.一般的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应在麻痹14天内采集2份合格粪便标本,临床高度疑似脊灰病例,高危病例和“0”剂次AFP病例,需采集3份粪便标本和脑脊液1-2ml。

4.AFP病例粪便采集要求:住院病历由医院负责采集,非住院病例由居住地预防保健科负责采集,粪便放入专用便盒内,每份标本重量不少于5克(约为拇指末节大小,标本盒的二分之一)。

粪便标本采集后,应在标签上注明姓名、采样日期等后,置于-20°C保存。

两份粪
便标本必须间隔24小时以上。

标本采集后齐全后,3天内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肠道病毒分离培养。

5.输入性脊灰防控的关键点:发现输入性病例:即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且要做出强烈的反应,医疗机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处理。

6.AFP患者及其带毒者为传染源,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及无麻痹患者不易发现,在传播该病中起主要作用。

本病潜伏期为3-35天,一般1-2周,发病前1周始从粪便排毒,病后1-2周排毒率最高,脊灰潜伏期分末期和瘫痪前期,传染性最大,夏秋季为发病高峰。

7.当前WHO 为全球消灭脊灰的主要策略是免疫和监测两方面。

三、问答题
1.什么是AFP?它有什么临床表现?答:AFP是急性迟缓性麻痹的英文缩写
临床表现是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2.什么是AFP病例?答:任何小于15岁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3.常见的AFP病例包括哪些疾病?
答:脊髓灰质炎,格林巴利综合征,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多神经病,神经根炎,外伤性神经炎,单神经炎,神经丛炎,周期性麻痹,肌病,急性多发性肌炎,肉毒中毒,四肢瘫、截瘫和单瘫,短暂性肢体麻痹,肢体运动障碍,感染性肌炎,软瘫待查等其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