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 PPT课件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 PPT课件


医学课件
38
3、相畏:一药毒副作用被另一药消除或减轻的配 伍。
❖ 《纲目》:“相畏者,受彼之制也。”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所谓畏者,畏其制我,
不能自纵。” 4、相杀:一种药可消除或减轻另一药的毒副作用。 ❖ 《纲目》:“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5、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破坏另一种药物的
功效,使疗效降低。 ❖ 《纲目》:“相恶者,夺我之能也。”
辛散:可解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 用,治疗表证。 辛行:促进气血运行,有行气、行血作用,治疗气滞 血瘀。 辛香:芳香,避秽,开窍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 证。辛以润之:润肺止咳,润养补肺
医学课件
14
2.甘能补、能缓、能和。用甘味表示药物有补虚、缓 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等方面的作用。
❖ 《纲目》:“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甘 草,黄柏、知母之类”;《蒙筌》:“有相须者, 二药相宜,可兼用之也。”
2、相使:两药性能有差异,但有某种共性,一药为 主,另一药为辅,合用则疗效增强。
❖ 《纲目》:“相使者,我之佐使也。”《蒙筌》: “有相使者,能为使卒,引达诸经也。此二者不必 同类,如和羹调食,鱼肉葱豉,各有宜合,共相宣 发是尔。”
医学课件
24
❖ 清代 徐灵胎
❖ “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执经络而用药, 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医学课件
25
❖ 引经或者引经报使
❖ 《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的基础, 只是初步,它只有性、味和毒性三个方面。 归经和升降浮沉它最后形成比较完整、比较 系统都在金元时期,与张元素的关系都非常 密切。
❖ 目的:⑴避免影响疗效;⑵避免加重病情; ⑶避免食物与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医学课件
47
❖ 分类:
1、服药期间的一般饮食禁忌:生冷、油腻、辛辣、 腥膻、干硬等品。
2、针对具体病证的饮食禁忌:如热性病——辛辣、 油腻;皮肤病——辛辣、鱼虾、羊肉等;水肿— —盐、碱等;阳亢——辛辣、酒等。
3、针对某种具体药物的禁忌:如薄荷——蟹肉; 荆芥——无鳞鱼、河豚;茯苓——醋;土茯苓、 使君子——茶;人参——萝卜、茶;猪肉——甘 草、黄连、桔梗、乌梅等。
能够减轻或者消除热证的一般是寒凉的药;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一般是温热药。
四气的确定也是不断发展和改变的。
医学课件
9
❖ 在中药里面,典型的温热药和寒凉药,从古到今基 本上没有分歧
❖ 如附子、干姜、肉桂,这个热性很强,不能认为它 是一般的温性药。
❖ 黄连、黄芩等寒性是比较强的。
❖ 其余的药一般温或者微温
注:宋代时寇宗奭(shi)改为“四性”—《本草衍 义》:“今详之,凡称‘气’者即香臭之气。其寒、 热、温、凉则是药之‘性’也。”
医学课件
5
中药的四气是中药性能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性能。
《本草经集注》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 知,惟冷热须明
明 李中梓 “寒热温凉,一匕之谬,覆水难收”
医学课件
6
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26
第四节 升降浮沉
医学课件
27
❖ 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升降浮沉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升是上 升,表示作用趋向于上;降是下降,表示作用趋向于下;浮 是发散,表示作用趋向于外;沉是收束闭藏,表示作用趋向 于内。
❖ 二、升降浮沉的确定
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趋向,是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 而言的。一般来说,具有解表、透疹、祛风湿、升阳举陷、 开窍醒神、温阳补火、行气解郁及涌吐等功效的药物,其作 用趋向主要是升浮的;而具有清热、泻下、利湿、安神、止 呕、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止咳平喘、收敛固涩及止血等功 效的药物,其作用趋向主要是沉降的。
医学课件
43
二、妊娠用药禁忌
❖ 概念:因可能造成流产或影响胎儿发育; 或易导致生产困难;或损伤母体,妇女在 孕期不能使用或须谨慎使用某些药物。
❖ 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
医学课件
44
❖ 禁用——毒性强烈、药性峻猛之品,凡孕 妇均不得使用。如巴豆、牵牛、水蛭、斑 蝥等。
❖ 慎用——可能对胎儿或母体形成伤害,如 特殊需要,可视孕妇体质、病情酌情谨慎 使用,一般应避免使用。多为活血通经、 行气破滞、攻下、大寒大热、辛热走窜、 药性滑利之品。桃、红、牛膝等。
医学课件
28
❖ 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医学课件
29
❖ 四、升降浮沉的临床意义
❖ 其一,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纠正人体 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 ,使之恢复正常。
❖ 其二,顺应气机趋向,因势利导,祛邪外出。
医学课件
30
医学课件
31
医学课件
32
医学课件
33
❖ 三、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临床用药时应防止两种片面性。 一是使用所谓无毒药时,盲目加大用量,
医学课件
10
三. 四气的临床意义
❖ 临床意义:为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种治疗原则提供了药理或者药物学的基础
医学课件
11
第二节 五 味
❖ 一、五味的含义与产生
❖ 五味 辛、甘、苦、酸、咸
❖ 作为中药性能中的五味,不一定是用以表示 药物的真实滋味,更主要是用以反映药物作 用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特征性。
医学课件
17
❖性能的五味和性状的五味 ❖山楂、山药、麻黄
医学课件
18
第三节 归经
❖ 一、归经的含义 重要内容
❖ 归经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 归有归属的意思;经是人体脏腑经络及所属 部位的概称。 所谓某药归某经或某几经,则表明该药 的有关功效对这一(或这些)脏腑或经络具有 明显作用,而对其余部位的作用则不明显, 或者没有作用。
两方面 4、不是所有的性质都是药性,而是要和医疗、保健
相关 5、药性包括的内容
医学课件
3
❖ 中药的性能就是中药的偏性,是在中医理论 的指导下对中药作用特点的高度概括。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医学课件
4
第一节 四气
一、四气的含义
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 药性,又称为四性。四气主要用以反映药物 影响人体寒热病理变化的作用性质,是药物 最主要的性能。
断药物的归经。
3、归经与四气的关系 4、归经与五味的关系 5、归经与升降浮沉的关系
医学课件
22
❖ 黄连对心热、胃热效果就最好,比其他 脏腑表现要明显
❖ 黄芩对肺热效果好;
❖ 龙胆草对肝胆热效果好
医学课件
23
补阴的药 沙参主要补肺胃之阴; 麦冬除了肺胃之阴,还能补心阴; 百合是补心阴和补肺阴; 女贞子是补肝肾之阴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医学课件
1
一、中药性能的含义 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重要的药性 理论。
二、中药性能的内容 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有四气、五味、归经、 升降浮沉和毒性。
医学课件
2
中药的性能其实就是中药的药性。掌握几点:
1、理解偏性、药性 2、治病原理:以偏治偏 3、中药的性能即是药性,包括物质基础和治疗作用
医学课件
48
医学课件
49
第七章 剂量与用法
❖ 学习要求 1.熟悉用药剂量和药效的关系。掌握确定用药
剂量大小的依据。 2.熟悉中药的一般煎煮时间与方法(先煎、后
下、包煎、烊化、另煎等)
医学课件
50
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
医学课件
51
❖ 1、概念:
临床使用某味药物的分量。一般情况下,
⑴某味药的剂量指一个成人在一日内该药的用量。 ⑵方剂中药物之间的相对剂量——比较分量。
忽视安全,以致引起中毒反应。 二是使用所谓有毒药时,应当确保用药
安全而有效,不应忽视疗效,随意将用量降 低到有效剂量之下。
医学课件
34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医学课件
35
《神农本草经》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 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杀者,有相 恶者,有相反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医学课件
36
二、配伍的必要性:
甘补:补益作用,治疗虚症。
甘和: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如复 方调和诸药。
甘缓:缓急止痛,缓解毒性作用,治疗腹部或四肢挛 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甘可滋润,能润燥。一 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
医学课件
15
3.苦能泄、能燥。 泄的含义主要有三:
一是降泄,使壅逆向上之气下降而复常。 二是通泄,能通便泻下。 三是清泄,清火邪,清上焦,中焦之热,清下 焦湿热。 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 坚阴: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 坚阴是泻火的结果。
❖ 2、剂量的单位:
历史上的发展规律是由粗到精、由计件(根、 支、枚、握等)→容量(升、合、斗、方寸匕 等)、度量(尺、寸) →重量(斤、两、钱、分、 厘),后改用公制重量(质量)单位:克。
公、市制的单位换算:
1钱=3克(3.125);一两=30克(31.25)。
医学课件
52
❖ 3、常用中药的日常用量:
植物药:5—10克;矿物贝壳药:10—30克。
小儿用量:5岁以下—1/4成人量;5—12岁—1/2 成人量。1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向成人量靠齐。
医学课件
16
4.酸与涩都能收能涩。 用酸味或涩味表示药物有收敛固涩作用。
5.咸能软能下。 表示药物有软坚散结或泻下作用。
6.淡能渗能利。 表示药物有渗湿利水作用。 ❖ “土本无味,无味即淡,稼穑为甘”,所以淡附着于甘
❖ 习惯上只是对于猪苓、泽泻、薏仁、茯苓这样少数的几 味药,认为是淡能渗能利,同时往往还把甘加在一起。
医学课件
41
❖ 一.配伍禁忌 ❖ 概念:两种特定的药不能配伍同用。实即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