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下)总结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下)总结


二、技术差距理论图形分析
创新国生产/出口 创新国出口
仿制国进口
创新国生产
O
TO
T1
T2
T3
时间
创新国进口
需求滞后 反应滞后 掌握滞后
模仿国出口 模仿国生产
模仿滞后
模仿国生产/出口
图5-1 技术差距理论图形分析
三、时滞
– (一)消费者需求时滞(Consumers’ Demand Lag)
从技术创新国出现新商品后,其他国家消费者 从对它尚无需求到需要消费该商品之间的时间 间隔。
商品要素密集度的判断
假定F商品的生产函数为1F = 8K + 4L, C商品的生产函数为1C = 6K + 2L,则
(K/L)F < (K/L)C
表明,相互比较而言,F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 C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H–O原理的主要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归结为: 两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例不同和不同产品生产 过程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Y 小麦
日 本
Y 小麦 澳大利亚
E
E
棉布 X
棉布 X
斯托尔珀——萨缪尔逊定律:自由贸易不 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 格均等化,以致两国所有工人都能得到同样的 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单位都能获得同样的地租 报酬,而不管两国的生产要素供应量或需求模 式如何。对进口竞争品的保护会提高该部门密 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收入。这一结论实际上是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反证。萨缪尔逊在推导 这一定律时指出政府的政策可能会阻止生产要 素价格均等化的实现,但是如果能够证明保护 贸易政策阻止了本国较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的 降低,那实际上就从反面证明了生产要素价格 均等化定理。斯托尔帕——萨缪逊定理实际上 是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最完整的表达形式。
第二节 里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的含义
里昂惕夫发现美国作为资本要素禀 赋丰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进口(进口替代)资本密集型产 品,与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相矛
盾。国际经济学家们对这一矛盾现象提出了很多 种解释,但都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理论 界就把里昂惕夫的这一发现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些在生产中密集的使用该国最丰裕的生产 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在生产中密集 的使用了该国最为短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 产品。
• 下面在H-O模型下,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 会无差异曲线对两国的生产和交换做简要的分析。
• 所谓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以两种产品的产量为坐标所描绘 的一条曲线,其上每一点,均表示在给定的生产要素 (如劳动,资本,土地等)和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可能 生产出来的两种产品各种最大产量的组合。 • 社会无差异曲线是用来反映消费者对商品的不同偏好的 一种数学描述方式,亦即在坐标系下表现消费者需求的 一簇曲线。在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了 不同的商品组合,但在这同一曲线上的任何组合都给消 费者带来同样的满足程度及享受水平。而在同意坐标系 下,不同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了消费者不同的满足程度 及享受水平。
(四)生产者模仿时滞(Producers’ Imitation Lag) – 生产者模仿时滞也称模仿滞后,是指从技术创 新国到其他国家接受该技术仿制该项新商品的 时间间隔。模仿时滞由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构 成。 • 波斯纳的结论:由于其他国家的消费者需求时滞 短于生产者反应时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带规律性 的经济现象,所以,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必然存 在着对技术创新国新技术产品的现实需求,这就 产生了建立在技术差距基础上的国际贸易。而且 这种国际贸易的规模同非技术创新国的消费者需 求时滞和生产者反应时滞在延续时间上的差距以 及整个模仿时滞的延续时间成正比。
——【瑞典】伯蒂尔·俄林
重要概念
要素禀赋
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比例, 与拥有的绝对量无关。
丰裕
稀缺
指两个国家两种生产要素存量的比率之间的相互 对比关系。
(K/L)A < (K/L)B
(式中L和K分别代表A、B两国的劳动存量和资本存量)
则A国劳动要素相对丰裕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 B国与之相反。
一般说来,由于进口国的消费者对新商品有一个逐渐 了解熟悉的过程,加之受到进口国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需求弹性和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的时期内, 进口的新商品还不能取代进口国生产的同类老商品。
(二)生产者反应时滞(Producers’ Response Lag)
– 从技术创新国新商品问世到进口国的生产者决 定自行生产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生产者反应时 滞,也称为反应滞后。 – 反应时滞取决于进口国的企业家精神、冒险精 神,以及规模经济、价格、市场、关税等因素。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里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 技术要素与技术差距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一节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 1、资源禀赋理论的提出 • 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对外贸易对国 民收入的影响》一文,提出了资源禀赋理 论的基本观点。 • 1933年,赫克歇尔的学生俄林秉承师意, 在其《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创 立了资源禀赋论。 • 因此,资源禀赋论又称为“H—O理论”,或 • “H—O定理”。
第三节
技术要素与技术差距理论
技术差距理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 又称技术间隔理论或创新与模仿理论,是指各 国技术发展水平不一致,科学技术领先的国家 发明出一种新产品或新的生产工艺流程时,由 于其他国家尚未掌握这项技术,因而就产生了 国际间的技术差距,但是,随着新技术向国外 的扩散,其他国家逐渐会掌握这种技术,从而 使国际间的技术差距逐步缩小,直至消失。 代表人物: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 (Michael V.Posner )在1959年为了修正 赫——俄理论而提出来的。格鲁伯(W.Gruber) 等人又进行了补充论证。
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价值
1.在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研究中首次引进了实证 的数量分析方法。 2.里昂惕夫之谜拓宽了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问 题研究的视野,丰富和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 3.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 的一个新时代。
由里昂惕夫引起的对H-O贸易模型的检验是非 常有启发性的。要说明现实中的贸易模式,仅仅依 靠各国的要素储备不同或只有两种生产要素的观点 是不够的。H-O模型强调一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 的重要性仍然是正确的,但如果把生产要素仅仅归 并为劳动或者劳动和土地的做法,则很可能会产生 误解。
四、对技术差距论的评价
– 从整个技术差距看,两国之间的贸易区在T1T3 的区域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因为两国之间存 在的技术差距。其基础是技术差距、技术模仿 与技术掌握。该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 因时已经从静态向动态过渡,富有独创性。同 时,它又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先驱性成果。 – 但是,技术差距理论也存在着缺陷。它没有解 释技术差距的规模究竟有多大,也没有探讨技 术差距产生的原因以及技术差距是如何随着时 间的推移而消失的,并且,该理论是建立在两 个假设的基础上的,即技术成果的国际传递受 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难以顺利进行。
(三)生产者掌握时滞(Producers’ Mastery Lag) 进口国的消费者先于生产者对某项进口新 商品作出反应,而且,消费者反应只是一种 相对简单的市场行为,而生产者反应却是一 种相对复杂的研制并形成生产能力的行为。 新商品进口国从开始生产到达到技术创新国 同一技术水平,国内生产扩大,进口变为零 的时间间隔,称为生产者掌握时滞,也称为掌 握滞后。 掌握滞后取决于进口国企业取得技术的渠道、 消化技术的能力等。
• 一、技术差距理论基本内容 – 技术差距是指一个国家以技术创新和 控制技术外流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的技 术领先格局。各国的技术水平一致, 是赫克歇尔和俄林在建立要素禀赋理 论时所作的一项重要的理论假定。实 际上是不同的。 – 格鲁伯等人对1962年美国19个产业的 有关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
结果得出其中5个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 产业(运输、电器、工具、化学、机器 制造)的科研和发展经费占19个产业全 部科研和发展经费总额的89.4%,技术 人员占19个产业总数的85.3%,销售额 占19个产业总销售额的39.1%,出口量 占19个产业总出口量的72%。这表明美 国在这5个技术密集型商品的生产和出 口方面,处于比较优势。因此,从要素 角度上说,技术差距理论可以与H—O 模型相衔接。
• 所谓生产要素禀赋,是指生产要素在一个 国家中的天然供给情况,及各国生产要素 的拥有情况,包括要素丰富与要素稀缺两 种情况。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将贸易中各国竞争力的 差异归于生产要素禀赋的国际差异,故人 们又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成为要素禀赋理 论(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又由于 该理论强调不同国家的产品生产拥有不同 的生产要素比例配置,故人们又将其称为 要素比例理论(theory of factor proportions)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丰富和发 展了传统的贸易理论,形成了当代国际 贸易理论的主题。 教材主要介绍了贸易壁垒解释、要 素密集逆转解释,人力资本解释、自然 资源因素等观点。
(3)贸易壁垒论
该观点认为之所以产生“里昂惕夫悖论”是美国 政府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的结果。因为他鼓励劳 动密集产品的出口,而限制其进口;相反确鼓励 资本密集产品的进口。
一、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本思想
• 由斯密和李嘉图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古典贸易理论 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只用单一要素的生产率差 异来说明国与国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行为,以 及生产率不同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通过国际分工 与贸易可以增加各自的收入与福利。 • 但是为什么要素生产率会有不同?最初回答是自 然条件不同。后来有人认为是技术水平的差异。 • 俄林和赫克歇尔的解释是,生产率的差异主要来 源于各国不同生产要素的相对存量。这些不同的 要素供给会影响到特定商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奠 定了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