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饲料与营养充足的营养是动物机体的基本需要和维持健康的先决条件,这在人类方面早以得到充分的认识。
然而,在实验动物科学领域营养却是最易被遗忘的一个因素。
但实际上与其它各种因素相比,饲料营养则是实验动物生长、繁殖以及遗传和各种生物学特性得以充分表达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实验动物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营养需要是指动物群体每天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分、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物质的平均需要量。
营养需要量的确定是对各种实验动物生物学,特别是消化代谢特点进行综合研究的结果,是制定实验动物饲养标准的科学依据。
一、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一)实验动物所需营养素的种类到目前为止已知动物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达50 余种,其中最主要的可划归七大类,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及纤维素等。
因此,对于实验动物饲料营养学来说,就是要求严格控制,合理搭配这7类50余种营养物质,使之满足动物的各种生理需要。
(二)确定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指标在确定实验动物营养需要时,要选择一些指标作为进行实验测定的依据,应用不同的实验方法,选择不同的测定指标,测定所得需要量数值亦不相同。
过去通常以实验动物生长发育(体重、器官、组织等)与繁殖性能等作为测定指标;近来则逐渐改用实验动物血液生化、免疫功能等指标作为判定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指征,因此,所得相对数值亦有所增加。
这是因为,机体维持最佳生理状态时的营养需要量较维持生长、发育等基本功能活动高的缘故。
以维生素A为例:实验动物维持最佳免疫状态需要量>最佳体内贮存需要量>有效体内贮存需要量>正常生长需要需要量>维持生长需要量。
(三)影响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因素影响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因素较多,实验动物不仅因品种、品系的不同而其营养需要量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实验动物性别、年龄、生理阶段与生产状况等也与其营养需要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实验动物饲育生产方面常根据动物的品种、年龄及生理状态将其营养需要分为生长、繁殖和维持三种,并据以考虑饲料营养配比:1.实验动物生长的营养需要:实验动物生长营养需要,要求饲料营养能够满足动物生长与体内同化过程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动物生长是指通过机体的同化作用进行物质积累、细胞数量增多、组织器官体积增大,从而使动物的整体及其重量增加的过程。
从生物化学角度看,生长是机体内物质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的结果。
从解剖学角度看,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强度和占总体生长的比重不同。
在生长早期,骨组织及头、腿生长较快;生长中期,体长和肌肉生长幅度较大;生长后期,则以身体的增长和脂肪的贮积为主。
因此,即使是同一动物,其不同生长阶段对饲料营养成分配比及营养需要亦有所不同。
2.实验动物繁殖的营养需要:实验动物的繁殖过程包括雌雄动物的性成熟、性欲、性功能的维持、精子卵子的生成、受精、妊娠及哺乳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受饲料营养影响而发生障碍。
繁殖需要要求能够满足动物母体自身的营养需要和为胎儿生长发育与哺乳提供各种优质、充足的营养物质以保证动物繁衍过程的正常进行。
通常在实验动物的整个妊娠期间母体动物代谢率平均可增加11~14%,妊娠后期可达30~40%。
3.实验动物维持营养的需要:所谓维持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实验动物体重不增不减,不进行生产,体内合成与分解代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动物对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需要被称为维持营养需要。
维持营养需要中很大一部分营养物质主要用于消耗供能。
除以上三种状态以外,实验动物的不同品系、微生物控制程度、饲料各种营养成分相互间的作用关系以及饲料加工、贮藏方法等各种因素也都不同程度的对实验动物营养需要产生影响作用。
常用实验动物营养需要列于表5—1—1。
二、常用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关于各种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由于我国实验动物科学起步较晚,尚缺乏系统研究。
但国外已有大量文献报道,现仅以美国NRC(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标准为依据简要介绍一些常用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特点及其在正常饲养条件下的最低需要量供参考。
(一)大鼠的营养需要特点对于大鼠来说,除应充分满足各种营养物质需要以外,特别要注意脂肪酸的供给。
正常时应保证其饲料中必需脂肪酸含量占总能量的 1.3%,其中亚油酸在饲料中不能低于0.3%,它可在大鼠体内转化为花生四烯酸。
花生四烯酸是细胞膜的主要必需脂肪酸,是前列腺素的重要前驱物质。
通常大鼠不需要补充维生素K,但要补充维生素A,大鼠对钙、磷缺乏抵抗力较强,但对镁需要量较多,尤其是妊娠、哺乳时需要量明显增加。
每公斤饲料中添加60ppm的维生素E能提高大鼠繁殖率。
无菌大鼠还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12。
(二)小鼠的营养需要特点小鼠近交系极多,应根据不同品系的特点提供相应的日粮,以维持其生物学特性和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
一般来说小鼠喜食含高碳水化合物饲料,特别需要日粮来源的亚油酸。
小鼠对钙的需要量要求范围较宽,对维生素A、D需要量较高,但同时又对维生素A过量敏感。
维生素A过量可以导致小鼠繁殖紊乱和胚胎畸形。
无菌小鼠还应注意补充维生素K。
(三)地鼠的营养需要特点地鼠可以象反刍动物一样有效利用非蛋白氮。
日粮中71%的尿素氮可以被沉积,地鼠胆固醇代谢较为特殊,蛋白质对地鼠营养需要尤为重要,如蛋白质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成年地鼠将会出现性机能减退,幼鼠则生长发育迟缓。
(四)豚鼠的营养需要特点豚鼠对某些必需氨基酸特别是精氨酸的需要量较高。
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强,通常日粮中要求含有12~14%的粗纤维。
如果粗纤维含量不足,可以引起豚鼠出现排粪障碍和脱毛现象。
豚鼠对维生素C缺乏特别敏感,缺乏时可致坏血病、生殖机能下降等症状,甚至造成死亡。
通常每只豚鼠每日需补充10mg维生素C,繁殖阶段需补充30 mg。
(五)兔的营养需要特点精氨酸对兔特别重要,是其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兔对日粮中的钙有较强的耐受能力,虽然其肠道微生物可以合成维生素K和大部分B族维生素,但繁殖时仍需额外补充维生素K。
饲料中需要有一定量的粗纤维以维持其正常的消化生理机能。
但对无菌兔其饲料中的粗纤维含量应降低,同时要注意补充所有的维生素。
(六)犬的营养需要特点除必须供给犬足够的脂肪和蛋白质以外,还应考虑改善其日粮的适口性。
犬能耐受高脂肪日粮,且要求日粮要含有一定量的不饱和脂肪酸。
犬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较大,亦需补充维生素B12。
(七)猫的营养需要特点猫特别是初生小猫对日粮脂肪需要量要求高,处于生长期的猫对日粮蛋白质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均较高,且亚油酸含量不能低于1%。
猫属于不能利用β-胡箩卜素作为维生素A源动物,因此应在饲料中补充维生素A。
(八)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特点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日粮能量的50%以上来自糖代谢,其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必须由日粮提供。
同时要注意日粮的适口性。
(九)实验猪、鸡营养需要特点可参考畜禽营养学资料。
三、常用实验动物饲养标准根据实验动物的不同种类、性别、年龄、体重和生理阶段等特点,结合能量与其它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实验和饲养实验结果,科学的规定每只动物每天应给予的能量及各种营养物质的数量,这种规定被称之为饲养标准。
饲养标准的数值是营养素的供给量,是根据实验动物最低需要量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增加一定的安全系数而确定的。
饲养标准是设计实验动物饲料配方的科学依据。
关于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及其饲养标准,国外,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实验动物科学发达国家都已进行了大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自的有关标准指导其实验动物生产实践。
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实验动物营养标准化,提高了实验动物质量,有力的推动了相关科学研究的发展。
为了加快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进程,尽快实现与国际接轨,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参考国际标准也制定颁布了我国常用实验动物的饲料标准。
这些标准是目前我国实验动物日粮生产的指令性文件(见表5—1—2~5—1—7)。
表5—1—2 实验动物饲料营养成分常规检测指标项目指标大小鼠家兔豚鼠仓鼠犬猫猕猴繁殖用育成用繁殖用育成用繁殖用育成用饲育用饲育用繁殖用饲育用水分,%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粗灰分,% ≤钙,%磷,% 10 10 11 11 11 11 10 7 7 7 20 18 17 14 20 17 21 18 30 164 3 3 3 3 3 3 3 4 25 5 10~15 10~15 10~16 10~16 6 3 4 4 8 8 9 9 9 9 8 9 87 0.8~1.8 0.8~1.8 1.0~1.5 1.0~1.5 1.0~1.5 1.0~1.5 1.0~1.5 1.0~1.5 1.0~1.5 0.8~1.5 0.6~1.2 0.6~1.2 0.5~0.8 0.5~0.8 0.5~0.8 0.5~0.8 0.5~0.8 0.5~0.8 0.5~0.8 0.4~0.7表5—1—3 实验动物饲料维生物指标项目指标(每百克饲料中的含量)大小鼠家兔料豚鼠料仓鼠料犬料猫料猕猴料繁殖用育成用A,IU ≥D,IU ≥E,IU ≥K,mg ≥B1,mg ≥B2,mg ≥B6,mg ≥烟酸,mg ≥泛酸,mg ≥叶酸,mg生物素,mg B12,μg ≥胆碱,mgC,mg 1400 700 600 350 1000 800 1000 550 60 30 30 200 200 100 220 12 6 4.0 6.0 10 8 5.5 0.3 0.15 1.0 0.1 0.10.8 0.4 0.4 0.2 0.5 0.41.0 0.5 0.5 0.4 0.5 0.51.2 0.6 4.0 0.6 4.6 0.4 0.52.0 1.0 5.0 5.0 4.5 1.1 2.4 1.2 1.2 0.03 1.0 1.30.1 0.10.0051.0 0.52.0 11.0 100 120 200150 170 表5—1—4 实验动物饲料氨基酸指标项目指标(每百克饲料中的含量)大小鼠料家兔、豚鼠料仓鼠料犬料猫料猕猴料赖氨酸,% ≥蛋氨酸+胱氨酸,% ≥精氨酸,% ≥组氨酸,% ≥色氨酸,% ≥苯丙氨酸+酪氨酸,% ≥苏氨酸,% ≥亮氨酸,% ≥异亮氨酸,% ≥缬氨酸,% ≥ 1.32 0.85 0.90 1.51 1.57 0.850.99 0.60 0.60 0.69 0.80 0.381.10 0.75 1.30 1.61 1.93 0.99 0.55 0.30 0.45 0.64 0.71 0.440.33 0.30 0.25 0.34 0.32 0.231.10 1.60 1.90 1.782.05 1.310.88 0.75 0.80 0.98 1.12 0.631.76 1.60 1.50 1.952.68 1.35 1.11 0.85 1.00 1.91 1.28 0.82 1.21 1.00 1.00 1.34 1.49 0.90表5—1—5 实验动物饲料常量与微量元素指标项目指标(每公斤饲料中的含量)大小鼠料家兔、豚鼠料仓鼠料犬料猫料猕猴料镁,g ≥钾,g ≥铁,mg ≥锰,mg ≥铜,mg ≥锌,mg ≥碘,mg ≥ 2.0 2.0 2.0 0.2 0.2 0.2 5.0 6.0 0.8 0.5 0.8 0.5 100.0 100.0 120.0 150.0 120.0 120.075.0 40.0 30.0 20.0 10.5 20.010.0 10.0 9.0 5.0 4.5 5.018.0 50.0 30.0 15.0 15.0 15.00.2 0.2表5—1—6 实验动物饲料微生物控制指标项目指标大小鼠料兔料豚鼠料仓鼠料犬料猫料猕猴料菌落个数,个/克≤大肠菌群,个/克≤霉菌数,个/克≤致病菌(沙门氏菌),个/克 5×104 1×105 1×105 1×105 5×104 5×104 5×10440 40 40 40 40 40 4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无无无无无无无表5—1—7 实验动物饲料重金属及污染物质指标项目指标马拉硫磷,mg/kg ≤磷化物(以PH3计),mg/kg ≤氰化物(以HCN计),mg/kg ≤氯化苦,mg/kg ≤二硫化碳,mg/kg ≤砷,mg/kg ≤汞,mg/kg ≤铅,mg/kg ≤六六六,mg/kg ≤滴滴涕,mg/kg ≤黄曲霉素,μg/kg ≤8 0.05 5 2 10 0.70.021.0 0.3 0.2 10第二节实验动物饲料与日粮一、实验动物饲料分类饲料是以提供营养素为目的而饲予实验动物的物质,通常要求饲料能够为实验动物提供目前已知的其所需要的营养素约50种以上,动物对不同营养素的需要量存在明显差异,多者上千克,少者不足一微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