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环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骨盆环应力走向,为骨盆环损伤提供更可靠、合理的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6尸体标本第四腰椎及近端股骨在内的完整骨盆,人为应用垂直作用力及旋转作用力作用于骨盆,观察并记录各标记点应变值。
结果:随着作用力加大,相关观察点应变值随即变化。
结论:骶股弓是骨盆传导垂直负荷的主要途径,耻骨联合分离及外旋力作用易导致骶髂关节损坏。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stresses trend of the pelvic ring,and to provide more reliable and reasonable treatments for pelvic ring injuries.Method:Complete pelvises in 6 corpse specimen were selected,including the fourth lumbar spine and proximal femur,and researchers used vertical force and rotational force on pelvises,and the strain values of tags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Result:Related viewpoint strain values changed as the force increased.Conclusion:Sacral shares bow is the main way to transmit pelvic vertical load,and pubic symphysis separation and outward turning force can lead to damage of sacroiliac joints.
[Key words] Pelvic rin;Biomechanics;Symphysis separation;Mechanical testing machine
骨盆骨折病情严重,治疗不当的话往往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
据文献[1-2]报道,骨盆骨折致死率为5%~20%左右,而致残率却高达50%~60%。
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标本骨盆进行生物力学研究,为治疗提供一种能有效减少骨折损伤并发症的生物力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实验室用一年内尸体标准6具,其中男4具,女2具;死亡年龄35~54岁,平均(42.5±8.3)岁。
所用标本经X线摄片均未有骨质疏松等骨骼相关疾病。
取标本包括腰四及股骨近端三分之一之间的完整骨盆模型,除去皮肤、肌肉、结缔组织,只保留髋关节囊、骨间韧带、耻骨联合及骨盆后方诸韧带。
1.2 方法
1.2.1 单纯垂直作用力将制作好的模具放入夹具内,模拟人体正常站立。
以应变花布置测试点,如图1所示,选取20个观察点(骶髂关节两侧)。
将模具置于力学实验机上,以10 N/S的垂直作用力作用于模具上,应用应变仪分别记录模具在耻骨联合正常、耻骨联合分离1 cm、2 cm、2.5 cm时模具承受依次100 N/S、200 N/S、300 N/S、400 N/S、500 N/S作用力时的应变值。
每个模具实验过程重复三次取平均值。
1.2.2 垂直作用力结合扭转作用力在对模具施以垂直作用力同时,向模具逆时针方向加以10~80 N/S的力,同时采集相应的应变值。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各统计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耻骨联合分离数据作用于同一位点产生的数值比较应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骨盆应变花分布图
2 结果
2.1 单纯垂直作用
(1)耻骨联合未分离:点1~3、6、7、9、10、13、14、17~19处随垂直作用力加大时应变值变化逐步增大(P<0.05)。
其余各点应变值稍有变化,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耻骨联合分离从1 cm逐步增大至2 cm时,点1~5、8~10、12、15~19处应变值也随之增大(P<0.05),而点6、7处应变值则随之减小(P<0.05)。
其余各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耻骨联合分离从2cm增大到2.5cm时,点6~8、13、14应变值变小(P<0.05),点11先增大后减小(P<0.05),其余各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垂直作用结合扭转作用
随着扭转力增大,点1~3、13、14压应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拉应变值逐步增大(P<0.05)。
点4~7压应变值逐步增大,而拉应变值逐步减小(P<0.05)。
2.3 前后环损坏与固定
耻骨联合分离后,导致模具前环不稳;而破坏骶髂关节、关节囊、切断韧带,模具后环不稳。
应用钢板固定耻骨联合可稳定前环(P<0.05),对后环影响不确(P>0.05)。
3 讨论
在所有骨盆环损伤患者中,高处坠落伤占绝大部分,患者在下肢着地骨盆环不仅仅承受来自垂直作用的作用力,往往带有旋力[3-4]。
故本研究除了选择垂直作用的外力外,还加有逆时针扭转作用力。
在垂直作用力较小时,由于骨盆的结构复杂性及牢固性,可以将垂直作用力均匀分散,故本研究在耻骨联合未分离时,除了个别观察点,几乎所有观察点应变值随着作用力的增加而增大,且主要体现在骨盆后环处(1~3、6、7、9、10、13、14)。
前人研究骨盆后环承受大概60%的作用力[3],本实验结果与其吻合。
耻骨联合分离即“开书型分离”,主要是由于强烈的外旋暴力,所造成的危害是破坏了骨盆的正常结构,故易行成各类并发症,本研究分离耻骨联合后发现,点1~5、8~10、12、15~19处应变值也随之增大,
而点6、7处应变值则随之减小,说明分离后由于增大了骨盆环面积导致骶棘韧带紧张,进而骶髂关节缝隙增大[5-12]。
而随着耻骨联合分离到2.5 cm,骶髂关节缝隙进一步增大,当韧带断裂时,两侧受力开始减小。
故盆腔前环损伤可以引起骶髂关节功能障碍。
而垂直结合外旋作用时,骶髂关节髂骨侧(点4~7)受压力逐渐增大,骶骨侧收拉力减小,易发生挫裂。
本研究显示,随着扭转力增大,点1~3、13、14压应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拉应变值逐步增大(P<0.05)。
点4~7压应变值逐步增大,而拉应变值逐步减小(P<0.05)。
耻骨联合分离后,导致模具前环不稳;而破坏骶髂关节、关节囊、切断韧带,模具后环不稳。
应用钢板固定耻骨联合可稳定前环(P <0.05),对后环影响不确(P>0.05)。
提示随着作用力加大,相关观察点应变值随即变化。
以往对骨盆骨折的治疗往往采取保守治疗或者仅仅内固定耻骨联合,本研究发现耻骨联合固定后仅仅对前环稳定性增强,并不影响后环,因此建议对于复杂骨盆骨折患者应采取前后环协同固定,以加强骨盆的稳定性,最大程度减少骨折后并发症。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骨盆受力研究,加强了对骨盆损伤的认识,对未来应用微创治疗骨盆骨折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立军.伯韦综合征1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129.
[2]毕小玲,朱涛.超声诊断骨盆外伤致宫颈粘连、经血倒流、盆腔混合性包块1例[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2):196.
[3]李明辉,刘洋,杨青,等.垂直应力作用下骨盆旋转位时的生物力学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1,15(1):15-19.
[4]张益琼.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08,5(31):93.
[5]孙家元,陈伟,刘磊,等.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13,29(3):249-253.
[6]蒋建农,王勇,张雷炎,等.前路重建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后环损伤[J].中华创伤杂志,2012,28(8):730-735.
[7]陈爱民,李永川,赵良瑜,等.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丛损伤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创伤杂志,2012,28(6):516-519.
[8]陈伟,王满宜,张奇,等.三种内固定物固定骨盆后环损伤稳定性的生物
力学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2011,31(11):1232-1238.
[9]傅佰圣,周东生,李连欣,等.骨盆骨折合并阴道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13,33(2):152-157.
[10]王洪,刘璠,张亚峰,等.经皮微创锁定加压板固定治疗骨盆后环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11,31(11):1185-1190.
[11]何吉亮,周东生,李庆虎,等.普通X线透视与ISO-C3D计算机辅助导航下骶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骨折的对比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3,29(8):723-728.
[12]陈爱民,鹿楠,江曦,等.微创Legacy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9):789-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