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和激光介入治疗下肢静脉曲张85例效果对比陕西省合阳县中医医院(合阳715300)习怀斌李晓奇刘学武杨敬海赵亮党民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微波和激光两种介入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
方法:通过国际静脉联盟CEAP分期,将85例(85条肢体)C3~C6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静脉腔内微波介入消融术,另一组行静脉腔内激光介入消融术。
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并发症及血管病理学变化。
结果:两种消融术治疗患者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术后病理学变化基本一致,无形态学差异。
结论:微波介入消融术和激光介入消融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显著,二者术后血管病理学变化无形态学差异。
下肢浅静脉曲张最多见的病因是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rimary deep venous insufficiency,PDVI)和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vein,GSV)功能不全。
传统手术包括各种深静脉瓣膜重建、交通静脉和曲张浅静脉结扎及抽剥术。
近l0年来,随着对此疾病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医疗技术和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治疗趋于微创化。
静脉腔内微波介入消融术(Endovenous microwave,treatment,EMT)和静脉腔内激光介入消融术(Endovenous lasertreatment,EVLT)已成功应用于下肢浅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
我院于2007年5月至2011年2月对85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分组行微波介入消融和激光介入消融治疗,并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收治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85例(85条肢体),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激光治疗组(血管腔内激光治疗结合交通静脉结扎组):43例(男30例,女13例),平均年龄48.2±2.6岁,左下肢静脉曲张32例,右下肢11例。
有足靴区溃疡22例。
病程2个月至3年,平均1.2年。
微渡治疗组(血管腔内微波治疗结合交通静脉结扎组):42例(男32例,女10例);平均年龄45.9土3.2岁,左下肢静脉曲张31例,右下肢11例,有足靴区溃疡12例。
病程3个月至3年,平均2年。
两组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长时间站立后酸胀或沉重感;均有小腿或大腿内侧浅静脉迂曲扩张或曲张成团体征部分有足靴区色素沉着或溃疡。
65例患者经过下肢静脉彩超确诊,20例可疑患者行下肢静脉血管顺行造影,排除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和血管畸形。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表现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仪器方法2.1使用仪器:①英国DIOMED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激光光纤口径为600μm,激光发射功率为10~12W,波长810nm,设置间断脉冲操作模式:脉冲长度1s,间隔脉冲ls;②18G套管穿刺针;③5F直型造影导管;④国产2480MHz微波手术治疗仪及带有激光导向系统的特制微波治疗器。
设定微波发射功率70~65W,凝固时间6~4s。
2.2治疗方法:按照国际静脉联盟CEAP分期,临床分类C3以上病例。
激光治疗组:①用达美德(Diomed)810nm半导体(D15)激光,功率10~14W,脉冲时间为1.08,间隔时间为1.0s,移动速度2~3mm/s。
在体表标记曲张的静脉。
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
于内踝上lcm处找到大隐静脉,远端结扎,从近端直接插入导丝引入5F导管,边探边进,如于膝下受阻,停于该处,在该处另作一口。
挑出静脉切断结扎。
若有交通支则给予结扎。
将该处远端静脉先行腔内激光闭塞治疗,同理从该处近端继续插入导丝引入导管,直到大隐静脉根部,切断结扎大隐静脉。
沿导管插入导管纤维,用手沿大隐静脉表面,驱赶腔内积血,以利于激光闭塞血管,边退边发射激光直至完全退出。
对表浅曲张属支用18G留置套管针穿刺,后将激光导光纤维插入使之闭塞。
除按照单纯激光腔内闭塞外,要求按造影片找出主要交通和浅静脉交通部位。
小口切开皮肤找出交通支,行筋膜下切断结扎,并结扎周围分值浅静脉,尤其于膝内侧和踝内侧部位。
有足靴区活动性溃疡患者行股浅静脉包窄术或者溃疡周围减压术。
②微波治疗组: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后,行血管内微波治疗大隐静脉主干,根据下肢静脉造影显示交通支静脉部位,做小切口行筋膜下交通支静脉结扎,然后分别对属支曲张静脉和曲张静脉团多点用微波针穿刺行血管腔内微波凝固治疗,对伴有足靴区溃疡者,治疗方法同激光治疗组。
3效果评价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月观察患肢症状的恢复情况并逐一记录,包括术前下肢肿胀、乏力、色素沉着和溃疡;并发症的比较;取两组治疗后的静脉标本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形态学变化。
4统计学处理本组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以P<O.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结果1、两组患者术后临床表现改善情况比较见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表现自觉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1激光、微波治疗后肢体改善情况比较(条)激光治疗组微波治疗组组别患肢数1周1月患肢数一周一月下肢肿胀38 15 4 40 18 5 下肢乏力40 12 1 38 14 2皮肤色素沉着27 15 2 12 8 1 溃疡22 15 2 12 8 1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见表2。
两组患者术后均有皮下淤血、青紫、皮肤烧灼、麻木、踩部以下肿胀等病发症发生,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2激光、微波治疗术后肢体并发症比较(条)组别激光治疗组微波治疗组皮下淤血、青紫12 10皮肤灼伤10 11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SPAN> 1 0皮肤麻木 6 4踝部以下肿胀 3 53 、两组患者术后病例观察比较消融术后取治疗后的曲张静脉做病理切片观察形态学变化。
结果两组血管组织中血管壁产生玻璃样变,血管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最后胶原变性。
讨论目前,对于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方法多样,有腔内激光、微创旋切等技术,临床报道均取得良好效果[1,2]。
自1998年Bone首次开创了静脉腔内激光(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历史,国内也开始广泛开展此项技术,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3]。
EVLT治疗中激光导致血液沸腾产生蒸汽气泡,引起了静脉壁热损伤并导致血液高凝状态,使静脉内广泛血栓形成,而最终闭锁静脉达到治疗目的。
其作用机制就是通过沸腾血液的气泡来破坏血红蛋白的生发基和烧伤静脉内皮组织[4]。
微波治疗(Endovenous microwave treatment,EMT)下肢静脉曲张较少应用,王小平等[5]应用微波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微波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利用微波对血管组织的热凝固效应,使微波辐射器直接作用于静脉血管壁.在小范围内瞬间(几秒内)产生具有一定穿透性的高温将组织凝固,继而使血管组织纤维化,最终血管闭锁,因此术后血管再通可能性很小。
随着国内外关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新理论、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下肢静脉曲张可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对治疗采取个性化措施,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
目前,国内对激光消融和微波消融治疗静脉曲张的比较鲜见报道。
研究证实以上两种治疗方法均是通过热量消融执行血管闭塞程序[6]。
目前,我院完成了对激光消融和微波消融的回顾性分析,记录了重要的临床参数,如:经治疗患肢数量,并发症[7,8]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灼伤及踝部以下肿胀。
值得强调的是,必要的静脉切除仍是隐静脉消融的有效辅助手段,应加以广泛应用。
对于有隐静脉交通支返流和局部静脉膨出的应结合局部静脉切除术,但如不伴有交通支返流的应尽可能少的切除静脉。
因此,本组8%的患者没有进行静脉切除。
总之,高温消融术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微创治疗巳成为主流趋势,微波治疗在治疗下肢CVI中具有安全、有效、简便等多种优点。
比传统的方法,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的优点,被广大患者所接受。
在应用微创手术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性疾病中,选择何种治疗手段,还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具体医疗条件决定。
参考文献[1] 祁光裕、张阀、杨林等,腔内激光和微波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垒的临床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0,19(9):662—665.[2] 杨国凯、杨镛、何晓明等,射频闭合联合动力旋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16(1):60—63.[3] 孙枫林、刘嘉林、鲍世韵等,腔内激光联合点式潜行剥脱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5年随访报告[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0,13,(6):455—457.[4] Renate R、Van—Den B、Michael A,et al.Heat conduction from the exceedingly hot fiber tip contHbutes to the endovenous laser ablation of varicose veins[J].Lasers Med Sci.2009,4(24):679-681.[5] 王小平、粟文娟、王珊珊等,微波咀管腔内微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6,15(12):938—940.[6] Jose A,Jeffrey KR.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nd laser ab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varicose veins[J].Annals of Vascular Surgery,2006,4(20):547—552.[7] 张怀耀、乔建础、祁光祷等,微波治疗下肢静脉曲张42例术后并发症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9):1198—1199.[8] Hidefurni M、Hiroyasu F、Takao H,et a1.Polidocanol selerotherapy for painful venous malformations:evaluation of safety and efficacy in pain relief[J].Eur Radi01.2009,10(19):2474—2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