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空间组织分析
摘要:空间的营造是每一个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都要仔细研究的问题,空间
组织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设计的成败,无论是功能还是形式上都需要满足
人类的需求。
丽江古城空间组织对我们今天的设计者来说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丽江古城;空间;水脉
丽江古城空间的概念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今天所看到的空间布局形态是1996年2月3日大地震后恢复重建的面貌。
其间经历了元初、明初、清末咸丰同治年间的3次大修整。
一、丽江古城外部空间的程序组织
丽江古城是以水来组织空间的,哪里有流水,哪里就有建筑,哪里就是人活动的空间。
因流水迂回曲折,所以丽江古城的空间组织也是迂回,循环式的展开的。
以水为脉,随势自然水源从双石桥下一分三流向古城后,新华街、东大街、五一街
蜿蜒。
这三条河又分成很多支流穿堂过屋,由着人们的意愿流遍全城。
水不见来处去
不见凶猛,丽江古城的选址堪称风水胜地。
二、建筑空间与功能
在中国,无论是宫殿建筑还是居民建筑,对称的空间布局正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思
想文化意识和社会秩序的体现和延伸,这里的空间序列意味着地位高低的区别,井然
的秩序。
丽江古城的木府建筑群就是一个极具权威和地位代表。
从平面图上看,整个木府闭
合的空间形式表现出的是一种不可侵犯的、强烈的私密性,自我禁锢自我满足的心理
状态,这种体验来自我们自身文化传统的暗示。
但是,毕竟丽江是土司制度,等级观
念不是很强,从建筑空间上可以看出,在护法殿和光碧楼之间有一条过街,平民可以
行走,体现了爱民的思想。
一进两院是白族民居建筑典型庭院建筑形式之一,由一个三坊一照壁的院子和一个
四合五天井的院子组成。
共有六方房子两个大天井,所以称为六合同春。
楼上有走廊
串通全部房间,叫走马串角楼。
一进两院的中间一方房子,在北边园子的南方,在南
边房子的北一进两院方,两边都有走廊。
这样坐落的房子叫做一照两面,其结构与他
房屋大不相同。
三坊一照壁的院子与正房相对的一面对为比较讲究的照壁。
一进两院,乃至一进数院的民居建筑是白族民居建筑中规格较高的建筑。
一般是一
定身份或官职的或有钱的人家才能建盖。
几院有一定的寓意,即进士第,大夫第等。
庭院越深,等级越高,其所谓庭院深深深似海。
走马串角楼是白族民居典型建筑“一进两院”楼层建筑的特殊结构形式,它是以走廊过道串通两院楼层的全部房间而得名。
走马串角楼上下楼梯安排巧妙,走廊过道纵横交错,四角有圆形窗台,可以观看全
院景色。
建筑特色别具一格,院内还有主人布置的各种花卉和盆景。
三、空间限定
通过墙、柱、屏风、栏杆等垂直构件的围合形成空间,构件自身的特点以及围和方
式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空间效果。
①丽江、大理民居中用木隔断分割空间,它所显示的轻巧感增加了与邻室的空间联系。
②以廊柱作垂直限定,空间界限模糊,既分又和,融为一体。
③以各种不同变化的墙面材料,各种天然木材作为垂直界面具有较强的围和感,轻
松感,舒适感。
④大理白族村的建筑空间限定形式多样,有墙有柱有台阶,墙又有木墙有石墙,有
高有矮,活泼多样。
其形状和界面的处理体现了空间的性格和品质。
四、丽江木府和大理的严家大院的空间组织分析
依照什么样的方式把单一的空间组织起来成为一幢完整的建筑这是建筑的核心问题。
木府建筑中处于中轴线上的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功能相近,
彼此没有直接的依存关系,属于并列关系。
严家大院的上堂和厢房,大天井和厢房在
使用过程中具有先后顺序,因此采用序列式。
大理白族村的严家大院,天井与主堂、
主堂与厢房形成的空间序列为主从关系。
木府建筑综合了空间组织的各种形式,形成
了综合关系的组织空间。
五、建筑空间的处理手法
这种空间组织形式,通过房、廊、墙、门等多种元素的运用,以围为主,围中有透,形成一个气氛亲切的半私密空间。
建筑空间的组织是建筑功能的集中体现。
虽说是一
个极简的空间,但能满足客人的需求,坐在窗边品品酒聊聊天,瞭望窗外美丽的风景,听着潺潺的小桥流水,好惬意啊!
六、建筑空间的交通组织
依照什么样的方式把单一的空间组织起来成为一幢完整的建筑这是建筑的核心问题,严家大院交通空间畅通便捷,主要是围合几个天井而形成的门前路以及走廊,其形状
也是很规整的。
而木府由于其建筑面积比较大,空间组织比严家大院要曲折、复杂得多,形成的流通空间也比较多。
由两房围合的水巷空间在丽江古城是一个亮点,是藏风、聚气的地方,这种水的空
间透着一股灵气,整个丽江古城就活了。
小气候和成大环境。
许多个这样的点合成了
富有意蕴的丽江古城。
七、水文化与三眼井
丽江古城以水组织空间,水穿堂过巷。
两岸地势错落不平,打破了闷的感觉,营造
了宽阔的空间氛围。
丽江古城的水是源于黑龙潭的,玉河水流量大而稳定,且甘冽洁净,成为理想的引
用水源。
水使古城充满活力,又平添了秀色,丽江古城成为“高原古苏”也在水。
也
正是由于水的原因使得丽江古城没有一般古城的三街六市、方正严整和棋盘式的空间
布局。
她的街巷不求平直,给人一种起伏弯曲的线条的美感。
水的组织利用也很讲究,例如,四方街的街面,利用西河的落差自流冲洗,是随势
自然的佳作,所表现的是一种科学的艺术之美。
也体现了纳西族古人组织利用水的智慧。
水秀桥密是丽江古城最大的特色,丽江古城的栗木桥和石桥密度远大于苏州古城。
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和“中国民居杂谈”等专题中介绍过的丽江古城的三眼井,是丽江景观廊道中一个重要的生命系统。
它与古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先民们利用小
巷的拐角开阔地带修建三级井水。
第一眼为饮用水,供居民提水挑水。
第二眼为洗菜井,洗刷炊具。
第三眼为洗衣井,供居民洗涤衣物。
我国有句俗话叫“井水不犯河水”。
每个井之间不可以相互侵犯,三眼井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空间上有很强的序
列性,小巷的拐角开阔地带的空间既不会被浪费又丰富了其功能。
八、结语
目前所看到的丽江古城空间组织是历史演替和沉淀的结果。
整个古城空间、建筑空间、交通空间等都经历了800多年的历史变化。
它融合了丽江古城纳西族人们的智慧
同时也经历了古城纳西族人们实践的检验。
对待它就像对待传统文化一样,在传承过
程中适应时代不断创新。
(转自“园林学习网”/thread-2737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