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一、概述
呕吐:指饮食痰涎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谓之呕吐。
有物有声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
哕:即呃逆,指胃气逆而上,咽喉中频频呃呃作声,谓之哕,其声短促与嗳气不同。
下利:包括痢疾,泄泻。
痢疾指腹泄具有赤白脓血,里急后重等证。
泄泻指腹泻大便稀薄,呈水样,次数多。
泄多指溏泄,泻多指水泻。
联系:病皆属胃肠疾病,病机上均为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所致。
二、呕吐病
(一)寒证
肝胃虚寒证治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8)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9)
病机:胃阳不足,寒饮内停,胃气上逆;或胃虚饮停,厥阴寒气犯胃。
主症:呕涎沫,脘痞喜温,干呕,巅顶头痛。
治则:温阳散寒,降逆止呕。
方药:茱萸汤
吴茱萸、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补中益气。
(二)热证
胃肠实热证治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17)
病机:胃肠积热,失于通降。
主症:食已即吐,胃脘灼热疼痛,口苦口臭、大便干燥不通,小便短黄。
治则:荡胃和胃。
方药:大黄甘草汤
大黄荡涤肠胃实热;
甘草安中和胃。
(三)寒热错杂证证治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10)
病机:寒热互结中焦,气机升降失常。
主症:心下痞,呕吐,肠鸣下利等。
治则:开结除痞,和胃降逆。
方药:半夏泻心汤
半夏、干姜散寒降逆;
黄芩、黄连苦降清热;
人参、甘草、大枣补益中气。
(四)饮证
1.寒饮呕吐证治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12)
病机:寒饮停胃,胃气上逆。
主症:呕吐清稀痰涎,得食则呕等。
治则:发散饮邪,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
半夏开饮结降逆气;
生姜散寒和胃止呕。
2.阳虚饮停证治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20)
病机:中阳不足、寒饮停胃、胃气上逆。
主症:干呕,吐逆,吐涎沫,胃脘喜温畏寒,纳少等。
治疗:温中助阳,化饮降逆,和胃止呕。
方药:半夏干姜散
半夏化痰开结降逆气;
干姜温胃散寒。
3.寒饮博结胸胃证治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21)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胸中烦闷不堪,难以忍受。
病机:寒饮结于胸中,气机不畅。
主症:心中烦乱,欲吐不得。
治疗:散饮降逆。
方药:生姜半夏汤
重用生姜汁散饮去结
三、下利病
(一)治法与治禁
1.湿滞气利治法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31)
下利气:下利而矢气,气随利矢,频作不已,亦称气利。
病机:脾虚不运,湿滞气阻。
主症:下利气,腹胀肠鸣,小便不利。
治法:利小便。
2.虚寒下利治禁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33)
治禁:本为阳虚,不可攻表,攻表伤阳,更增腹胀满。
(二)证治
1.寒证
寒厥下利证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45)
病机:里寒外热(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主症:
下利清谷:阳虚阴盛,不能腐熟。
汗出而厥:虚阳欲脱。
治则:回阳救逆。
方药:通脉四逆汤(四逆汤加附子,倍干姜)
2.热证
热利下重证治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43)
病机:大肠湿热、气机阻滞。
热利下重:属痢疾,湿热阻滞,传导失司,血络受损。
治则:清热凉血,燥湿止痢。
方药:白头翁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