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等待,催生精彩课堂

等待,催生精彩课堂

等待,催生精彩课堂
〖案例描述〗
教师要求学生先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和量一量”自主探究圆的特征。

学生自主探究结束后,教师给出以下问题:(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否都相等?直径呢?(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学生相互讨论后,教师问:“还发现了什么?”
生1:将圆对折2次,分成4等份,两条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

生2:圆里有无数个直角。

教师的预设答案是圆有无数个直径,继续问生2:“圆里究竟有无数个什么?”学生仍坚持自己的回答。

师大失所望,让举手的同桌回答,说出了老师理想的答案,老师面露赞许之色。

〖案例分析〗
这是我校一位老师公开课的教学片段。

课后,我特意找到回答“圆里有无数个直角”的学生。

学生解释道:“把圆对折2次分成4等份,就有4个直角。

圆里面有无数条垂直的直径,把这些点连起来,都是直角”。

他满脸的失望。

听了学生的解释,我陷入了沉思:圆是一条封闭的曲线,不可能有无数个直角。

在圆里可以画无数相互垂直的直径,也可以画无数个直角。

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呢?因为学生把圆形纸片看成了圆。

倘若教师只要求学生“画一画,比一比和量一量”,学生
不难发现圆的一些特征。

多了“折一折”,学生从折痕中发现了“两条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也发现了“圆有无数个直角”。

学生不仅发现了圆有无数条直径,而且发现了圆有无数条互相垂直的直径。

可惜,就因为他的答案和老师预设的不一致,老师担心出现事与愿违的场面造成“败笔”,就扼杀了一个孩子学习的探究欲。

学生探究时,教师要在等待中了解学情。

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往往会导致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教学时,我们要尽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等待学生的发现。

案例中,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并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圆的特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但学生探究时,教师应成为学生探究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走到学生中了解学情,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新发现、新思维以及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抓住契机,生成别样的精彩。

特级教师张齐华在执教“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争论起来。

生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沿着高把它剪下来,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

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它不是……
此刻,张老师特意走过去,跟生1握着手:“我跟你握手不是我赞成你的说法,而是感谢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想想,要是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该多单调啊!实践出真知,我们动手试试。


在学生再次进行操作实践后,生1改变了自己的看法,知道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学习的自信与快乐,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中蕴藏着和谐的美。

张老师运用智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灵动的评价。

课堂上,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不断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在等待中认真倾听。

学生发言时,教师只有认真倾听,才能激起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倘若教师左顾而言他,学生就会出现漫不经心的学习状态。

当学生的发言与自己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更要认真倾听,不要急于安排其他学生发言,说不定学生的发言就是一种创新思维。

如果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就会让学生说说理由,然后判断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而不是急于安排其他学生发言。

教学过程具有不可预测的动态美。

面对学生,我们要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机智、多一些等待。

等待是一种期望、一种鼓励。

多一些等待,学生就多一些自主探索的经历和体会,多一些对问题的了解与深思;多一些等待,学生就多一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和经验,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

学会等待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
一种意识、一种追求、一种职业自觉;学会等待,你的心中就装下了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学会等待,你的课堂就充满了灵动和活力。

〔责任编辑:李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