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UNIVERSITY
二. 居住区规划整体布局
3. 向心式布局 将一定空间要素 围绕占主导地位的要 素组合排列,表现出 强烈的向心性,易于 形成中心。顺应自然 地形布置的环状路网 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 局。
点群式—— 日照和通风条件 较好,对地形的适应 能力强,可利用边角 余地,缺点是外墙面 积大,太阳辐射较大, 视线干扰较大,识别 性较差。
TIANJIN UNIVERSITY
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
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 技术要求 住宅间距 正面间距:按照不同方位日照间距折减系数计算。
日照间距系数=L/(H1+H2-h) L—前后两排房屋外墙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H1—遮挡房屋建筑高度(从室外地坪至坡屋顶檐口或女儿墙上沿) H2—室外地坪高度 h—北侧房屋一层窗台上沿设计高度
TIANJIN UNIVERSITY
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
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 技术要求 日照间距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二. 居住区规划整体布局
TIANJIN UNIVERSITY
二. 居住区规划整体布局
1.片块式布局 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 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 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
TIANJIN UNIVERSITY
一. 居住区规划概述
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 — 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 用地构成 住宅用地 (R01) 公建用地 (R02) 道路用地 (R03) 公共绿地 (R04) 居住区用地 (R) 居住区 50~60 15~25 10~18 小区 55~65 12~22 9~17 组团 70~80 6~12 7~15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
TIANJIN UNIVERSITY
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
SCHOOL OF ARCHITECTURE
7.5~18
100
5~15
100
3~6
100
TIANJIN UNIVERSITY
一. 居住区规划概述
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 —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 • 通过指标平衡和控制居住区用地,是衡量居住区规划设 计是否科学、合理和经济的重要标志。 • 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居住区的环境水平,可以作为规 划设计方案评定和建设管理机构审定方案的依据之一。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UNIVERSITY
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
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 群体布局方式
SCHOOL OF ARCHITECTURE
周边式—— 具有内向集中空间,便于绿化、利于邻里 交往、节约用地、防风防寒;但东西向比例 较大,转角单元空间较差,有漩涡风、噪音 及干扰较大、对地形的适应性差等。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一. 居住区规划概述
TIANJIN UNIVERSITY
一. 居住区规划概述
我国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简要演进历程
•我国最早的居住环境组织形式: 周代,出现一些规模 较小的单一的组织形式,被称为“里”。
•里坊制:秦汉时期出现了面积约为1平方里(约17公顷) 的“闾里”;三国时期,曹魏邺城的居住单元称为 “里”,面积约30公顷左右,发展到唐代的“坊”,面 积有了进一步的扩大。里坊制的居住组织形式与早期运 用井田制路网的规划理念是分不开的。 •街巷制:北宋时期,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里坊 的组织形式被商业街和坊巷的形式所替代,住宅直接面 向街巷,与商店、作间。
TIANJIN UNIVERSITY
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
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 技术要求 侧面间距 • 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 与各 种层数(低层、多层、高层)住宅之间不宜小 于13m; • 高层塔式住宅、 多层和中高层点 式住宅与侧面有 窗的各种层数住 宅之间应考虑视 觉卫生因素,适 当加大间距。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UNIVERSITY
二. 居住区规划整体布局
2. 轴线式布局 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 形成具有节奏感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 作用。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 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 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
• 50年代末按照苏联的小区理论先后建设了不少 居住小区,并且一直延用至今,影响深远,并 不断发展完善。近年来在国家建设部门的指导 下,我国居住区组织结构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TIANJIN UNIVERSITY
一. 居住区规划概述
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
社区—— • 社区概念最早是由费孝通引入我国的,但社 区真正得到关注和发展还是近些年的事情。 • 社区的含义很丰富,简单地讲,社区是指 “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 会生活共同体”。 • 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的社区形成的四个 条件:①有一定社会关系;②在一定地域内 相对独立;③有比较完整的公共服务设施; ④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SCHOOL OF ARCHITECTURE
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 2.公建用地规划设计要点 3.道路用地规划设计要点 4.公共绿地规划设计要点
TIANJIN UNIVERSITY
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
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 • 住宅群体空间组织形式 ◇ 行列式 ◇ 周边式 ◇ 点群式 • 住宅设计的技术要求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UNIVERSITY
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
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 群体布局方式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一. 居住区规划概述
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
城市用地中,居住用地占20~32%,人均用地指 标为18~28㎡/人。 规模:以人口和用地规模来表示,主要以人口 规模为依据划分为三个等级。 居住区 户数(户) 人口(人)
10000~16000 30000~50000
方位 0°~15° (含) 15°~30° (含) 30°~45° (含) 45°~60° >60° (含)
SCHOOL OF ARCHITECTURE
折减 值
1.00L
0.90L
0.80L
0.90L
0.95L
•正南向为0°,表中方位为正南向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L为当地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基本可以在居住区内得到解 决,居住区实际已具备小型城市的功能。
TIANJIN UNIVERSITY
一. 居住区规划概述
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
居住小区——
• 一般称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限 (如河流等)划分,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 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物质文化 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 •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 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 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 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类型。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二. 居住区规划整体布局
4. 围合式布局 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 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 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 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 可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围合式布局 可有宽敞的绿地和舒展的空间,日照、通风和视 觉环境相对较好,但要注意控制适当的建筑层数。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三. 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
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 群体布局方式 行列式—— 日照通风条件较优越,利于管线敷设和工业 化施工;但形式单调,识别性差,易产生穿越 交通。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满窗日照2小时 的标准。 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 原有日照标准降低。 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 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满窗日照1小时的标准。
TIANJI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