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倍体诱导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单倍体诱导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单倍体诱导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刘培勋;刘和平;罗仁革;方军;黄成玺;曾锂【摘要】单倍体技术在种质改良和品种选育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已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遗传诱导是获得单倍体最有效的方法.本文对单倍体育种的概况,单倍体的诱导,鉴定和染色体加倍的方法及发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该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14(033)005【总页数】4页(P49-52)【关键词】玉米;育种;单倍体【作者】刘培勋;刘和平;罗仁革;方军;黄成玺;曾锂【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四川广元628017;四川省广元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四川广元628017;四川省广元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四川广元628017;四川省广元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四川广元628017;四川省广元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广元628017;四川省广元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四川广元628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35.4;S513单倍体(haploid)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细胞或个体。

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是指单倍体细胞(n)经过自然或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而形成的一种纯合基因型(2 n)。

诱导单倍体技术就是利用单倍体诱导系通过杂交诱发产生单倍体,再通过染色体组加倍使植物恢复正常染色体数,从而获得纯合基因型的一种育种方法,也称作单倍体育种。

全世界已有250余种作物应用了双单倍体技术,12种作物培育出了来自于栽培种的DH系。

利用单倍体诱导系可明显提高亲本产生单倍体的概率,此法简单易行,是目前制备单倍体最常用、最经济的方法之一[1]。

诱导单倍体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上具有以下优点:(1)两代培育出纯系,相比常规的育种方法需要六、七年获得一个纯系,显著缩短了育种周期;(2)流程简单,大大减少了培育自交系所需时间、人力和财力;(3)使选择变得更高效和精确,尤其是与分子标记和全年种植的苗圃结合应用的时候;(4)通过快速聚集控制产量和抗性的有利基因来培育或改良自交系,较传统方法简单、省时;(5)DH系没有显性基因的的掩盖,由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容易显现,有助于研究诱变育种和突变遗传,同时在选择时能够淘汰不利的隐性性状个体;(6)为从事标记-形状连锁研究,功能基因组学,分子细胞遗传学和遗传工程研究提供了更好的选择[2]。

单倍体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提高了育种的效率,开辟了育种的新途径,成为选育自交系的重要手段。

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玉米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玉米单倍体的研究及DH系在玉米育种上的利用始于1947年,Chase最先将选育的优良DH系用于杂交种的组配[3]。

最初,人们依靠自然变异获得单倍体,其发生频率非常低,难以在商业育种中应用。

单倍体诱导系Stock 6(诱导率2.3%)的出现,标志着体内单倍体诱导体系的建立,单倍体育种取得重大突破,此后在Stock 6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高诱导率的诱导系[4]。

过去的10~15年,双单倍体诱导系在温带地区取得了迅猛发展,欧洲、北美、中国等已将其广泛应用于商业玉米育种[5]。

然而,种植热带玉米的南美、非洲南部以及亚洲南部等地区研究却相对滞后。

玉米诱导单倍体育种的一般步骤为:(1)诱导系作父本与基础材料杂交,基础材料一般是杂交种或由杂交种自交选出的F2代;(2)利用花青素颜色标记鉴别单倍体种子;(3)单倍体种子发芽生长;(4)秋水仙素或其他有效的加倍剂处理幼苗,使其染色体组加倍;(5)适当的农艺性状调查及D 0代植株自交,衍生出D 1代植株(DH);(6)进一步在育种中选择利用双单倍体系。

本文就玉米育种中诱导单倍体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及其在我国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体内诱导母本产生单倍体是一种高效的单倍体育种方法,现有的商业化双单倍体系育种项目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

虽然过去有些科研单位通过体外诱导的方法获得了DH系,但是一些因素限制了其发展,例如:许多玉米基因型无响应,此外还需要完善的配套实验室和专业的技术人员等。

相对而言,体内诱导单倍体更加简单,诱导系Stocks的遗传力以及引入花青素颜色标记,使遗传学家鉴定单倍体种子和幼苗非常方便,促进了更多高诱导率的单倍体诱导系的出现[6]。

关于诱导母本产生单倍体通常有两种假说:(1)诱导系提供两个精子,其中一个有缺陷,但是也能与卵细胞结合,融合后的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来自诱导系的染色体逐渐退化,最后消失,另一个精子与中心细胞结合,形成三倍的胚乳细胞;(2)两个精子中的一个不能与卵细胞结合,但能触发母本胚胎发生,另一个精子与中心细胞结合发育成胚乳[7]。

这样就导致同一个果穗上同时出现一定概率的单倍体籽粒(n)和大部分的二倍体籽粒(2 n),单倍体籽粒同样具有三倍的胚乳(3 n),具有和正常植株一样的萌发能力。

1959年,Coe发现玉米单倍体诱导系Stock 6在作为父本对其他品系授粉杂交时可以产生一定概率的母本单倍体,首次使玉米单倍体诱导选系理论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从此,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的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大量具有高诱导率和商业应用价值的诱导系开始涌现。

温带的诱导系主要包括:(1)KMS和ZMS,都来自Stock 6;(2)WS14,W23 ig与 Stocks杂交而来;(3)KEMS(Krasnador Embryo Marker Synthetic);(4)MHI(Moldovian Haploid Inducer),KMS和 ZMS杂交而来;(5)RWS(Russian inducer KEMS+WS 14),KEMS和WS14杂交的后代;(6)UH 400,由霍恩海姆大学从KEMS中选出;(7)PK 6;(8)HZl 1,由Stock 6得到;(9)CAUHOI,中国农业大学使用Stock 6与高油群体杂交而来;(10)PHI(Procera Haploid Inducer),MHI和Stock 6杂交而来。

2007年以来,温带的诱导系UH 400,RWS,RWS×UH 400已在 CIMMYT的热带和亚热带种质圃应用成功。

目前,温带诱导系还不太适应热带的低海拔环境,高效的、大规模的在热带应用温带诱导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花粉活力低,结实率低,热带病害严重等。

相比而言,热带诱导系的研究则相对缓慢,自2007年CIMMYT全球玉米工程集中在热带、亚热带玉米主栽地区优化双单倍体技术以来,才创制出适应热带种植的单倍体诱导系TALLs,其诱导率达到9%~14%。

我国利用单倍体诱导选系开展较晚,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刘志增等[8]对Stock 6进行了遗传改良,将高油玉米群体BHO与单倍体诱导系Stock 6进行杂交,选育成了农大高诱1号。

这是我国第一个玉米母本单倍体诱导系,它结合了ABP1紫色植株标记和独特的大胚面标记,平均单倍体诱导率为5.34%。

才卓等[9]从Stock 6与M 278杂交后代中选育成了吉高诱系3号,诱导率高达10.40%。

鉴定诱导产生的单倍体方法很多,包括细胞遗传学方法、形态学方法、解剖学方法、射线照射法、生理生化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遗传标记法。

其中,遗传标记法是最简单可行、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鉴定主要依靠显性的花青素颜色标记R 1-Navajo(R 1-nj),该标记在诱导系胚和糊粉层表达。

基础材料一般没有这种标记,这样R 1-nj使得单倍籽粒与二倍籽粒能够清楚分别,大部分籽粒具有紫顶、紫胚芽或顶部、胚芽均无标记性状的为二倍体,小部分籽粒具有紫顶而胚芽是白色为单倍体[10]。

此外,可将籽粒顶部紫色和白色胚芽的拟单倍体籽粒进行单粒播种,利用单倍体植株具有细弱,柱头长,花粉粒小而空瘪,植株矮化等特点,可以根据植株长势、形态进一步鉴定单倍体。

依靠R 1-nj遗传标记鉴选单倍体虽然有效,但是仍然有些问题:(1)当基础材料含有显性的花青素抑制基因(C 1-l,C 2-ldf,In 1-D 等)时,R 1-nj完全不表达,使得单倍体籽粒无法鉴别。

目前的测试研究表明,单倍体诱导系与不同基础材料杂交时,R 1-nj基因表达被抑制的概率为8%左右;(2)单倍体的鉴定只能人工完成,只有受过系统培训的技术员才能够通过颜色表达情况准确、快速地鉴别出单倍体;(3)收获时玉米籽粒的含水量也会影响颜色的鉴定。

当鉴别单倍体干种子困难时,拥有花青素基因B 1(Booster 1)和Pl 1(Pueple1)的诱导系也能用于鉴别单倍体,他们能使胚芽鞘和根呈现紫色[11]。

为了避免由于花青素标记的低表达造成单倍体鉴别错误,育种家提出将玉米籽粒的含油量作为标记,用于鉴别单倍体,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可以轻松测定籽粒含油量。

Li等[12]在Stock 6后代中选出高含油量(78g/kg)的诱导系,这使得单倍体的鉴选可以同时通过R 1-nj相关的子叶着色缺失或胚的含油量高低来实现。

2012年,Jones等[13]试验利用近红外光谱区分单倍体和杂种玉米籽粒,这个方法成功鉴定了不同基因型混合种子中11/13的单倍体和25/25的杂种。

单倍体自然加倍发生的概率非常低,远不能满足玉米育种的要求,利用化学试剂处理可以提高单倍体加倍的频率。

这些化学试剂能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使染色体加倍。

目前使用较多的染色体加倍剂是秋水仙素,它最初来源于秋水仙的鳞茎,是一种水溶性的生物碱,味苦,有毒。

有丝分裂中期,秋水仙素能制约微管蛋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到了后期,2个复制的姊妹染色单体分离,但不移向细胞的两极,而是停留在细胞的中心;末期,细胞内产生新的核膜将染色体全部包裹。

这样,染色体虽然纵裂,但细胞不分裂,就形成了含有加倍了染色体的细胞。

Gayen等[14]采用切除单倍体的胚芽鞘,然后用0.06%的秋水仙素和0.5%的DSMO混合液18℃处理12 h,使单倍体加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Deimling等通过将根切至20~30 mm长,并在黑暗环境下进行浸泡处理,进一步增加了加倍效率。

秋水仙素处理后将幼苗仔细清洗后,放置温室长至5~6叶,然后可移栽到大田。

经过秋水仙素处理的幼苗大约三分之一能够完成散粉和自交,最后产生种子。

在秋水仙素溶液中添加一些辅助剂(DMSO、吐温和细胞分裂素等)可提高加倍效率。

目前常用的加倍方法主要采用浸种法、浸根法和注射法等对玉米单倍体的根尖或者茎尖生长点进行处理。

(1)浸种法:直接用秋水仙素溶液浸泡种子;(2)浸根法:用试剂浸泡根尖;(3)注射法:是指把试剂溶液注入玉米幼苗的一种方法。

目前,秋水仙素的诱导率大概在8% ~10%,然而,处理也不是总是有效。

此外,秋水仙素有毒,有致癌性,需要小心操作和安全清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