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的分布及预防控制
(一)恶性肿瘤的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世界各地区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世界人口资料估计,近年来全世界每年死于恶性肿瘤的患者为690万人,新发病例870万人,现患病例高达3700多万。
全世界约有1/10的人死于癌症。
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趋严重,已成为全人类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
据估计到2015年全世界每年恶性肿瘤死之人数可达900万,发病者达1500万。
目前,恶性肿瘤的流行特点是: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是呈上升趋势;5岁以上人口中恶性肿瘤都是前三位死因之一。
我国1980年发生恶性肿瘤病例117万,1985年增至152万,2000年将至200万,几乎每16秒就有一个人死于癌症。
20世纪90年代,我国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胃癌、肝癌、肺癌、食道癌、结肠直肠肛门癌、白血病、宫颈癌、鼻咽癌和乳腺癌。
与以前排列顺序相比,我国肝癌、肺癌上升较快,宫颈癌有所下降,这种疾病谱的改变可能与环境污染,新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有关。
(二)恶性肿瘤的分布
1.地区分布
不同国家和地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差很大(可达百倍)。
从总体上看,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发达国家较高,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较低。
发达国家以肺癌、结肠癌和乳腺癌为主,发展中国家以消化系统癌为常见。
肺癌死亡率大多数国家呈上升趋势,英国最高,尼日利亚较低,我国大城市也有明现升高现象。
肝癌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高发,美国和西欧国家较低,我国某些地区也为高发区。
胃癌在日本、智利、芬兰发病率高,乌干达发病较低,我国仍属高发国家。
食道癌在伊朗、肯尼亚、瑞士、法国高发,尼日利亚
最低,我国某些地区也高发。
肠癌在美国、西欧、加拿大高发,日本、中国较低,但有上升趋势。
白血病在欧美国家高发,日本、埃及较低,我国属于低发国。
乳腺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高发,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较低,我国也较低,但有上升趋势。
鼻咽癌在东南亚、新加坡高发,英国、美国较低,我国属于高发国。
我国不同地区恶性肿瘤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
胃癌主要分布于西北和东北;华东长江以南地区为肝癌高发区;东部沿海地区及工业化大城市肺癌高发;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食道癌发病率最高,向四周逐渐减低;华南地区鼻咽癌发病较高。
2.时间分布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绝大多数国家呈现上升现象。
我国肺癌变化最为明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明显上升,到90年代肺癌死亡率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城市男性已达较高水平,女性已属高水平之列,农村仍较低。
近20年来,我国的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3.人群分布
(1)年龄分布:恶性肿瘤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但在不同年龄段分布有所不同,儿童期最多见的是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和脑瘤;青壮年时期较多发生肝癌和白血病;中老年期多以胃癌、食道癌、肺癌和肝癌;乳腺癌则在青春期和更年期出现两个高峰。
(2)性别分布:大多数恶性肿瘤都是男性高于女性;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的有胆囊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和宫颈癌。
10岁以下和6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发病率较高,但在35~55岁年龄组由于乳腺癌和宫颈癌而使女性发病率增高。
另外,早婚、多育妇女宫颈癌多发,而未婚者和犹太妇女中乳腺癌和宫体癌发病率较高。
(3)职业分布:多种职业性接触与恶性肿瘤有密切关系,接触染料(如α、β萘胺、联苯胺等)橡胶、电缆制造等行业可发生膀胱癌;接触煤焦油、沥青、页岩油和焦炭生产等行业易患皮肤癌和阴囊癌;职业性肺癌以接触石棉、砷、铬、镍以及放射性矿开采等行业为多;接触苯及苯生产行业使白血病的发病率升高。
(4)移民中分布:研究移民肿瘤发病情况主要用于探讨恶性肿瘤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或遗传因素的关系。
胃癌在日本死亡率比美国高5倍,相反,肠癌美国比日本高5倍,美籍日本人胃癌死亡率下降且后代死亡率更低;这就说明环境因素对胃癌影响较大。
中国广东人鼻咽癌发病率较高,移居美国后发病率有所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当地人群,与原籍居民相似,这就
说明遗传因素对鼻咽癌影响较大。
(三)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恶性肿瘤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证明80%-90%的恶性肿瘤与环境有关。
环境因素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一般认为90%以上的恶性肿瘤是由化学致癌物所致。
(1)化学因素:化学致癌物数量多,人群接触广、时间长,作用复杂,环境化学物质可通过污染空气、水源、土壤和食物,最终危及人类健康或引起恶性肿瘤。
以大气污染苯并芘为例,肺癌死亡率的顺位与环境污染顺位一致,大气苯并芘浓度高的地区或城市肺癌死亡率就高。
据推算大气中苯并芘含量每增加一个单位(0.1μg/m3),肺癌死亡率将增加5%。
目前证实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达75种,并且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的化学物质还会合成和应用。
关于化学致癌物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将在其它内容中分别叙述。
(2)物理因素:物理性致癌因素主要是电离辐射,它的致癌机理是造成DNA损伤。
电离辐射可引起多种恶性肿瘤,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皮肤癌、脑瘤、乳腺癌等;紫外线可引起皮肤癌。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中病毒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乙肝病毒引起肝癌;EB病毒引起鼻咽癌;乳头状瘤病毒引起宫颈癌;近年来发现幽门螺杆菌、埃及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分别与胃癌、膀胱癌和直肠癌有关。
2.行为生活方式
(1)吸烟:吸烟可增加20多种疾病的危险性,同时也增加10多种癌症的危险性。
吸烟
与肺癌的关系最密切,而且大量资料证实:肺癌与吸烟量、吸烟时间、开始吸烟的年龄、戒烟的年限等,都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吸烟除引起肺癌外,还可引起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胰腺癌和膀胱癌等。
吸烟与其它危险因素有协同作用。
(2)饮酒:饮酒与口腔癌、咽癌、喉癌、食道癌、胃癌和直肠癌有关。
饮酒可导致肝硬化,从而与肝癌也有一定的关系。
酒中含有亚硝胺和多环芳烃等致癌物。
酒也可作为其它致癌原的溶剂,促发各种癌症的发生。
(3)种族分布:不同种族恶性肿瘤分布也不同。
鼻咽癌多见于中国广东人;口腔癌多发生于印度人;原发性肝癌非洲斑图人发病高;哈萨克人食管癌较常见;皮肤癌多见于生活在赤道附近的白种人;美国的黑人宫颈癌较白人多见。
(4)饮食:一般认为食物粗糙、营养素摄入不足(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硒等),习惯硬食及烫食可促发食道癌和胃癌;而过多摄入精制食品,“三高一低”饮食(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和低纤维素)与大肠结肠癌、乳腺癌和胰腺癌有关;天然食品中的亚硝胺类化合物(如久置的蔬菜、腌制食品等)、高盐饮食可促发胃癌;食用香料、色素及调味品中的黄樟素、二甲氨基偶氮苯、单宁酸均与肝癌有密切联系;食物保存不当时受到黄曲霉毒素、黄米霉素、杂色曲霉素等污染使肝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食物的加工烹调(如烟熏、炙烤及高温煎炸等)时会产生致癌物,据估算50克熏肠所含苯并芘的量相当于一包香烟烟雾中所含的量,另外食油连续和重复加热及添加到未加热的油中都会促进致癌物的生成,从而使恶性肿瘤的危险性增高。
3.社会心理因素
恶性肿瘤是一类常见的心身疾病,所以社会心理因素必将是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大量的研究证明:生活中的巨大精神刺激引起的恶劣情绪往往是癌细胞的“激活剂”。
如家庭的不幸事件、工作学习过度紧张、人际关系不和、事业失败、理想破灭医`学教育网整理、难以宣泄的悲哀、忧虑和绝望都会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
多愁善感、易躁易怒、沉默寡言、性格孤僻、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的性格也是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4.遗传因素
某些恶性肿瘤与遗传因素有关,如鼻咽癌、乳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等都有遗传倾向,有家族史者发病较高。
但遗传因素是先天形成的且难以控制,它所起的作用并非肿瘤本身,而是机体对致癌物质的易感性
5.其它因素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宣布的致癌药物有近20种,如二乙基已稀雌酚可致阴道腺癌;睾丸酮
诱发肝癌;烷化剂类和131I引起白血病;等等。
职业因素与病毒也都是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四)恶性肿瘤的防制
人类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病因仍不很清楚,但针对危险因素所采取的任何措施仍属于第一级预防,效果很显著。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目前1/3的癌症是可以达到第一级预防的目的,1/3癌症可以通过早诊、早治而达到治愈,另1/3的癌症也只能通过各种方法来减轻病人痛苦、延长寿命。
即三级预防各占1/3。
我国癌症防治规划的主要任务是:①降低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控制上升趋势;②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加强健康教育;③重点控制按死亡率排列的9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