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操纵行为
三、操纵市场的危害性
• (一)扭曲证券市场的正常价格 • (二)侵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 (三)破坏证券市场秩序,阻碍社会经济 发展
四、操纵市场与相关行为的比较
• (一)操纵市场与欺诈客户 • 欺诈客户:是指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证券发行、交 易及相关活动中,以谋取利益或减少损失为目的, 在违背投资者真实意愿的前提下所进行的侵犯投 资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 主要区别是:欺诈客户是针对特定人而为行为, 而操纵行为则是以操纵市场价格为目的,因此本 质上是指向不特定多数的行为。
一般认为,操纵市场具有主观上的故意,过失不 构成操纵市场。 • ——操纵市场的主观目的:美、英、德等主要 发达国家均已放弃了对市场操纵必须以谋取利益 为目的的要求,我国新《证券法》也删除了旧法 所规定的“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5] • ——操纵市场的客观方面:操纵市场行为主要通 过证券交易手段实施,也直接作用于证券交易市 场,但是从此市场本身则并不限于证券交易行为, 还包括影响证券交易的制造与证券市场有关的虚 假现象的行为。
• 3、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的程 度。[9]
• (二)与他人串通,以事先约定的时间、 价格和方式相互进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券 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 • 该种行为也叫作相对委托,又称对敲。 • 构成要件: • 1、必须存在两方以上相互串通的行为人。 • 2、必须是同种证券的相互买卖。
• 3、必须是交易时间与交易价格具有相 似形的反向交易。美国证券法力图简 化客观要素,不考虑价格上的一致性, 仅时间上相近即可,我国台湾地区 “证券交易法”则要求具有时间与价 格上的相似性。 • 《认定办法》——约定交易操纵 《证券法》第77条第一款规定, “与他人串通,以事先约定的时间、 价格和方式相互进行证券交易,影响 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构 成约定交易操纵。
• 罪之四 蛊惑交易操纵 • “蛊惑交易”可以理解为,操纵市 场的行为人故意编造、传播、散布虚 假重大信息,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使市场出现预期中的变动而自己获利。 由于证券市场变幻莫测,操纵者 手段也是千变万化,很难通过立法全 部归纳总结,所以《证券法》第77条 第1款第4项规定“以其他手段操纵市 场”这一概况性规定。事实上,此前 许多学者已经指出,散布虚假消息, 通过恶意渲染蛊惑来影响股价而获利, 正是这些“其他手段”中的重要一种。
• 《办法》中进一步细化“约定的时间”包 括某一时点附近、某一时期之内或某一特 殊时段;“约定的价格”包括某一价格附 近、某种价格水平或某一价格区间;“约 定的方式”包括买卖申报、买卖数量、买 卖节奏、买卖账户等各种与交易相关的安 排。
• (三)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之间进 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 证券交易量; • 该行为也叫冲洗买卖,又称洗售。 [10] • ——罪之三 自买自卖操纵 《证券法》第77条第一款规定, “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之间进行证 券交易,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 交易量”,构成自买自卖操纵。 对此,《办法》细化“自己实际 控制的账户”包括当事人拥有、管理、 使用的账户。
• 罪之五 抢先交易操纵 如果一家券商、一家评级公司提高了对某支 股票的评级,开始在研究报告正式发布之前,抢 先一步、提前建仓,那么则有可能触犯“抢先交 易”操纵的禁区。 严格来讲,抢先交易应该是指,行为人对相 关证券或其发行人、上市公司公开作出评价、预 测或者投资建议,自己或建议他人抢先买卖相关 证券,以便从预期的市场变动中直接或者间接获 取利益的行为。 在现行市场环境中,公开作出评价、预测或 者投资建议的情形有多种,比如,在报刊、电台、 电视台等媒体,在各类电子网络媒介上,利用传 真、短信、电子信箱、电话、软件等工具面对公 众、会员或特定客户,对股票或其发行人、上市 公司作出评价、预测或投资建议。但显然,事实 上的公开评价行为并不止这些,所以监管部门执 法时也不会限于这些情形。
• 2 、连续交易。连续交易操纵所要求的 连续交易的次数,各国立法多不作明 确规定,理论上与实践中均有差异。 美国证交会认为三次交易记录即构成 连续交易,我国台湾地区理论与实务 中均认为两次交易记录即可构成交易 的连续性。连续交易不限于同一日进 行,也不论是否有第三人之交易介入, 只要在社会通常观念上认为其具有连 续性即可。
内幕交易行为认定指引相关内容
• 《内幕交易认定办法》规定了“内幕信息知情人”和“非 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两大类内幕交易主体。 “内幕信息知情人”在证券法第74条中有明确规定,该条 所规定的自然人的配偶及有共同利益关系的亲属也被包括 在内,在此基础上,还包括参与内幕信息形成过程或在内 幕信息形成中起决定、批准等主要作用的人及其配偶、有 共同利益关系的亲属,以及发行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 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其他公司及其董、监、高,上市公司并 购重组参与方及有关人员,基于职务或者控制原因知悉内 幕信息的人。 。
•
• 构成要件 • 1、利用优势 • ——资金数量优势: 对于“连续交易操纵”,《办法》认为, 当集中动用的资金数量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之一的,即可认定为凭借资金优势操纵市 场: 一是:在当期价格水平上,可以买入相 关证券的数量达到该证券总量的5%; 二是:可买入相关证券的数量达到该证 券实际流通总量的10%; 三是:买卖相关证券的数量,达到该证 券当期交易量的20%; 四是:显著大于当期交易相关证券一般
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及相关高管操纵公司信披进行内幕 交易者,妨碍执行公务者,累犯者及监管机构工作人员进 行内幕交易者,将被予以从重处罚
市场操纵行为
操纵市场是证券市场上最主要的不当行为之一, 其历史与证券市场一样古老。 世界上最早的操纵市场案件是英格兰1814年 的Rex v.de Berenger案件。[1] 操纵市场行为是扭曲证券价格形成的正常规 律,扰乱证券市场秩序,危害金融安全,严重侵 犯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正常的证券市 场秩序,各国《证券法》都严格禁止操纵市场行 为。各国证券监管机构都将打击操纵市场行为作 为其主要工作之一。
•
• 操纵市场的客观方面是指操纵市场的手段, 如运用了一定的市场的支配力,这种手段 可以使语言,如散布谣言;也可以使行动, 如哄抬证券价格即当事人拥有的影响证券 交易价格的力量,包括资金优势、信息优 势、职权优势等违法行为。这种行为可以 针对直接相对人,也可以使第三人或某种 工具为媒介。1993年在我国深圳证券交易 所发生的“苏三山”事件,就是制造、散 布虚假消息,影响股票交易,从而牟取利 益的操纵市场案。
• (四)以其他手段操纵证券场。 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给投资者造成 损失的,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 责任。该条主要是对操纵市场行为 类型的兜底性的规定,一般是指通 过散布不实信息操纵市场的为。
• 《市场操纵认定办法》除对证券法 第77条就连续交易操纵、约定交易 操纵和自买自卖操纵行为的认定进 一步细化之外,还增加了其他5种 操纵行为的认定。其中,蛊惑交易 系指编造、传播、散布虚假重大信 息,诱导投资者做出买卖决策,影 响证券交易价格或交易量,以便从 预期市场变动中直接或间接获利的 行为。
•
1993年《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第74条第1款第(三)、(四)、(五)、 (六)项对操纵市场进行了规定。 • 1993年的《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 第7、8条对操纵市场进行了规定。 • 1998年 《证券法》。 • 2005年《证券法》第77条规定。
二 、操纵市场的概念
• (一)操纵市场的概念 • 操纵市场,是指行为人利用其资金、信息等 优势或滥用职权,操纵市场,影响证券市场价格, 制造证券市场假象,诱使或致使投资者在不了解 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作出证券投资,扰乱证券市场 秩序的行为。 • 各国立法往往不对操纵市场的定义作出规定, 而是明确规定一些行为属于操纵市场的同时,又 将其具体判断留给证券监管机构与法院,从而使 其成为一个开放的范畴。我国《证券法》未对操 纵市场作明确的界定,仅1993年《禁止证券欺诈 行为暂行办法》第7条作了定义。
五、操纵市场行为的具体形式
• ————《证券法》第七十七条 禁止任何 人以下列手段操纵证券市场:
(一)单独或者通过合谋,集中资金优 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 连续买卖,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 易量; • 这是连续交易操纵又称连续买卖。该操纵 发生的证券权利转移,属于真实买卖。
中国证监会已在法律规定基础上,借鉴 发达市场经验,针对目前市场情况,制定 了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的认定标准。《内 幕交易认定办法》和《市场操纵认定办法》 已在业内试行一段时间。 • 关于操纵手段的认定,《市场操纵认定 办法》指出,当证券交易价格或者交易量 偏离真实供求条件下投资人自主买卖所应 形成的正常水平时,即可认定是交易价格 或交易量受到了影响。其中,连续交易操 纵、约定交易操纵是主要的操纵方式。
•
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蛊惑交易”的危害性 和严重性更应该引起高度关注。通过论坛、QQ、 MSN、博客等网络传播手段,一个虚假消息可以 在短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网状扩散,贻害无穷。 当然,在打击“蛊惑交易”过程中,首先有 必要搞清什么是“重大虚假信息”?具体案例纷 繁复杂,但应该说,那些不真实、不准确、不完 整或不确定的,能够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 响的信息都应属于。 而具体哪些情形才够得上“蛊惑交易”操纵? 如果同时满足以下情形则当然要归入:编造、传 播、散布虚假信息;在虚假重大信息发布前后买 卖或者建议他人买卖相关证券;相关证券的价格 或成交量受到影响;虚假重大信息是有关股票价 格或成交量变动的重要原因。
• “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则涵盖通过骗取、套取、偷听、 监听或私下交易等非法手段获取内幕信息的人,以及违法 所在机构关于信息管理和使用的规定而获取内幕信息的人。 基于对两大类内幕交易主体的认定,一旦这两类人在内幕 信息敏感期内买卖相关证券或建议他人买卖相关证券,或 泄露该信息,则将被认定为内幕交易。违法所得包括买二)操纵市场与虚假陈述 • 虚假陈述是指任何单位或个人 在证券发行、交易及其相关活 动的事实、性质、前景、法律 等事项做出不实、严重误导或 者含有重大遗漏的任何形式的 陈述或者诱导、致使投资者在 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作出 证券投资决定的行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