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在人与自然分离的文明进程中,即在人 的自觉意识、自我意识确立的过程中,中 西方哲学思维走出了两截然不同的路。中 国哲学坚持有机联系的整一宇宙观,努力 将人投入到自然中,以认识主体与客体的 合一为认识的基本前提;而西方哲学则专 注于对事物作本质区别,细心地分解万事 万物,她欢欣于人的独立,给他以地位和 荣耀,以独立主体的确立作为认识的基本 前提。
认识论
• 在天人统一体中,人处于中心位置,认为天道(自然规律) 与人道(社会规律)是同一的宇宙规律的表现,因此, “人者,天地之心也”,了解人道,就是了解天道,或者 说用人道取代天道。忽视天道,就是对客观不做分解分析, 也不做界限区别,用主观代替客观。
文化灵魂的核心是哲学。文化的发展乃 是人类哲学思考的成果。无哲学则无文化 可言。文化和哲学相互促进,文化之盛则 为哲学思考提供更完善的条件,而哲学思 考又为文化的创造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当今的哲学,人们一般又称之为“文化 哲学”。第17届世界哲学年会曾宣布,当 代哲学的重点巳经从传统的西方科学哲学 和东方伦理哲学转向了文化哲学。甚至连 第19届世界历史年会的主题,也从传统的 历史学转向了讨论马克斯·韦伯的文化哲学。
认识论
• “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人” 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主客体合 一。
• 把天地人Βιβλιοθήκη 、人身人心、万事万物 都处在一个系统之中,肯定各子系 统合要素的内外依存,密切联系。
• 如以“道”、“一”、“太和”表 明整体,以阴阳为两面,认为阴中 有阳,阳中有阴,互相渗透,互相 补充,形成一个整体综合。强调了 宇宙一元论、世界的一体化,是一 种古朴的系统论。而阴阳之间的相 互转化又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辨证思 维。
地球是一个活的“女神”,她不但具有生产 功能,还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然而,在城市规划 和建设中,我们却没有领会和珍惜自然的功能, 反而肢解她的躯体——田园和草原,毁损其筋 骨——山脉,毁坏她的肾脏——湿地系统,切断 她的血脉——河流水系,毒化她的肺——林地和 各种生物栖息地……使她丧失服务功能,最终就 连一场小雪或暴雨都可以使整个城市瘫痪。
在西方特别是欧洲,“中国哲学”的合 法性始终受到质疑,“中国哲学”在很大 程度上被视为一个来历不明的怪物。因为 在中国古代学术体系的分类中,并没有一 独立的系统与西洋所谓哲学完全相当。中 国古代虽有自己的义理之学,但这种义理 之学所讨论的问题与西方哲学所讨论的问 题并不相同。
“中国哲学之合法性”问题的出现,是以 “哲学”观念的引进和“西方哲学”作为 某种参照和尺度的存在为前提的。那么, 我们又是否可以(或者说应当)以“西方 哲学”之“规”、“矩”来范围“中国哲 学”之“方”、“圆”呢?正是在此种意 义上,“中国哲学之合法性”成为了一个 问题。
• “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道家)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 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作为其文化的价值 基础。
• 这种思想受到现代环境保护人士、绿色和平组织的推崇。
“泰坦尼克”的沉没不是因为船不够坚,而 是因为人们太相信它的坚固了。现代世界越来越 证明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过分依赖科技赋予我 们的“超人”能力,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彻底埋 葬,灾难必然降临。
第三讲 中西哲学思维之比较
一、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谈起
与中国史学、文学等学科不同,哲学在中国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是20世纪的产物。1914 年,北京大学设立“中国哲学门”,1919年改为 哲学系,这标志着作为近现代教育和科研体制下 一个专业门类的“哲学学科”在中国的正式确立。 1919年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和1934 年冯友兰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出版,为中国 哲学研究建立了基本的框架和典范。一个世纪以 来,中国学者不懈努力,为中国哲学学科建制的 发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1、“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宋朝时代的哲学家张载成功把握了中国 哲学整体认识的模式,提出了“天人合一” 的著名命题。
“天人合一”
• 认识论
• 自然观(道) • 社会观 (儒) • 宗教观
中国人的观念,明知物 我、人我之间的种种矛 盾,但力求避免强化对 立,希望相融和合一, 追求对称、平衡、和谐 。
“天人合一”思想的几层涵义
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天”是化生 万物的本源,人是天工造化之物。所谓、 “天人合一”是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 共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 有机的联系。
自然观
• “天”是指自然。天人合一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有机的 联系。
• 中国文化从来不认为自然是外界、是彼岸,是人身外的知 识活动对象,而是与人自身融为一体的统一有机体。
人生天地之间,禀受自然灵气而生, 依赖自然滋养而长,不能须臾离开自然母 体。《黄帝内经》说:“谷不入,半日则 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董仲舒提出“天人相类”说:“小节三 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分,副月数 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 副四时数也。”
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指认 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天 人合一”则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 互包容的一体关系。
中国文化的三种平衡: 人与自然界的平衡(天 人平衡)、社会内部人 与人的平衡(人伦平 衡)、人心内部的平衡 (身心平衡)。
• “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 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 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 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 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 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 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空 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 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含对家人 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 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 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