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的作用

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的作用

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的作用Ξ谢 梦1 涂 靖2(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 410076)摘 要: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有三大作用,即完整性、有效性和目的性。

完整性──目的语读者根据已有文化体验自发补充译作所缺省的文化信息;有效性──同一作品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译作,时代背景赋予不同译作以新的生命,使各译作相对原作来说均具可读性;目的性———文化预设使原作作者的创作意图在译作中得以体现,三大作用使源语文化在目的语中得以再现。

关键词:文化;文化预设;文学翻译;作用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06)01-0107-03 1 文化与文化预设1.1 文化的界定不同视域中文化有不同的界定。

英国学者泰勒(T yler, 1871:2)给出一经典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

”《辞海》(1979:1533)对文化的定义如下:“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不同的定义有其不同的侧重点,泰勒诠释了文化的微观意义;《辞海》则概括了文化的宏观意义。

不管是哪种界定,文化都包容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本文侧重研究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中所起的作用。

1.2 文化预设的内涵预设是一种特殊的语用推理,可分为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

文化预设是语用预设的一种,是预设在文化视域中的延伸,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很大。

因文化差异,译者须克服重重困难才能真正传递源语文化,诠释作品的文化因素。

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引起了极大关注。

奈达(Nida,1981:14)指出:“文化预设指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所共识但以潜在假设形式存在的信条和理念。

这种潜在形式为生活在同一社会的群体所接受与共享。

”文化预设可理解为文学作品在孕育、诞生过程中的文化大背景,包含该民族文化特有的审美范式、价值标准和文化取向等。

例如:(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a)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杨宪益译第一卷第90页)(1b)Man proposes,G od disposes.(霍克斯译第一卷第152页)两个译本对“天”的不同处理表明杨与霍持不同的宗教文化观,对同一词“天”赋予了不同的文化生命。

此例表明,文化预设直接影响译者的思维方式。

目的语自身传情达意和遣词造句的方式应能折射源语民族的表层文化信息,而对目的语的组织结构和使用规则的运用应能有助于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民族的价值判断、社会观念等深层文化信息的了解。

且看例(2):(2)Mammy emerged from the hall,a huge old w oman with the small,shrewd eyes of an elephant.(G one with the Wind P29) (2a)(傅东华译)嬷嬷从穿堂里出来了。

她是一个魁梧的老太婆,一双眼睛却是细巧而又乖巧,很像是象眼。

(2b)(何碧译)黑妈妈从堂屋里走出来,她是个老婆子,身材高大,那双眼睛像大象的一样细小而机敏。

Mammy一词的本义是:Negro w oman in charge of children”,即“照顾小孩的黑人保姆”。

上文指郝思嘉的黑人保姆,一位刀子嘴、豆腐心,受到大家尊重的老保姆。

从文化价值来说,“嬷嬷”是褒义词,传达源语作者对“Mammy”这位人物的尊敬与喜爱,因而傅译本“嬷嬷”较为恰当。

而何碧的译文“黑妈妈”,将“Mammy”与“黑妈妈”等同起来,是对二者文化预设的错误理解,从而导致后面“a huge old w oman”的译文“老婆子”处理不当,影响全句的感情色彩。

由倍受尊敬的“嬷嬷”到带有贬义的“黑妈妈”,二者差距甚大。

2 文学翻译的文化因素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包括传统的价值观、世界观或人生观、民族性格、文化习俗等。

文化习俗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的人们从实践中探索出来并逐渐形成的生活准则与习惯。

它用来规约人们的生活行为、生存方式。

文化习俗是文化预设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习俗使译者有时难以在源语与目的语之间找到平衡点。

文化预设留给读者思维想象的空间,因而译者在处理原作时,应站在读者的立场进行思考。

读者可体验到的文化习俗通常是原作者认定的文化预设,译者从这一立场出发理解文学作品方能取得较佳效果。

如:第20卷 第1期2006年1月 长 沙 大 学 学 报JOURNA L OF CH ANG SH A UNI VERSITYV ol.20 N o.1Jan.2006Ξ收稿日期:2005-11-21作者简介:谢梦(1981-),女,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

研究方向:文学语用学、修辞语用学。

涂靖(1963-),男,湖南长沙人,长沙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文学语用学、比较文学、修辞语用学。

(3)Oh ,how she regretted it all.She had often heard of people cutting off their noses to spite their faces but here to fore it had been only a figure of speech …(G one with the Wind P156)(3a )(傅东华译)啊,这种事她如今是多么懊悔!她常常听见人说吞了毒药去药老虎的话,总以为不过是一个比喻,现在她才懂得这话的真正意义。

(3b )(何碧译)哦,她多后悔这一切啊,她过去常听人说“害人终害己”,总以为这只不过是一个比喻,现在她才真正明白了这话的含义。

英语与汉语不同的文化预设使译者不能单从字面上理解文本意义。

原作中的划线部分是一个成语,意为:to do s omething to one ’s own disadvantage because one is angry ,即“因生气而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情”。

(3a ):汉语的文化习俗中没有这一说法,汉语读者读后不知所云,因而无法接受这样的翻译;(3b ):虽然字面上不能对号入座,但基本上折射了文本中的文化内涵,且用读者能够接受的习语付诸表达,因而使读者琢磨出故事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3 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的作用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须以“文化”的存在为前提。

我们认为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的作用体现在完整性、有效性和目的性三层面。

3.1 完整性文学作品的意向读者一般为本族语者。

对本族语者不必解释、无须赘言的文化信息,就是文化缺省。

缺省的文化信息没有出现在话语中,但可通过特定语境激活,为意向读者所理解并接受。

因文化差异,原作者与原文读者之间的这种默契不可能天然地存在于原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

译者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文化信息容量,有效地在译作中对文化信息进行补偿,尽可能保证目的语读者与原作者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须了解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体验,准确判断缺省的文化信息是否应补全。

目的语读者已有的文化体验,即文化预设可自发补充译作所缺省的文化信息。

原作与译作之间的文化信息存在两种关系:对于部分文化缺省,译者为了保持译作的简约美和含蓄美,可根据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体验进行适当处理。

若目的语读者了解该文化信息,译者可省略之,以保证译作的简洁清晰;若目的语读者从未接触该文化信息,译者须适当补充之,以保证目的语读者了解原作所传达的文化信息。

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体验能有效补充译本中缺省的文化信息。

(4)I suspect she might be right and I wrong ;but I w ould notponder the matter deeply :like Felix ,I put it off to a m ore conve 2nient seas on.(Jane Eyre.ch.6)(4a )我想,也许她是对的,我错了。

可是我不愿意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只好把它留到以后有机会时,我会仔细想想的。

(长春版《简・爱》:48)(4b )我疑心也许是她对,是我错了;可是我又不愿意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象费立克斯一样,我把它留到以后有便的时候再去思考。

(上海译文版:51)(4c )我怀疑她是对的,而我错了,但我不想把这问题深究下去,也象费立克斯一样,把它暂且搁下,将来再说。

(脚注—费力克斯:《圣经》中一遇事拖延的法官)(人民文学版:66)(4a )没有将Felix 译出。

Felix 是文本中重要的文化信息,该文化信息没有传递,这是漏译,此翻译没有到位。

(4b )给出Felix 的中文意思,但是汉语读者还是非常迷惑:“费力克斯这个词为什么出现在这里”?“这个词的语用功能是什么呢”?(4c )不仅解释了Felix 这个词,且对该词进行加注,让汉语读者更详细地了解该文化信息,因此该译文最为完善。

文化预设成功地消除文化默认所带来的困惑,但原作则无须加注,源语读者了解Felix 是《圣经》中一个遇事拖延的法官,他们已有的文化体验会帮助其轻松理解文本。

3.2 有效性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文化现象会有不同理解(此为重译的意义)。

然而,多种理解并没有影响到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了解。

文学翻译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不同译者对同一文化现象的认知差异。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读者能理解且接受因译者不同的文化认同而演绎出的不同译本,文化预设的历时性就是文化预设的有效性。

下例中,三种产生在不同时期的译本对《聊斋志异》之《罗刹海市》中的同一句话有不同的处理:(5)“君似征人,妾作荡妇,即置而不御,亦何得谓非琴瑟哉?”(5a )“Y ou are my Ulysses ,I am y our Penelope ;though notactually leading a married life ,how can it be said that we are not husband and wife.”(Herbert.A.G iles ,1908)(5b )“Y ou are the wanderer and I the longing wife at home ;but even though we cannot be together ,we remain husband and wife.”(Y ang X ianyi and G ladys Y ang ,1981)(5c )“Y ou are like a way farer ,and I am the way farer ’s wife ,but yet though the lute and harp are left long unplayed ,no one can say they do not harm onize.”(Dennis C and Victor H.Mair ,1989)(5a )中,译者G iles 为了将中国文化传入西方,将汉语“琴瑟”意译为“husband and wife ”,将该词异化是期待能更好地为西方人所接受;而且将“征人”与“荡妇”译成“Ulysses ”(尤利西斯),“Penelope ”(直译为“珀涅罗珀的织物”,典故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卷2),西方读者对“征人”、“荡妇”并不801长沙大学学报 2006年1月熟悉,但是了解“Ulysses ”与“Penelope ”,译者采取替代法与意译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译文的传输负载,便于西方读者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