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田德蓓内容提要:文学翻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蕴意。

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习俗、历史背景、思维模式、生活习性、宗教信仰以及心理联想等都有可能导致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处理得好坏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文学翻译 文化差异文化是一个涵盖面广,而又纷繁复杂的系统。

其内涵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具有相当的稳固性,进而形成一个民族的传统力量和民族性格,对民族的发展影响深远。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是由不同民族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地理环境等决定的。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都具有普遍的共性,同时又具有各自特殊的个性。

这种特殊的个性就是各民族文化产生差异的客观依据。

文化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往往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因此,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一定的困难。

语言是整个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的镜象折射,它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实。

文化差异在以语言为表达工具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它并非体现在作品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上,而是体现在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之外的隐含意义之中。

这种隐含意义“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朱光潜语),难以从字典中直接找到。

因此,文学翻译中的最大困难并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蕴意。

文学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移,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因为翻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文化的特质和需求影响着翻译活动的全过程,而翻译活动反过来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发生了交流的两种文化。

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译者不仅要熟悉不同语言的差异,还要熟悉不同文化的差异,而从研究文化差异入手去研究语言差异,便可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载体所承载的全部信息。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表现诸多,现就突出的几种阐述如下。

1.生存环境或地域的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由于地理的隔离、生存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人们对于自然的认知和比喻也不尽相同。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比如:中国地处东半球,位于北温带和亚热带,属季风气候。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春天的风”,它给中华大地送来温暖、使万物复苏,是希望与力量的象征,所以中国人特别喜欢东风,而“西风”在汉语中则表示秋风,是凄凉、萧条的代名词,故中国素有“西风凛冽”与“东风送暖”之说。

英国地处西半球,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

西风从大西洋徐徐吹来,恰似中国的东风。

西风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所以英国人喜欢西风,常用西风来描写一些美好的事物。

这样就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文化差异。

英国最杰出的诗人乔叟在他的《坎特柏雷故事集》中曾这样描写过春天:“当四月的甘霖渗透了三月枯竭的根须,沐浴了丝丝茎路,触动了生机,使枝头涌现出花蕾;当西风吹香,使得山林莽原遍吐着嫩芽,青春的太阳已转过半边白羊宫座,小鸟唱起曲调,通宵睁开睡眼,是自然拨弄着它们的心弦。

”西风与春天结伴而来,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而我国元曲作家马致远在《天净沙》中所写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的只是秋之凄凉的景象,却绝无春意盎然的意味。

同样一个“西风”,二者内涵显然大相径庭。

这种文化差异正是二者生存环境或地域的不同而导致的。

2.历史背景的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在其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各自都积累了大量的历史典故。

典故是一种用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法。

它虽然结构简单,但却内涵丰富,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

适当地运用典故可使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加生动、典雅。

在翻译和理解典故时,往往不能仅仅从字面意义出发,否则就无法获得其丰富内涵。

“得陇望蜀”这一中国成语,源自《后汉书・岑彭传》“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后来被用来比喻人的欲望无止境。

这个典故带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点,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和翻译,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背景的西方读者来说,是很难感受到其中的特殊韵味和浓郁的中国情趣的。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

”有人是这样翻译的:“The more you get,the more you want!”chuckled Pao2chai.这段译文虽然行文流畅,明白易懂,但是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色彩却荡然无存了。

如果能将这一典故加以必要的注释,便既能弥合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意义缺损,又能展示汉语典故独特的文化意韵。

3.思维模式的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思维模式受不同文化、个人知识结构、社会中工作环境及习惯的影响而形成,因此,思维模式通常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它反映使用某一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

不同文化的人对外界认知模式的差异,往往导致思维模式的差异。

思维模式的差异往往使人们交流合作受挫。

比如,一般来说,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因此思维模式呈线式;东方人富于想象,多依靠直觉,因此思维模式呈圆弧式。

西方人注重科学性和精确性,东方人倾向于笼统性和模糊性。

就中西方数字而言,西方语言中的数字多用于实数,汉语中数字的虚实往往得根据上下文作出判断。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俗语说:‘女大十八变。

’况且有本事的人未免有些调歪,老太太还有什么不曾经历过的。

”有人对“女大十八变”是这样翻译的:“As the saying goes,A girl changes eighteen times before reaching womanhood.”这种对原文的数字进行非常忠实的对译非但没有达到交流的目的,反而使西方读者大惑不解。

由于西方人的思维注重科学性和精确性,因此他们很可能会追根究底,提出“这‘十八变’有何科学依据,或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等类问题。

导致误解的关键在于,忽视了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把汉语中的虚数“十八”等同于英语中的实数“eighteen”。

4.生活习性的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

这种生活习性往往在俗语中被直接反映出来,并在不断使用中逐渐引申,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中国盛产稻米,多以米饭为主食,因此相应产生了许多与“米饭”有关的俗语。

“生米煮成熟饭”是一句中国俗语,一般西方人对其字面意义并不陌生,但是对其表示事情已经定局,再也无法挽回、改变的内涵意义可能就不是人人都熟悉的了。

《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贾蓉道)就是婶子见生米煮成熟饭,也只得罢了。

”有人将“生米煮成熟饭”对应译成“the rice is already cooked”,这种译法简单明了,但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译语读者来说,可能就很难理解,别人把饭熟好了,王熙凤应该高兴才是,为何还不得不忍受呢?显然,生活习性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使得俗语意义难以完全传达,从而造成译语读者理解上的障碍。

5.文化习俗的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习俗,而各民族的文化习俗都带有本民族的特色,这种民族特色由于不被其它民族所熟悉,因此很容易被误解。

特别是在一些神话传说中,一些看似相同的事物,不同文化习俗的读者,往往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英汉语言中都有“龙”这个概念。

在中国历史上,“龙”是华夏民族尊崇的图腾形象。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

在中国封建时代,龙是皇帝的象征,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

此外,在汉语中,“龙”是吉祥的象征,被赋予神圣、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种褒义。

许多成语中都有“龙”字,例如:龙凤呈祥、攀龙附凤、藏龙卧虎、画龙点睛等等。

中国人常把自己说成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是一只巨大的晰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

根据圣经故事,dragon是魔鬼的化身,罪恶的象征。

一些圣徒如圣麦克尔、圣乔治等都以杀死dragon为其业绩。

由于英语中的dragon是令人恐怖的形象,所以常常被用作贬义。

由此可见,“龙”和“dragon”在中西文化中的形象意义、情感意义以及联想意义的差异是很大的。

6.宗教信仰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特殊形态,几乎与人类文化同步产生和发展。

宗教文化可以说是对人类和社会影响最深最广的一种文化形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儒教文化和佛教文化,而西方的传统文化则为基督教文化等。

东西方两大宗教存在的文化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异,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多有反映。

《汤姆大伯的小屋》中有这样一段话:“The two gigantic negroes that now laid hold of Tom,with fiendish exultation in their faces,might have formed no unapt personi2 fication of powers of darkness.”powers of darkness在基督教《圣经》中指的是“邪恶的神”、“魔鬼”,有人将它译成“阎罗王”。

不了解西方宗教文化的中国读者来说,也许很容易接受,但同时他们也许会从译文中得到错误的信息:西方的“魔鬼”就是中国的“阎罗王”。

其实西方的“魔鬼”与中国的“阎罗王”并不等同,“魔鬼”为基督教教义用语,“阎罗王”为佛教教义用语。

在中国传说中,“阎罗王”作为阴间之神,不仅掌握着尘世百姓的生死,同时也给鬼魂生前的行为作出判决,不一定是贬义。

而在犹太教中,“powers of darkness”,“devil”,“Satan”或“Prince of dark2 ness”都源于希伯来文Sātan,原意为“抵挡”,即专事抵挡上帝而与上帝为敌的魔鬼,含有贬义。

二者分别为不同宗教的形象,所代表的文化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不能忽视这一差异。

7.心理联想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联想是依据两种事物间的类似点而进行比较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语言的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在文学翻译中,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尽管字面意义相同,但由于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素质不同,潜在的背景因素引起的心理联想也就会存在差异。

以“银河”(Milky Way)为例。

中国读者知道的银河,是传说中的王母娘娘用头上的金簪划成的一条水深浪急、无法逾越的天河,而西方读者知道的“Milky Way”,却是希腊神话中的大神宙斯(Zeus)夫人赫拉(Hera)的奶水喷射出来所形成的“奶路”。

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只能于一年一度的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而对西方读者却并非如此。

在此情形下,有人将宋人秦观《鹊桥仙》一词中“银汉迢迢暗度”译为“Across the Milky Way the Cowherd meets the Maid”,受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影响的西方读者很有可能将原来的“过河相会”的美丽故事联想成“过路相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