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积累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运用。
教学难点: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太阳是大家的》和《一面五星红旗》,把握本单元学习重点,体会“国际理解和友好”的内涵。
谈话,走进非洲,汇报各自对非洲的认识,今天,我们就去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认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二、板书课题,指名读。
理解课题:从课题,你对这位少年有哪些了解?又有哪些疑问?如:
生:我觉得这个少年一定很勤劳,心灵手巧;
生:这位少年也像克莱蒂一样是个孝顺的孩子,为父母分忧;……
疑问:少年和“我"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少年为什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少年的?……
小结:从课题可见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少年”,阅读时抓住的少年的“一言一行音容笑貌”,就能很好的体会少年的内心,把握课文的内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思考:提出的问题。
2、自学生字词。
3、把课文读通顺。
四、检查反馈字词学习情况。
如:我会认的字
读音“尼”和“宾”“栩”“ 憾”
比较:驮和驼 / 构和购沟钩 / 释的左边不是“采”/恳和肯 / 掏和淘
我会写的字:
比较卖和买 / 售是上下结构 / 端左边是
“立”/辨和辩的区别组词如:分辨辨别明辨是
非辩解辩白辩护 / 模的读音
mo mu 用不同读音组词模型模仿模拟模子一模一样
付和副的区别支持副手 / 齿的部首是“齿”课文中重点词语:莫西奥图尼亚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爱不释手沉甸甸语无伦次
隆起衣襟
五、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大致交流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六、汇报对非洲的风土人情、自
然景观、人文地理等的了解,以
及中国与非洲,尤其是赞比亚的
交往与援助,为学习课文,理解
课文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回顾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有谁?
二、“我”爱非洲,读课文,圈画出描写“我”对非洲印象的句子。
1、非洲的自然景观——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莫西奥图尼亚瀑布旧名“意为“雷霆翻滚的雨雾”。
位于南部,与之间,上、中游交界处海拔87米。
由于赞比西河在此切割边缘,河床陡落,河水跌落至深窄的结晶岩裂缝中。
瀑布带成“之”字形峡谷,绵延达97公里。
主瀑最高122米,宽约1836米。
被岩岛分割成五股,泻入宽仅400米的深潭。
飞
雾和声响可远及15公里。
瀑布年平均流量1400米3/秒,雨季时可达5620米3/秒。
水力储量巨大。
水力资源丰富,赞比亚侧建有水电站。
是世界著名游览地,瀑布区建有,辟有维多利亚瀑布国家公园。
附近有铁路和公路可通达。
当赞比西河流至赞比亚西部和津巴布韦交界处不远的地方时,突然出现一个黑沉沉的千丈峡谷,迎面拦住河的去路。
在宽约1800米的峭壁上骤然翻身,万顷银涛整个跌入约120米深的峡谷中,卷起千堆雪,万重雾。
只见雪浪翻滚,湍流怒涌。
峡谷中风吼雷鸣,似千军万马奔腾而来,仿佛山岳震撼、大地摇动,惊心动魄。
这昼夜不停发出的沉雷般的轰鸣,可声传十几公里远。
瀑布激起的浪花水
雾,可飘达1500米的高空,形成如烟似雾的柱状白云在空中缭绕,方圆五六十公里以外都隐约可见。
那些初次来到赞比河上的人,即使还离得很远,只要望望空中的,听听传来的响声,便能很快寻见这驰名世界、宏伟壮观的大瀑布。
它真是世间难见的奇观壮景。
A、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
理解“名不虚传”并结合查阅的资料,体会莫西奥图尼亚瀑布的壮美。
对非洲的自然景观有初步印象。
B、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理解“游人如织”,“十分壮观”体会大瀑布给“我”的震撼,激发了“我”对非洲的热爱。
2、非洲的工艺品——木雕 [汇报自己课前了解的关于非洲木雕的资料,对非洲的木雕有大致的了解。
]
A、在大瀑布的不远处,有不少出售木雕工艺品的摊点。
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
从“不少”“最常见”可见木雕在非洲很出名,很普遍,有代表性。
B、摊点陈列的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从“陈列”“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体会各个摊点的木雕摆放整齐,数量多,造型多样。
C、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存把厚的树桩。
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体会坐凳的构思新奇与雕刻精巧,加深对非洲的了解。
也体会“我”对木雕坐凳的喜爱。
D、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像墩子?
体会“我”对象墩的喜爱和为不能如愿买回去的犹豫和深深的遗憾。
也侧面写出了那位少年的聪慧,雕刻手法高超。
3、“我们是朋友”“我”爱卖木雕的非洲少年。
圈画出描写卖木雕的少年的词语,感受少年对中国的友谊。
A、“您是中国人?”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可见,少年对中国很关注,也很了解。
B、……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体会少年为什么“遗憾”?感悟少年对中国的友好情谊。
C、……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从“专门”体会少年的真诚。
D、“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少年将一件沉默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
……却只有拳头大小。
引导想象,小年是怎样努力弥
补“我”的遗憾,带着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用心为“我”专门雕刻这个小象墩的。
感悟少年诚挚的心。
E、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
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角色体验,分角色表演读,体会少年的内心。
三、加强朗读,从读中体会文章感情,积累词语,学习运用。
四、总结。
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收获或体会。
发言辑录: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摘抄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并品析。
3、收集中国队他国援助和汶川地震中得到的国际援助的资
反思:我在教学时努力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
一、重视朗读,读中培养学生语感。
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让学生转换角色去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
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读出语感,也是我在这节课上所要追求的。
在学习送木雕部分,以读代讲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非洲少年的情感,同时创造性地进行朗读,如:少年连连摆手,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在一次次的导读中,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少年的那份友爱。
二、积累语言,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区别。
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学习新课之前复习时,让学生认读:名不虚传、卖木雕、掏出、饭馆等词语,并拓展、运用。
阅读中在学生理解“我”为什么遗憾时,我出示一段话,利用填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边填,学生能用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边填边读,反复朗读感受,落实了积累四字词组的目的。
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
学生感悟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还逐步体会到如何正确的运用语言。
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补充资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
在本课设计中,我课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如中非友好往来、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在上课时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援助非洲修建坦赞铁路的资料:20世纪70年代,中国无利息贷款亿元人民币给非洲国家。
中国帮助非洲的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个国家建造长达1860公里的铁路。
其施工间,中国派遣了5万人左右的工程技术人员去。
其中有64人为之献出宝贵生命这是中国帮助非洲国家的一件真实且重大的事。
这项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
这样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