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智慧

中国智慧


算盘-象征意义
• 自古以来,算盘都是用来算账的,也正因为此 ,算盘被当做象征富贵的吉祥物,为人们推崇。在 民间,常会听到“金算盘”、“铁算盘”之类的比 喻,形容的也多是“算进不算出”的精明。古代小 孩挂在脖子上驱凶辟邪的百眼筛上,也有算盘。除 此之外,算盘还作为警醒新娘学会“精打细算”的 陪嫁,出现在嫁妆“六证”中,以祝福新人婚姻生 活富足安宁,赢得广茂财源。 陪嫁算盘有着招财进宝的寓意,可以放在新房 或者书房,若是小型挂件的话还可以随身携带,以 帮忙您财源广进。若放房间最好的风水放法便是: 挂在门上、窗上或者书架上,这样可以助你们婚姻 生活富足安宁,还可以帮你们化煞化小人。 算盘常用来象征精打细算,毫厘不差,象征神 明计算世人的功过也定然清晰分明。在北京东岳庙 速报司中,挂有两座大算盘,长6尺、高2尺,共29 档、203枚算盘珠。这座算盘表示神灵给下界的人们 计算功过不差毫厘。在台湾,多数城隍庙悬挂大算 盘,象征神明计算人类的善恶,分毫无差,以教化 人心。

算盘-起源与普及


算盘究竟是何时何人发明的,现在无法考察。但是根据史料记载,我们推断它 的使用应该是很早的。 东汉数学家《数术纪遗》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注云: “刻板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各 当一。”可见汉代即有算盘,但形制于近日不同 。不过,中梁以上一珠当五,中 梁以下各珠当一,则与现代相同,又据徐岳说,他的老师刘洪曾问学于道家天目先 生,天目即赠传授珠算之法,可见至迟在东汉已经出现算盘。有些历史学家认为, 算盘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元代学者刘因(1249——1293年)撰写的《静修先生文集 》里。在《元曲选》无名氏《庞居士误放来生债》里也提到算盘。剧中有这样一句 话:“闲着手,去那算盘里拨了我的岁数。”公元1274年,杨辉在《乘除通变算宝 》里,1299年朱世杰在《算学启蒙》里都记载了有关算盘的《九归除法》。公元14 50年,吴敬在《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里,对算盘的用法记述较为详细,张择瑞 在《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一算盘,可见,早在北宋或北宋以前我国就已普遍使用算 盘这一计算工具。

皮影的制作及加工工艺



皮影的制作是极为复杂的,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传统的 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 个基本步骤。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 壁画之手法与风格。一般选用六岁左右的秦川黄牛皮。 牛皮的炮制方法有两种:一是“ 净皮 ”,另一是“ 灰皮 ”。净皮的制作工 艺是在牛皮选好后,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根据气温、牛皮和水的具体 情况掌握),取出用刀刮制:第一道工序先刮去牛毛,第二次再刮去里皮的肉渣, 第三次是逐渐刮薄,刮去里皮。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致细作, 把皮刮薄泡亮为止。刮时一定要注意使皮子厚薄均匀,手劲要轻而稳,以免损伤皮 子。刮好后撑於木架之上,荫干即成。 雕刻艺人将刮好的牛皮分解成块,用湿布潮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 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并能解除皮质的收缩性,然后才能描图样。
• •
皮影戏起源之谜
• 关于皮影艺术的起源有着许多不同的传说。 最早的传说来自救世主观音菩萨亲临人间宣讲佛 经教义的故事。“当时,人们对于干巴巴的说教 不爱听,于是观音菩萨悲伤地坐在竹林下,摘下 竹叶随手编弄成各种人形并且能做出各种动作, 她觉得非常有趣,忽然,观音菩萨想起若用这些 竹叶编弄成的人形来表演佛教的故事该多动人啊 !后来她在宣讲佛经时,就挂起了竹帘,在帘后 舞动起竹叶人形。夜幕,观音菩萨用油灯的灯光 把竹人的影子映在竹帘上,表演出各种佛教故事 ,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从这以后,影戏 就产生了。” 另外相传在西汉文帝刘桓时,有宫妃抱太子 在窗前玩耍,巧剪桐树叶作人形,映在窗上表演 。又传说在汉武帝刘彻时,因其爱妃李氏夫人过 早去世,帝思念不已,时有齐人少翁言能至其神 ,于是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帝居他帐 遥望。见有好女如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仿佛 是夫人之像。
皮影的制作及加工工艺



影子雕完,开始敷彩,老艺人用色十分讲究。大都自己用紫铜、银朱、普兰、 荔子等矿和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 皮影人物是影戏主体,它的结构是颇具巧思的。为了动作灵活无碍,一个完整皮影 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 个部件。 长期以来各地方的皮影艺人们都是手工刻皮影,通过刻刀、镊子等辅助工艺进 行皮影的裁切、镂空等加工。随着这种民间工艺品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和收藏, 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了适应这种市场需求量的变化很多地方开始使用机器 来做前期的基础加工,后期再通过手工进行精雕细刻。
算盘-起源与普及
明 程大位 算法统宗 算盘图
明朝万历初年《盘珠算法》中 的明式算盘,上一子,下五子
西门庆绸缎庄柜台上算盘
算盘-种类
• 值得注意的是,算盘一词并不专指中国算盘。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许多文明 古国都有过各自的算盘。古今中外的各式算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沙盘类,算板类 ,穿珠算盘类。 沙盘是在桌面、石板等平板上,铺上细沙,人们用木棍等在细沙上写字、画图 和计算。后来逐渐不铺沙子,而是在板上刻上若干平行的线纹,上面放置小石子( 称为“算子”)来记数和计算,这就是算板。穿珠算盘指中国算盘、日本算盘和俄 罗斯算盘。日本算盘叫“十露盘”,和中国算盘不同的地方是算珠的纵截面不是扁 圆形而是菱形,尺寸较小而档数较多。俄罗斯算盘有若干弧形木条,横镶在木框内 ,每条穿着10颗算珠。在世界各种古算盘中,中国的算盘是最质各异。一般的算盘多为木制(或塑料制品),算盘 由矩形木框内排列一串串等数目的算珠,中有一道横梁把珠统分为上下两部分,算 珠内贯直柱,俗称“档”,一般为9档、11档或15档。档中横以梁,梁上2珠(财会 用为1珠,每珠为5;梁下5珠(财会用为4珠),每珠为1。用算盘计算称珠算,珠 算有对应四则运算的相应法则,统称珠算法则。相对一般运算来看,熟练的珠算不 逊于计算器,尤其在加减法方面。


皮影戏-溯源
• 关于皮影艺术的起源,目前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曰:皮影艺术是“始于汉” 、“兴于唐”、“盛于宋”。这就是说在距今2000多年前即有皮影戏了。另一种说 法是以目前能查阅到的文字史料为依据,认为皮影戏是距今1000多年的宋代发明兴 起的。前者以推理而立,后者以史料为据,当然有其道理。我们的祖先在汉代以前 就逐步掌握了一套娴熟的雕刻技艺;还很早便发现太阳光与物体影子的变化关系, 运用它发明创造了测定时刻的“日晷”和可以精确计算年历的“晷表”等等。在很 早以前就有“形影相随”;“立竿见影”之说。此外,还有诸如造纸术的发明以及 美术绘画方面的成果等等,都为我国皮影艺术的产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如果说关于皮影戏艺术的起源应以文史资料而定,则从目前可查史料来看,最 类似的皮影戏应出于唐代。 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可以说已经发展到空前的鼎盛,特别是文化艺术以及宗教 的传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人们出于当时社会的需要,为了把史书、经卷讲诵得更 加生动、具体,往往用绘画的手段来进行补充。后来,曾有人改绘画为带活动关节 的纸人并用线牵动来更形象地用于传经、讲史。在史书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盛行 “僧徒夜诵经卷、乃装屏设像”的文字汜载。可以肯定地说:皮影戏艺术从萌生到 成为一种完整的戏曲艺术形式,的确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岁月。
皮影戏-分类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 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 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风格各具 特色的地方皮影[4]。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 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有沔阳皮影戏 、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江汉平原皮 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 凌源皮影戏等等。 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 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演唱时,还常用 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中国设计智慧
10091160 郝钊艺
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 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因此 ,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认为算盘也是中 华民族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算盘-简介
• • 中国传统的计算工具。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在阿拉伯数字出现前是世界 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 一般算盘是长方形的,四周是木框,里面固定着一根根小木棍,小木棍上穿着 木珠,中间一根横梁和算盘分成两部分,每根木棍的上半部有两个珠子,每个珠子 当五,下半部有五个珠子,每个珠子代表一。
皮影戏《斩蔡阳》
华县皮影
陕西皮影 泰山皮影
皮影戏道具 清徐常丰村皮影戏
皮影戏与中国美术、戏曲艺术的相互影响
• 我国皮影艺术的造型,自古以忠良,邪恶分明为主,其造型中的绘画艺术与雕 刻工艺两方面的成就是很大的。可以说,皮影戏的美术造型,在我国以至于世界美 术发展史上都称得上是独具一格的。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我国的皮影制品,就不难看出诸如敦煌的飞天,石窟的佛雕 ,庙堂的神像,年画的景物,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动物、人物,都在皮影戏影窗上展 现出来。这些皮影艺术造型既有我国民间传统的美术特点,又有各个时代浓厚的生 活气息;既有白描、工笔画的齐整清晰、工巧细腻,又有图画艺术中的高度概括和 精练手法。皮影造型既从同源的姐妹艺术——剪纸、窗花中汲取了大量精华,又在 影身的衣着和布景的构图上独具地方特色很浓的图案装饰色彩。 从理论上说,主要以正侧面人物、动物的造型,还有加上一些大侧面的造型, 同时在一幅静止的(布景)画面里进行复杂的戏剧故事表演简直是无法说能的。然而 ,我国历代的皮影戏艺人们却相当巧妙地把几种美术透视关系(一点透视至散点透视 )融洽地处理在一起,并进而用这种“不合理”的美术形式构成了一种戏剧表演形式 。这种宝贵的艺术实践,为世界戏剧美术宝库增添了独特而光彩的一页。随着近代 科技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艺交流的增多,已经有许多国内外的美术、艺术界的人士 开始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并使一些皮影美术造型相继地出现在美术刊物和教科书中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