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角度谈和谐社会建设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和谐社会包括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最后一项做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抓得好不好。
我们喜欢从人民的素质去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一个非常和谐的社会,它的人民一定是具有良好的知识水平与文化素质的。
所以,教育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我认为,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建设应该从两个方面去抓:一是教育的普及性,二是教育的质量。
教育的普及性,顾名思义,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即实现教育的公平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将脚步迈向了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其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愈发尖锐。
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农民工子女因为家境贫困、无人照看而错失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同龄或是比自己更小的孩子背着书包欢声笑语地走进学堂。
所以实现教育公平性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障这些孩子的受教育权。
一方面,政府应该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如多设立一些扶贫机构,专门针对这些因为家境问题无法圆上学梦的孩子,如现在一直在运行的希望工程,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例子。
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适度降低门槛,不要再为了利益而为难这些一心求学的孩子们。
教育一旦普及,我们需要继续抓的就是其质量了。
教育质量的提高,可以从教学者素质以及教育模式两个方面入手。
我国可以专门为教师设立一些培训机构,启动教师人才培养计划,全面、系统、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素质及教学水平,而在筛选教师的过程中,也应该秉持更加严格、公正、认真的态度。
而有关于教育模式,长久以来,这始终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关心的是如何培养高分考生,在这种制度下,分数往往是衡量一个学生水平的最高标准,只要有了高分,其他的都是“浮云”。
但是,一个人的素质是综合了多方面因素的,成绩只是其中之一。
社会是个庞大的体系,它的构建依赖于各方面人才的共同作用。
因此,教育模式的改革应该考虑将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过渡,不要再一味死板地追求分数,适当将眼光放高,重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不为了分数打击学生兴
趣特长,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只有把教育普及和教育质量都抓好了,才能把教育真正搞上去,才能为精神文明的建设打好稳固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