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瘟防治:鸭瘟疫苗,鸭瘟特效药
鸭瘟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急性热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除了表现体温升高、下痢、流泪以及两脚发软乏力、头颈部肿大等,还包括泄殖腔黏膜充血以及出血水肿等。
该病由于存在传播迅速且病死率高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养鸭业的迅猛发展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预防和治疗鸭瘟就用东方健的禽益健,东方禽益健治疗鸭瘟效果显著。
一、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临床症状
1、鸭瘟流行病学特征
该病属于易感疾病,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品种的种鸭均可感染,其中感染率最高的种鸭品种是麻鸭和番鸭,通常疾病自然感染潜伏期在2~4d。
据相关文献报道,该病多见于大鸭,其中产蛋母鸭易感率明显较高,这可能与大鸭采用放养的饲养方法存在一定相关性。
放养导致大鸭接触病原机会增多。
另外,感染该病家禽还包括鹅,但是不易发生大规模流行。
2、鸭瘟临床症状
初期体温剧烈升高至43~44°C,呈现稽留热型,并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以及两腿发软乏力、喜卧、不愿走动等症状;
若强行将其驱赶则发现部分疫鸭会伴随双翅下垂,不愿下水游动;
伴有眼周湿润、分泌脓性物且粘合双眼症状,呼吸困难且伴随温性啰音;
部分疫鸭会出现头颈部肿大或排便呈绿色、灰白色,肛门周围羽毛被污染以及泄殖腔黏膜出现出血、充血、水肿症状。
病情严重的疫鸭黏膜松弛外翻,且黏膜面附着黄绿色伪膜,剥脱较为困难;
后期出现体温下降以及精神衰竭的临床特征,不久之后死亡;
鸭瘟急性病例病程与慢性病例病程不同,前者是2~5d,后者在1周以上,部分可以继续存活的病鸭常常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建议淘汰;
产蛋鸭群的产蛋量也会随之迅速减少至70%,随着死亡率增加会导致产蛋量下降到40%甚至停产。
二、病理变化以及诊断
疫鸭食道黏膜及泄殖腔黏膜出现灰黄色假膜覆盖或小出血斑点,且呈现出纵行排列,出现的假膜较易剥离但在剥离后会留下溃疡斑痕,会导致疫鸭十二指肠以及直肠部位出现肠黏膜充血以及出血,具有较强特征性,导致黏膜表面覆盖一层粘着牢固、不易剥离的灰褐色或绿色坏死结痂以及出血斑点、水肿;
疫鸭肝表面以及切面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或者灰黄色坏死点,且部分坏死点中间有小出血点;
法氏囊呈现深红色且表面伴有针尖状坏死灶、囊腔内被白色凝固性渗出物充满;其组织学变化同样具有特征性,出现组织损伤。
可根据以上病理变化给予诊断,必要时可考虑采用病毒分离鉴定及中和试验等方法来进行有效确诊,其中快速诊断方法是Dot-ELISA。
在进行鸭瘟诊断时,需要将其与鸭出败疾病进行准确鉴别诊断,不要出现误诊情况。
三、防控措施
1、在引进种鸭时需要注意引进地区是否是疫区,避免从疫区引进,若避免不了则必须实施严格检疫并采取隔离饲养措施,在隔离2周后,若健康则可以将其与原有鸭群进行混合饲养。
避免出现健康鸭群误入鸭瘟流行区放牧的情况,并要定期用10%石灰乳或者浓度为5%漂白粉溶液给鸭舍及其用具彻底消毒,以预防鸭瘟发生。
若发生鸭瘟则需要立即对鸭群进行全面检疫并采取严格封锁、消毒以及隔离等措施,有效避免鸭瘟大规模暴发,另外还可以通过紧急预防接种措施来避免疫鸭交叉感染。
2、做好种鸭的预防接种工作。
通过给种鸭进行鸭瘟鸡胚化弱毒活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种鸭患病。
对大于2月龄种鸭需要按照说明书加入生理盐水以稀释药性后进行肌肉注射,剂量为
1mL/只,注射后3~4d可产生抗体,免疫持续期是9个月;
对小于2月龄种鸭可采用腿部肌肉注射疫苗,剂量为0.25mL/只,免疫持续期是1个月,待生长至3月龄时需要重复注射,剂量为1mL/只。
3、要做好防控措施,其中搞好接种预防措施最为重要。
总结
综上所述,控制鸭瘟的有效防控措施是全面检疫和预防接种等,通过给予种鸭有效早期预防来显著降低鸭瘟发病率,达到迅速发展养鸭业以及提升养鸭业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