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一、人力资源⏹人力资源(H u m a n r e s o u r c e),又称人力资本(H u m a n c a p i t a l),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是知识、技能、体力等质量因素之和⏹这种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就是潜在的劳动生产力;发挥出来,就是现实的劳动生产力1.2.1先天同质⏹人的先天能力个体之间有差别,但根据大数法则,人的能力的分布在群体、国家和地区之间大体相同*⏹古典经济学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人力资源,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是同质的,因而将注意力放在物质资本的积累上1.2.2后天差异⏹劳动力不同质(力量、技能等质量指标不一样),差别由后天造成⏹后天的生产能力可以通过医疗保健和营养、教育和培训等获得*⏹获得后天能力必须支付成本,进行人力投资*⏹1960s以来,发展经济学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了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3.1日本和西欧与发展中国家在吸收利用外资方面经济绩效的不同⏹1940-1960s期间日本和西欧与发展中国家在吸收利用外资方面经济绩效的不同*⏹舒尔茨认为主要原因在人力资源的差异,日本和西欧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在战争中保存,而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素质低,所以外资利用效果不同*1.3.2余值增长率的分析⏹余值增长率T F P及其细分研究*⏹丹尼森(1983)估计美国1948-1981年的经济增长中,T F P占66%,而其中人力资源因素(教育、医疗卫生、知识、技术与经验积累等)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为60%1.3.3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的关系⏹一个人的收入与他所受的教育程度呈正比(人群间的比较)*⏹收入水平基本上可以反映劳动生产率水平,于是可以建立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同时,教育除了私人收益以外还有社会效益,也会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1.3.4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卢卡斯生产函数为人力资本, 为人们用于工作的时间, (1- )为人们用于学习的时间,σ为学习效率参数1.3.5 结论⏹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强调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1960s 以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也有重要作用,有的甚至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数量方面,人口的过快增长使大量的人力资源处于不得其用(U n d e r -u t i l i z e d )的状态,这就涉及到人口与就业两方面的问题⏹质量方面,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如何改进就必须研究教育问题二、人口与经济发展2.1.1 世界人口增长⏹公元元年,世界人口为2.5亿,此后到1750年,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0.05%,到1804年才达到10亿’; 10亿(1804)到20亿(1927年)共花了123年,此后分别花了33年、14年、13年和12年增加到30亿、40亿、50亿和60亿; 目前世界人口60亿2.1.2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爆炸的结果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远高于世界人口增长率⏹1960年-1979年,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1.9%,发展中国家为2.3%,发达国家只有0.9% ⏹1980年以来,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1.6%,发展中国家为1.9%,发达国家只有0.7%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中国13亿人口,印度、印尼、巴西、孟加拉、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人口都过亿,单中国和印度每年就给世界增加2500万人口⏹当然,中国已经为世界人口增长率下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的人口增长已从1980-1990年的1.5%下降到1990-1997年的1.1%。
撇开中国,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要高得多,每年均在2%以上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具有巨大的惯性⏹人口年龄分布呈现“年轻化”,使人口增长出现“回声效应”(生育人口、死亡率)* ⏹支配人们的生育观念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1.3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趋势ββ-=1)(t t t t h u Ak y tt t h u h )1(-=∙σt u t h t u⏹按目前的人口增长率,世界人口每35年翻一番⏹据世界银行估计,到2050年,如果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能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将达80亿,否则将达120亿⏹新增的人口中,90%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一半以上在亚洲(南亚)2.2.1何为人口转变⏹什么是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增长率*⏹按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动关系,联系社会经济发展,西方一些学者将人口增长和演变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之间的相继转化即称为人口转变2.2.2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阶段及其原因*⏹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及其原因*⏹第三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及其原因*2.2.3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人口转变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如下图⏹1950s以前是第一阶段*⏹1950-1960s中期进入第二阶段*⏹1960s中期以后发生分化(韩国、斯里兰卡和古巴等国家如A线,其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B 线)2.2.4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与人口爆炸⏹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被拉长,渐进的人口转变没有导致人口爆炸*⏹发展中国家由于借助外力,第二阶段缩短,因而出现了人口爆炸及强大的惯性*微观层面也有惯性;生育的成本—收益分析;影响家庭生育决策的其他因素2.3.1生育的成本—收益分析生育子女带来的效用⏹劳动—经济效益*;养老—保险收益*;消费—享乐收益*;维系家庭的地位*承担家业兴衰的风险*;维系家族昌盛*生育子女的成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将子女也视为一种消费品*⏹收入效应:一个家庭收入增加将导致对所有消费品(包括子女)需求的增加⏹替代效应:收入增加意味着生育子女的机会成本提高,子女变得昂贵了,父母将以其他消费品替代子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育的成本—收益比较⏹效用比较*;成本比较*;所以发达国家出生率低,而发展中国家出生率高2.3.2影响家庭生育决策的其他因素⏹对婴儿死亡率的认识*;对性别的偏好*;政府补贴的外部性*⏹家庭的结构(家族或原子)*;社会习俗(养儿防老、反堕胎等)*⏹有利有弊,不能一概而论2.4.1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马尔萨斯的悲观观点*;人口增长与储蓄率负相关*;人口增长与不平等和贫困*;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人口增长与失业*;人口增长与人口素质*;实证研究的质疑*2.4.2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人口增长可以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促进创新;人口、需求与创新(比如农业和制造业)*⏹人口、多样性与创新*;人口与产出*2.4.3最适度人口使人均收入最大化的人口规模⏹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成倒U型关系*使总福利最大化的人口规模⏹被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亨利•西奇威克所采用⏹人口应被鼓励增长到这样一点,“在该点,不是平均效用最大,而是人口数与平均效用的乘积最大”,即使人们的总福利最大使边际产出为零的人口规模⏹在P2人口水平,超过以后,边际产出将为负,使总产出下降⏹最常用的是第一种最适度人口概念⏹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已给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主要的人口战略;唯一的途径是降低人口出生率*;具体的降低人口出生率的措施2.5.1具体的降低人口出生率的措施⏹扩大妇女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教育、住房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费用*;实行计划生育的奖惩制度*;提高婴儿存活率*;加强现代家庭和生育观念的宣传*⏹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尤其是资本积累能自行解决就业问题。
但事实证明这一观点站不住脚;充分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途径;实施适当的就业政策的必要性*3.1.1充分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途径⏹充分就业是减少贫困、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最有效的策略*⏹改善就业,对现有生产力更充分的利用,是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分就业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必由之路*⏹劳动力供给迅速增长;劳动力供给已经远远超过解决创造就业的能力,从而引起人力资源的大量闲置;就业形势不容乐观3.2.1劳动力供给迅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增长率1950s为1.6%,1960s为1.8%,1970s为2.2%,1980s为2.2%,1990s为1.8%,而同期发达国家为0.9-1.2%⏹1970年,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总数为10亿,1997年为23亿,2000年为25亿⏹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率过高3.2.2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的大量闲置1960-1990年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失业两个发现发展中国家失业率持续上升;就业不足现象更为严重3.2.3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对资本、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高于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新的技术进步往往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大量的失业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公开的失业(自愿与非自愿失业)*;就业不足(U n d e r-e m p l o y m e n t)*形式上在工作但实际上不得其用(伪装的就业不足、隐蔽失业)*健康受损*;无生产性的劳动*;后四种是非公开失业降低人口增长率,减少劳动供给*;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纠正要素价格扭曲*;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4.1.1 广义教育的三种形式学校正规教育*; 非学校正规教育*; 非正规教育*; 狭义的教育只包括学校正规教育4.1.2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定量分析⏹舒尔茨和丹尼森等利用余值增长率分析法,算出教育对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20.6%(1929-1969)和33%(1929-1957)⏹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在大多数情况下超过其他投资的收益率定性分析⏹教育从三个方面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正相关、能否胜任、人力资本积累)* ⏹教育还有广泛的社会效益,也能推动经济发展(预期寿命、传播文明、思想改变、对妇女的教育)*4.2.1 教育投资的私人成本和收益分析 ⏹教育投资的私人收益⏹教育的私人成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教育成本C 与教育收益V 的比较 另一种方法⏹上述方法的缺陷是贴现率r 的选择有随意性 ⏹另一种方法假设C = V求出内部收益率i ,与其他的投资收益率(证券、存款、房地产等)比较,如果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较高,则教育投资就是合算的4.2.2 教育投资的社会成本和收益分析 ⏹方法与私人的分析方法相似⏹教育投资的社会受益和成本往往与私人收益和成本不一样。
在发展中国家,私人收益大于社会受益,而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4.2.3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教育投资收益率的比较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是高的*∑=+=nt ttr E V 1)1(∑=++=mt tit et r C C C 1)1(∑∑==++=+mt tit et nt tti C C i E 11)1()1(⏹随教育程度的提高,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逐渐下降*⏹在发展中国家,各级教育的私人收益率都高于社会受益率,但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私人收益率低于社会受益率(公费与自费)⏹妇女的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男性4.3.1现状教育投资增长迅速⏹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教育支出占G D P的比重,1960年2.2%,1980年3.9%,1995年4.5%⏹其中低收入国家增幅最大,从1980年的3.4%上升到1995年的5.5%⏹但人均水平仍很低,1990年为人均30美元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入学人数和入学率都大幅增加⏹1950年到1990年,在校人数增加了6.5倍,其中,中等和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分别上升26.8倍和31倍,初等教育在校人数增加4.5倍⏹到1990s,发展中国家基本普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普及率近50%,高等教育不到10%成效显著⏹文盲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