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冰川的搬运能力是惊人的。大陆冰川可以把大 片基岩搬走;山岳冰川的搬运能力也不小。喜马拉 雅山中即有直径28米,重量超过万吨的大漂砾。
冰川通过磨蚀、拔蚀、雪崩和山坡上的块体运动获得大量碎屑 物质。这些碎屑被冰川携带而下,通称运动冰碛。其中,出 露于冰面的叫表碛;夹带在冰内的叫内碛;在冰川底部的叫 底碛;位于冰川两侧的叫侧碛;两支冰川会合则形成中碛。
二、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 地貌三类。
(一)冰蚀地貌
冰蚀地貌主要有冰斗、冰川谷、羊背石等。
(1)冰斗
山谷冰川重要冰蚀地貌之一,形成于雪线附近,在平缓的 山地或低洼处积雪最多,由于积雪的反复冻融,造成岩石的崩 解,在重力和融雪水的共陡峭岩壁, 向下坡有一口,若冰川消退后,洼地水成湖,即冰斗湖。
(7)冰川磨光面、冰川擦痕:
在羊背石上或U型谷谷壁及在大漂砾上,常因冰川的作用而 形成磨光面,当冰川搬运物是砂和粉砂时,在较致密的岩石上, 磨光面更为发达;若冰川搬运物为砾石,则在谷壁上刻蚀成条 痕或刻槽,称之为冰川擦痕,擦痕的一端粗,另一端细,粗的 一端指向上游。
(二)冰碛地貌
冰碛地貌可分为冰碛丘陵、侧碛堤和终碛堤等。
粒雪盆
在粒雪盆中冰川有向心运动和下沉运动, 在冰舌部分有侧向运动和上升运动。冰 川运动是由可塑带的流动和底部的滑动 组成的。而冰川滑动则是产生侵蚀作用 的根本原因。
雪线以上的区 域,从天空降落的 雪和从山坡上滑下 的雪,容易在地形 低洼的地方聚集起 来。由于低洼的地 形一般都是状如盆 地,所以冰川学上 称其为粒雪盆。
(2)刃脊、角峰、冰哑:
若冰斗因为挖蚀和冻裂的侵蚀作用而不断的扩大,冰斗壁 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山脊逐渐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 而几个冰斗所交汇的山峰,形状很尖,则称为角峰。在刃脊之 間的低下鞍部处,则为冰哑。
(3)削断山嘴、U型谷、石洼地:
当山谷冰川自高地向低处移動,山嘴被削平成三角形,称 为削断山嘴。又因 为冰川谷的橫剖面形狀如U字形,故称U型谷。 U型谷两侧有明显的谷肩,谷肩以下的谷壁较平直,底部宽而 平,若是在冰川谷的底部,因冰川的挖蚀,而造成向下低凹的 水坑,石洼地。
冰川侵蚀力的強弱受到下列因 素的影响:
(1)冰层的厚度和重量。重厚者侵蚀力強。 (2)冰层移动的速度。速度大者侵蚀力強。 (3)携帶石块的数量。携帶数量越多越重者, 侵蚀力越強。 (4)地面岩石之粗糙或光滑。粗糙地面较易受 冰川之侵蚀。 (5)底岩的性质,底岩松软者较易受侵蚀。 (6)岩层之倾斜方向与冰川移动方向一致者, 易遭侵蚀
(4)峡湾:
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 深的U型谷,当冰退以后,海水可以沿谷进入很远,原来的冰 谷便成峡湾。
挪威峡湾,风光无限。粗看颇似峡江--长江三峡。
(5)悬谷:
悬谷的形成是來自于冰川侵蚀力的差异,主冰川因冰层 厚、下蚀力強,故U型谷较深;而支冰川因为冰层薄、下蚀 力弱,故U型谷较浅。因为在支冰川和主冰川的交汇之处, 常有冰川底高低的悬殊,当支冰川的冰进入主冰川时必为悬 挂下墜成瀑布狀,称之为悬谷。
冰川流出粒雪盆
冰川的侵蚀力量
冰川是一种巨大的侵蚀力量。冰岛的冰源河流含沙量为非冰川河流的五倍, 侵蚀力可能超过一般河流的10—20倍。冰川主要是依靠冰内尤其是冰川底部 所含的岩石碎块对地表进行侵蚀。在冰川滑动过程中,它们不断锉磨冰川床, 这种作用通常称为磨蚀(刨蚀)作用。另外,冰川下面因节理发育而松动了 的岩块和冰冻结在一起,冰川运动时岩块被拔起带走,这就是拔蚀(掘蚀) 作用。
六亿年前的冰碛岩
由于冰川的消融或负荷过多,被搬运的物质就堆积下来成为冰碛物。冰碛物 往往是由漂砾(特大的石块)、砾石、砂和粘土组成的混合堆积物,因此有 人把冰碛物称为冰砾泥。但由于冰川活动区岩性的影响,冰碛物的成分和粒 度可有较大的差别。冰碛物缺乏分选,不显层次,但其中可夹有冰水形成的 砂砾透镜体。冰碛物中常含有大量砾石,磨圆度差,多呈次棱角状。冰碛石 表面常有冰川搬运时砾石与基岩或砾石之间相互刻磨而成的擦痕、刻槽及磨 光面。冰碛物中的石英砂粒棱角尖锐。在冰川的研磨作用下,颗粒常具贝壳 状断口。有些侧碛有冰川表碛滚落堆积,因而可出现明显向外侧倾斜的现象。 有些冰碛石在运动过程中,适应冰流方向,调整自己的方位,其长轴顺冰流 方向延伸。
(6)羊背石:
为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常成群分布, 远望如匍匐的羊群,故称为羊背石。其平面为橢园型,长轴方向与冰流动方 向一致,向冰川上游方向的一坡由于冰川的磨蚀作用,坡面较平,坡度较缓, 并有许多擦痕;而在另一侧,受冰川的挖蚀作用,坡面坎坷不平,坡度也较 陡。羊背石的形成,是由于岩层是软硬相间的排列,当侵蚀、风化的作用查 行时,软的岩层会被侵蚀的较多较深;而硬的岩石抵抗侵蚀、风化的能力较 強,所以在侵蚀、风化后,硬的岩层会较软的岩层高,形隆起的橢园地形, 一面受磨蚀、一面受挖蚀。
由于冰川的侵运作用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从 山坡崩落得碎屑,会进入冰川系统,隨冰川一起运 动,这些被搬运的岩屑称为冰碛物,依据其在冰川 內的不同位置,可分为不同的搬运类型:
第五节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在高纬和高山等气候寒冷地区,如果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积雪将 逐年加厚。在一系列物理过程影响下,积雪就变为冰川。冰川本 身就是一种地貌,也是寒冷地区重要的地貌营力,可塑造一系列 冰川地貌。 但在降水量少的条件下,地表不能积雪成冰川。在这种地区土层的 上部常发生周期性的冻融,下部则长期处于冻结状态,成为多年 冻土。多年冻土层中发生的冻融作用,可塑造一系列冻土地貌。
一、冰川作用
冰川在运动时能对地表进行侵蚀。但冰川运动的速度缓慢,每年 只有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冰川各个部分的运动速度并不一致, 其中从粒雪盆(雪线以上的积雪盆地,即冰川的补给区)出口 到冰舌上部这一段速度最快;在横剖面上则以冰川中部为最快。 实际观察还证明,冰川表面运动速度最快,且自冰面向底部递 减。冰川运动的速度有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一般是夏季快,冬 季慢;白昼快,夜间慢。 冰面裂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