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毒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病毒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淤胆型肝炎
• (一)急性淤胆型肝炎 亦称毛细胆管型肝 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消化道症状 轻,主要表现长时间2-4周或更长时间肝内梗阻 性黄疸、皮肤瘙痒、大便灰白,明显肝肿大, TBiL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元 活动度>60%,血清胆汁酸,碱性磷酯酶,胆固 醇水平明显升高,黄疸持续三周以上,除外肝外 梗阻原因。 • (二)慢性淤胆型肝炎 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出 现上述症状。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概

•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 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 病,主要通过消化道、血液、体液传 播。
• 临床特征: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肝 区痛、肝肿大、肝功异常。
●病原学
• 目前已知有甲、乙、丙、丁、戊、庚、 TTV七种,其中甲、戊型主要表现为急 性肝炎;乙、丙、丁主要表现为慢性肝 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Ca;乙 型肝炎病毒和TTV属DNA病毒,其余均 属于RNA病毒。
• (二)亚急性重症肝炎:急性黄疸型肝 炎起病,15天至24周以内出现极度乏 力、消化道症状明显,(PT)凝血酶元 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元活动度<40%并 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 上升≥17.1umol/l,或TBiL>正常值10 倍,肝性脑病在此型中多出现于疾病的 后期,亦发展为坏死后型肝硬化。
二、慢性肝炎:
• ☆凡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 • ☆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 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 征及肝功异常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 • ☆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有明显的 慢性肝炎体征或肝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慢性肝 炎。 • ☆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彩超检查综合分 析,亦可做出慢性肝炎诊断。
慢性重症肝炎:
• 1、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 • 2、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史。 • 3、无肝病史及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 体征(肝掌、蜘蛛痣、慢性肝病容)影像学改 变(脾大),球蛋白↑,A/G↓或倒置,肝组织 病理改变支持慢性肝炎。慢性乙肝、丙肝或慢 性HBsAg携带,重叠甲、戊其他病毒感染时要 具体分析,除外由甲型、戊型和其他病毒引起 的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随病性加 重,达到重症肝炎的标准。(凝血酶原活动低 于40%,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诱发 因素:过度劳累、嗜酒、应用损肝药物、妊 娠、感染、利尿剂、大量放腹水等,病程不超 过3周。
• 1、慢性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 肝功指标轻度异常。 • 2、慢性中度:症状、体征、化验检查、居于 轻、重度之间。 • 3、慢性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 1)乏 力、纳差、腹胀、尿黄、慢性肝病容、肝掌、 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 者。化验检查ALT、AST、反复或持续升高。 2)白蛋白(ALB)≤32g/L.3)TBil大于5倍正常 上限。4)凝血酶元活动度60%—40%。5)胆 碱脂酶(CHE)<4500u/l,后4项检测中有一 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慢性重度。
临床分型
病原分型:
• 甲、乙、丙、丁、戊、庚、TTVຫໍສະໝຸດ 病理分型一、急性肝炎
• (一)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 1、根据流行病学史:密切接触肝炎患者史, 注射史 ,如与病毒肝炎患者同吃、同住、同生 活,接触患者(特别是急性期)血液、粪便、 性接触等,半年内输血、血制品史、未严格消 毒的注射器、针刺治疗、免疫接种等。 • 2、症状: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解释的乏力、 食欲减退、恶心等。 • 3、体症:肝肿大、肝区叩痛、部分患者有脾 肿大。
三、重型肝炎
• 占全部病例0.2-0.5%,病死率高,所有肝炎病 毒(甲、乙、丙、丁、戊)均可导致重症肝 炎。 • (一)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 病,≤2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 速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分IV度),凝血酶 元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肝界进 行性缩小,黄疸迅速加深,有出血倾向,中毒 性鼓肠,腹水迅速增多,肝肾综合症。
慢性肝炎实验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见 表:
• B超检查结果可供慢性肝炎参考: • ①轻度:肝脾无明显异常改变。 • ②中度:肝实质回声增粗、肝、脾轻度增大, 肝内血管走行清晰,门静脉、脾静脉内径无增 宽。 • ③重度:肝实质回声明显增粗增强,分布不 均,肝表面欠光滑。边缘变纯、肝内管道走行 欠清晰或轻度狭窄、扭曲、门V、脾V、内径 宽、脾大、胆囊呈“双边症”。
• 4、化验:主要ALT↑ • 5、病原学检测阳性 • 凡化验ALT↑、且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三 项中两项阳性或化验及体征明显阳性,排除其 他原因者均可诊断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 (二)急性黄疸型肝炎:凡符合急性肝炎条 件、血清TBiL>17.1umol/L或尿胆红素阳性排 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可诊断为急性黄疸型 肝炎。
•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亚急性重型和慢 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 3期:(1)早期:符合重型肝炎的基本条件, 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 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 清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凝血酶原活动度≤ 40%—>30%,或经病理学证实。但未发生明 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2)中期:有Ⅱ 度以上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 点或瘀斑)、凝血酶原活动度≤30%—>20%; (3)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 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班 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 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 20%。
五、肝炎肝硬化
• (一)肝炎肝纤维化:主要根据肝组织病理学 检查结果诊断,B超检查结果可供参考。B超检 查表现为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肝脏表面不 光滑,边缘变钝,肝脏、脾脏可增大,但肝表 面尚无颗粒状,肝实质尚无结节样改变。肝纤 维化的血清学指标如透明质酸(HA)、III型 前胶原(PC-III)、IV型胶原(IV-C)、层连 蛋白(LN)四项指标与肝纤维化分期有一定相 关性,但不能代表纤维沉积于肝组织的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