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表证
起有表证者用本方体现了“逆流挽舟法”
【比较】
九味羌活汤:兼有内热---黄芩、生地 败毒散:外感风寒湿邪 【附方】荆防败毒散 兼正虚---参、苓
(四)燥邪袭表证及其例方
1.证候表现及病机分析 外燥证 对燥的认识 内燥 外燥
温燥---风热表证见症+犯肺+干燥症状 凉燥---风寒表证见症+犯肺(咳嗽、痰稀)+咽干
(二)风热表证及其例方
1.证候表现
临床表现及病机分析
温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发病急、变化快(无汗及有汗、口不干 及口干);容易蕴结成毒;常强调从口鼻而入;伤津耗气;多 夹秽浊(痰浊、湿浊) 2.立法原则
辛凉解表法
3.例方 银翘散、桑菊饮、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
银翘散
【主治】风热表证 兼咽痛、咳嗽
《温病条辨》
2.立法原则 轻宣辛散
3.例方 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使用注意】
1. 辨清内外燥,分而治之。
2. 燥邪最易化热,伤津耗气,除润燥之外,还须
酌情配用清热药,但苦寒清热之品易化燥,配伍须 慎用。 3. 治外燥多用辛散之品,易伤阴津,故中病即止。
杏 苏 散《温病条辨》
【主治】外感凉燥 ── 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成痰,痰湿 阻肺。 要点:恶寒无汗,咳痰清稀量多,口鼻咽干,苔白,脉浮弦。 对咽干与痰清稀同时存在的解释
羌活(君)──辛苦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
防风、苍术(臣)──前者散风除湿;后燥湿健脾,发汗散表湿
川芎、细辛、白芷(佐):散风祛寒,除诸经头痛
生地、黄芩(佐):清泄在里之蕴热,又可防温燥
之药伤津耗液,无热时减少量
炙草(使)──甘温 ,调和
【特点】 (1)辛温升散配合寒凉清热,升而不峻,寒而不滞
(4)出血 (5)口渴 (6)咽痛
【比较】银翘散、桑菊饮的比较
(1)证候特点 (2)治法、功效 (3)药物组成
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
【主治】三阳合病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
要点: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肢楚,目疼鼻
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脉浮或略洪等。 【组成】柴胡(6g) 干葛(9g) 甘草(3g) 黄芩( 6g) 羌活(3g) 白芷(3g) 芍药(6g) 桔梗(3g)石 膏(5g) 姜三片,枣二枚 【功用】解肌清热
蔓荆子(2g)
【方解】
羌活、独活(君)──祛一身风湿
防风、藁本(臣)──防风祛风除湿,藁本发散风寒
湿邪,善止巅顶痛。助羌独活祛风胜湿 川芎、蔓荆子:散风,止头痛,川芎活血 炙草(使)──甘温 ,调和
【特点】 (1)辛温性燥,量轻,微发汗
(2)羌、独同用,去一身之风湿
(3)佐川芎活血
【使用注意】 阴血虚不用
(一)风寒表证及其例方
1.证候表现
风寒表实证(表寒证) 临床表现及病机分析 风寒表虚证(伤风表证) 几个发展方向:犯肺,入里化热,表寒里热
临床表现及病机分析
2.立法原则 辛温解表法 发汗及解肌的不同 用药的特点 3.例方
麻黄汤、香苏散、香薷散、桂枝汤
麻黄汤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麻6、桂4、杏9、草3 【方解】
第四章
症 状
辨证论治
辨证 验证
2012.10
体现中医理、法、 方、药的过程 以八纲、气血津液 的辨证为纲,结合 方剂中的八法,分 述十一类证的证候 特点、治则、治法、 方剂
证
候
基础 论治
治则治法 方 剂等
“表证”的学习要求
• 掌握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风湿袭表证、燥邪袭表证 的概念、临床表现、立法原则及对应典型处方的组成 与功效、主治 • 熟悉上述证候的病机分析、鉴别诊断及典型处方的方 解;熟悉其他处方的组成与功效、主治 • 了解附方的组成与功效、主治
【方解】 柴、葛(君)─透少阳邪,清阳明热 羌活、白芷(臣)──前者祛太阳之邪;后者散阳明风邪, 除眼眶痛、眉棱骨痛 黄芩、石膏(佐) ──清胆热,清阳明热
桔梗──利咽散邪
芍药、大枣──避免热邪耗阴血
生姜──散邪、调脾胃
甘草──调和,与桔梗配 【特点】 温清并用,侧重辛凉清热
升麻葛根汤
《阎氏小儿方论》
桔梗──止咳利咽
甘草──调和,与桔梗配
【特点】
(1)辛凉中少量辛温 (2)清疏兼顾,以疏为主
注意该方的煎法
【加减】 ①伤津
②咽痛
③伤血络
④咳嗽
⑤秽浊蒙蔽心神
桑菊饮
【主治】风热犯肺证
《温病条辨》
要点: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
【组成】桑叶(7.5g) 菊花(3g) 杏仁(6g) 连翘( 5g) 薄荷(2.5g) 桔梗(6g) 甘草(2.5g) 苇根(6g)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佐:桔梗、枳壳——理气化痰、宣肺止咳(桔--升肺气、枳壳
--降肺气) 前胡、茯苓──辛散降气,健脾化痰
人参:①扶正 ②补气以防辛散耗伤正气③防止重感
使:甘草---益气,调和
姜、薄荷—去表邪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湿邪化热、阴虚外感者忌用 【特点】1.祛邪解表之中佐少量人参,散中有补,祛风解表
不伤正。2. 祛风化湿、健脾化湿,内外并调。3.寒湿痢疾初
【组成】桂9、芍9、姜9、草6、枣4
【功用】解肌发表,长于调和营卫
【方解】 桂─辛温甘①解肌散寒,②温经通阳、调卫─散 芍药──酸寒,敛阴以和营──收 二药配伍使营卫调和,辛散而不伤阴,酸敛而不碍邪。 生姜──辛温①助桂发表 ,①温胃止呕
炙草、大枣——①调和 ②补中益气
【服法】①“适寒温”服之。②药后缀热粥。③“温覆”注
【特点】 1.为治凉燥的代表方。 2.体现了辛苦微温、宣降肺气、化痰止咳的治法。温、宣 、化 【应用】
1.恶寒重+羌活
2.咳嗽不止 苏叶换成苏梗
3.有热象+黄芩、桑皮
(3)麻桂相须;麻杏宣降。
【使用注意】
表证自汗,气血阴阳虚者,虽有表证亦不可用。
香薷散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主治】夏月外感寒湿证。(阴暑)
要点:表寒见症;湿困肌表(身困重酸楚、疼痛);湿阻于内 (胸满腹痛、泄泻),苔白腻,脉浮等。 【功用】解表散寒,化湿和中 【组成】香薷9 白扁豆6 厚朴6 可加酒少量 【方解】 君:香薷,辛温,发散风寒,芳香化湿
意保温。④取微汗。⑤禁食生冷等不易消化之品。
【特点】
(1)治风寒表虚代表方 (2)调和营卫,又可调和阴阳、气血。 (3)药量(桂枝、芍药等量) (4)几组配伍基本结构 桂枝、芍药 生姜、大枣
桂枝、甘草
芍药、甘草
【附方】 ①桂枝汤+厚朴、杏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兼咳喘
②桂枝汤+葛根──桂枝加葛根汤──兼项背强几几
【方解】
桑、菊(君)─清肃肺气,还可平肝
连翘、薄荷(臣)──前者清热毒;后者增加透表的作用 杏仁、桔梗(佐) ──一宣一降,止咳 芦根──清热生津 甘草──调和,与桔梗配
【特点】 (1)轻清宣散 (2)苦辛宣降 (3)辛凉透表平和,宣降肺气之力稍强 【加减】
(1)肺热盛
(2)肺热引起咳嗽频发
(3)痰热明显
陈皮(佐)──理气,配合香附走中焦
炙草(使)──甘温 ①调和 ②益气和中
【特点】 (1)理气调三焦
(2)外散表邪,内调气血
桂枝汤
《伤寒论》
【主治】(1)外感风寒表虚证 。(2)各种原因所致之营卫 不和证(多见于病后、产后体虚所致) 要点: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卫强:非卫气强盛,实指浮强 营弱:卫浮于外,与邪相争,营阴不能内守
要点:①风寒表实重症:憎寒壮热,无汗,头强痛,鼻塞声重
,咳嗽有痰。②气虚:没有明显的虚象,脉无力,多用于老人 、小儿、病后、产后之人。 ③湿象:肢体酸痛,胸膈痞闷,苔 白腻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组成】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 、人参、生姜、甘草
【方解】 君:羌、独 臣:川芎──祛风解表、除湿止痛 柴胡 ──辛散解肌
2.立法原则 散风祛湿 用药特点:常用药 3.例方
发展趋势(内外湿
入里化热)
九味羌活汤、羌活胜湿汤、败毒散
九味羌活汤
【主治】寒湿束表兼里热证。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此事难知》
要点:表寒证见症,肢体酸痛,口苦而渴,苔白、脉浮。
【组成】羌活(10g) 防风(6g) 苍术(6g) 细辛(2g) 川 芎(3g) 白芷(3g) 生地黄(3g) 黄芩(3g) 甘草(3g) 【方解】
臣:厚朴,苦温燥湿,行气畅通中焦气机。
佐:白扁豆,淡渗益气
加酒以助药力布散
【特点】解表与化湿;健脾与行气 【使用注意】中暑不宜用
【附方】新加香薷饮:伤暑前提又感受风寒
香苏散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有气滞的基础
要点: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满,不思食,苔白,脉浮 【功用】疏风散寒,理气和中 【组成】紫苏、香附、陈皮、甘草 【方解】 紫苏(君)──散风寒;理气 香附(臣)──行气开郁,助苏叶,增强发散之力
《伤寒论》
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白、脉浮紧。
麻(君)──辛苦温 发汗、解表、平喘 桂(臣)──辛甘温 解表散寒,助麻发汗解表
杏(佐)──苦辛 ①降肺气 ②合麻黄一宣一降,调肺平喘
炙草(使)──甘温 ①调和 ②防麻、桂过汗伤阳
【特点】 (1)为经方之典范 结构。 (2)为辛温发汗的峻剂,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代表方。 伤寒正局 标准的“君臣佐使”组方
【比较】九味羌活汤 与 羌活胜湿汤 证候及其表现特点: 用药 【应用及随证加减】
1.头痛、关节痛可以应用
化热+黄芩、黄柏、知母
湿盛+苍术、细辛
2.附方:蠲痹汤:痹证,益气和营,祛风除湿----羌、防、 姜黄、当归、 黄芪、芍药、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