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郁证培训课件

中医内科学郁证培训课件

逍遥散——疏肝调脾; 丹皮、栀子——清肝泻火。
22
中医内科学郁证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热势较甚:加龙胆草、大黄; 肝火犯胃:加黄连,吴茱萸; 肝火上炎:加菊花、钩藤、刺蒺藜。
23
中医内科学郁证
[辨证论治]
3.痰气郁结 主症: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 兼症: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 舌脉: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辩脏腑 肝:气郁、血郁、火郁。 脾:食郁、湿郁、痰郁。 心:虚证。 2.辩虚实 实:气郁、血瘀、化火、食积、湿 滞、痰结。 虚:气血两虚、阴精亏虚。
16
中医内科学郁证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17
中医内科学郁证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1.肝气郁结 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 兼症: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 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 舌脉:苔薄腻,脉弦。
郁病中的梅核气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 有物梗塞,作各种检查无异常发现。
14
中医内科学郁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3、脏躁与癫病 癫病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以
精神失常为主要特征,病程迁延。 郁病中的脏躁一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 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
15
中医内科学郁证
等,当这些疾病出现郁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 本节辩证论治。
9
中医内科学郁证
【病因病机】
愤懑郁怒 忧愁思虑 所愿不遂
情 志
肝失疏泄
过 气机不畅

初起肝经自病 化火
气血失和
血瘀
肝郁及脾 日久累及他脏
肝郁及心
10
中医内科学郁证
【病因病机】
病机: 病位主要在肝,但涉及心、脾、肾; 病机重点在于气机郁滞; 病理性质初起多实,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
苏梗、法夏
兼有食滞腹胀: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
兼有血瘀见胸胁刺痛:加当归 丹参、郁金、
红花。
20
中医内科学郁证
[辨证论治]
2.气郁化火 主症: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 兼症: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
酸,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1
中医内科学郁证
[辨证论治]
2.气郁化火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
虚火喉痹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 期烟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 尚觉咽干、咽痒、灼热。
郁病中的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 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咽中梗塞的 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
13
中医内科学郁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2、梅核气与噎膈
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 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 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6
中医内科学郁证
【概说】
三、古代文献 《内经》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 论述。治疗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 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7
中医内科学郁证
【概说】
元·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五郁论》中说,“风病之起也, 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
《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 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中医内科学郁证
郁:广义---气血郁滞---所有病证 狭义---情志不舒---七情病证
2
中医内科学郁证
【概说】
一、概念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
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 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 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3
中医内科学郁证
【概说】
二、证候特征 1.情志病证---心情抑郁、情绪不宁为主 2.非一时性---持续2周以上 3.气郁-------六郁(血郁、火郁、食郁、 湿郁、痰郁) 4.郁证日久---可出现心脾肝肾亏损症状
24
中医内科学郁证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湿郁气滞:加香附、佛手、苍术; 痰郁化热:竹菇、栝萎、黄苓、黄连; 病久入络:加郁金、丹参、降香、姜黄。
26
中医内科学郁证
[辨证论治]
4.心神失养 主症:精神恍惚,心神不宁; 兼症: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
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 舌脉:舌质淡,脉弦
18
中医内科学郁证
[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 胡 、 香 附 、 枳 壳 、 陈 皮 —— 疏 肝 解 郁 , 理气畅中;
川芎、芍药、甘草——活血定痛,柔肝缓急。
19
中医内科学郁证
[辨证论治]
皮、佛手;
嗳气频作,脘闷不舒:加旋覆花、代赭石、
痰郁--兼见脘腹胀满,咽中如物梗塞,苔腻。
5
中医内科学郁证
【概说】
脏躁、梅核气是郁证中具有特异性的证候 脏躁-----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诱发,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发作时一般以精神恍 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喜怒无常为主。 梅核气-----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以精神抑 郁,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 出为特征。
朱丹溪还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 创立 了六郁汤、越鞠丸等有效方剂。
《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 既郁之久,变病多端。”
《临证指南医案·郁》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8
中医内科学郁证
【概说】
四、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
11
中医内科学郁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主要依据——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
疼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炙脔。 2.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
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3.实验室检查——各种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12
中医内科学郁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27
中医内科学郁证
[辨证论治] 4.心神失养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
4
中医内科学郁证
【概说】
二、证候特征
气郁以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等为 主要表现。
血郁--兼见胸胁胀痛,或呈刺痛,部位固定,
舌质有瘀点瘀斑,
或舌质紫暗;
火郁--兼见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肋痛,嘈杂吞 酸,口干而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食郁--兼见胃脘胀满,嗳气酸腐,不思饮食;
湿郁--兼见身重,脘腹胀满,嗳气,口腻,便 溏腹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