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第三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新时期以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全民族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当也要看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原有的一些道德规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越来越成为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按照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要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要求,进一步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逐步建立日益完善、反映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要求、具有很强引导力和规范力的道德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按照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是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按照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进一步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促进人际和谐。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引导人们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科学发展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处理矛盾,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思想道德目标。

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公民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

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越需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和方法,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将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覆盖全社会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1年10月13号,一个让全国人民都感到蒙羞的日子。

人天生的真诚与热心去了哪里?难道真的每次都要用一个弱小的生命,一件轰动全国的事情才能换来我们的反思吗?18个路人呀,当每次看到你们那个从小孩身旁走过的身影时,你是否知道,正因为你们每一个轻轻走过的那一瞬间已被整个社会在指责。

你们的视而不见,冷漠无情,漫不经心,我们谁都会有一种心酸,心寒。

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深沉的痛苦与无奈。

与此,事件发生以后,我们同时也看到了看到社会各界那些为悦悦深表同情,伸出援手的热心人士,有无时无刻关注着她喜的人,在此,我彻底矛盾了,若我们当时也是亲眼目睹小悦悦挣扎的时候,是否又会做那第19个冷漠呢?是不是要等到每次发生了不幸的时候,我们才会思考为何会过失呢?是不是社会变了,还是人变了,还是恐惧面对了?2011年11月21日凌晨,小悦悦离开了人世,也许,这个冷漠的世界本不应该包容她的这般天真可爱,但我们记得这个世界她也曾来过,是冷漠搀杀了幼小的生命,这个社会在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是否没有人察觉到社会道德的滑坡和人性的沦陷?王悦,一路走好,愿天堂那边没有暴力,天使永远陪伴你,化作天边的流星。

一、问题遵守社会公德是对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要求。

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调节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是最起码的社会公共生活道德准则。

社会公德反映人类共同生活的要求,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进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物质文明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精神文明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了大量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伴随社会生活而来的信仰丧失、精神空虚等以及违法犯罪等在一些地方有所蔓延,如社会风气、价值观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

二、原因第一,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有很多时候会成为一对矛盾。

第二,公共道德意识不足。

这种不足是有社会历史原因的。

因为,公民社会的发育乃至成熟,是公共道德意识的不可或缺的历史基础。

传统社会中的人们所面对的是一个由亲人和熟人所组成的世界,用社会学概念来讲,就是“熟人社会”。

在这个基础上生成的道德,总是表现为私人道德,而不可能是公共道德。

第三,人们价值观发生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这种文化理念向其他领域的逐步渗透,重个体利益轻集体利益、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价值诉求不断被强化,加之西方文化中消极因素的侵入,社会的价值观不断发生变化,对于某些社会行为的评价失去普遍公认的准则。

三、对策第一,要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是人生的关键,要将各级学校的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衔接”起来,才能塑造道德观念一致、道德原则清晰的人。

学校在道德教育方法上,要注意灌输法与启发诱导法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寓道德教育于活动、于生活中。

第二,要确保信息媒介的正确舆论导向。

信息媒介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确保信息媒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高扬时代主旋律,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方向性的意义。

第三,要控制好社会文化生活的健康精神导向。

如图书刊物、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以及各种文体娱乐等。

在影视音像、图书刊物、电子网络、娱乐消费等方面尤其要加强规范管理工作,遏制宣扬暴力、色情、反动内容。

第四,要大力倡导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如文明家庭、文明单位、军民共建、警民共建以及建设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

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完善自我、改造社会的生动实践,我们应该大力挖掘和推广各种卓有成效的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而提高群众的伦理道德素质和思想文化素质。

第五,应提高公职人员的行政伦理意识,搞好廉政,提高效率,从而为道德的社会调控尤其是道德的法律调控和政策调控以及社会的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第六,建立起一套稳定的、完整的、有效的道德奖惩机制和道德激励机制,以法治为基础,充分利用社会利益尤其是社会荣辱的双向驱动效应,以及政府的政策诱导能力,褒贬分明,奖惩分明。

第七,依靠法律强制规范道德失范行为。

在强化道德调控手段的法律性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一些经验与做法。

比如,新加坡将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等一般的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规范,明确规定对这些不遵守公共卫生道德要求的失范行为实行重惩和重罚。

近期,一些道德方面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反思,所谓“道德滑坡”的简单化论调由此成为公众与媒体关注的焦点。

其实,社会道德波动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阶段存在的共性问题,中国当前表现出来的社会道德问题,并不意味着中国公民道德水平的下降。

佛山女童惨遭碾压致死,因她的死引发的讨论和思考,仍在继续。

京华时报记者对当前的社会道德滑坡、见死不救是否该立法等一些问题采访各领域知名专家十余人,现将他们最有价值的思考以专题讨论的形式(部分)呈现于此,以期推动这场讨论走向纵深。

一、路人为何如此冷漠?道德滑坡原因何在?京华时报:在这件事中,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路人选择了集体冷漠?其中反映出来的国人道德滑坡问题,原因是什么?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夙生律师事务所主任迟夙生:我认为社会道德的滑坡,司法应该承担最主要的责任。

此前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给社会风气带来了很坏影响。

这两起案件的判决都没有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

一部法律的制定,在总则里都要考虑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公德。

但两起案件,法官都是机械地执法,起到了很坏的作用,影响了百姓。

要想让老百姓从这些判决所带来的阴影里走出来,我认为就得把案件改判,然后把改判后的案件广泛宣传。

但我们国家很重要的问题是,法官判错了案件不被追究。

浙江大学副教授邵建:我认为不能太多谴责路人,那样也不公平。

那18名路人难道没有恻隐之心吗?肯定有,至于为什么没有表现出来,我认为应该到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中去找原因。

社会环境不好会导致我们缺乏安全感,导致做好事的成本高,而且心有余悸。

特别是南京彭宇案的判决,影响特别恶劣,大家都不敢做好事,生怕给自己惹麻烦,因此出现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

二、见义勇为是否需要立法促进?京华时报:有人建议,为了让人们放心做好事,可以立法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者。

你怎么看?广东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广东同律师务所主任朱永平:我非常赞同在全国立一部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的法律。

目前,我们国家的道德滑坡严重,特别是受一些司法案例影响,讹诈救助者、诬陷好人的情况让社会风气变得很坏。

从南京彭宇案再到小悦悦事件,越来越多的类似案例说明,需要通过法律进行道德指引,而案例也往往是推动法律产生的动力。

比如醉酒驾驶造成群死群伤的案例,最终推动了危险驾驶罪的制定。

广州青年心理咨询师协会(筹)会长胡慎之:人类所有行为的动机只有两个,一个是趋利,一个是避害。

对于助人的动机,本来我们是要趋利,比如会让我们心安。

而当我们感觉不安全的时候,人类的动机就是避害为主,为了自保,我们就会选择不去助人。

我们现在的环境,人与人之间是一个不安全不信任的关系,太多关于“救人者反被冤枉”的案例,让我们对做好事有担心,小悦悦事件已经说明这一点。

邵建:我觉得没有必要。

见义勇为为什么要保护?它是不需要保护的。

比如彭宇案,法官只需要坚持“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就可以了,老太主张彭宇撞了自己,要拿出证据来,老太拿不出证据,彭宇就是安全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