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科技进步的超效率DEA分析

河南省科技进步的超效率DEA分析

河南省科技进步的超效率DEA分析
摘要:通过对近年河南省科技进步水平及在全国各地区的排名进行研究,并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代表河南省科技进步的大中型企业1999—2006年的科技活动进行有效性评价,认为影响河南省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是资金和人力投入少、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等,最后对河南省科技进步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标签:科技进步;数据包络分析;效率分析
一、引言
世界的经济实践一再表明,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

显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

河南位于我国的中部腹地,承东启西、贯通南北,是各种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发挥作用和影响的要冲之地,因此,河南省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大局。

2006年,河南省的GDP总量为12495.97亿元,位居全国第5位,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首位经济大省,但还不是经济科技强省。

近年,河南省在全国各省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排名仍然落后。

本文将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便找到原因,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推动河南经济走上持续、协调、快速的发展道路。

二、河南省以及全国科技进步水平分析
1近年,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指导下,河南省的科技活动取得了很大进展。

2006年河南省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7.73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10.86万人;科技经费支出额178.65亿元,占河南省GDP的1.43%;R&D经费79.84亿元,占河南省GDP的0.64%;地方性科技拨款17.6亿元;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277.34亿元,占全国的0.7996;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159.15亿元;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3.03亿美元;专利申请授权量5242项。

2001-2006年,河南省各种科技指标值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2001-2006年河南省各种科技指标值总体都呈现上升趋势,科技活动人员、R&D经费、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和专利申请授权量2006年比2001年增长率分别为26.6%、182.1%、94.5%和103%。

2科学技术部《2007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经济整体保持平稳增长。

报告根据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将全国31个地区划分为五类:第一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高于60%的地区,包括上海、北京和天津。

第二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60%,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78%)的地区,包括广东、江苏、辽宁和浙江。

而河南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35.09%,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位于第四类。

而且,我国科学技术部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河南省2001-2006年各个技术进步指标排名并不乐观,如表2所示。

从以上统计表可以看出,河南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排名非常落后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2007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报告》将“2007监测”与“2006监测”进行了比较,全国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比上年提高了3.67个百分点,与2006年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的排序比较,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辽宁和浙江,仍排在前7位。

由以上对河南省以及全国科技进步水平分析可知,河南省科技投入规模逐年增加,技术成果产出和效益也逐年上升,但河南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呈现下降趋势,因此需要对河南省科技活动进行进一步分析。

河南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全省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中的比例由2000年的45.37%上升到2006年的66.85%,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已经成为全省科技活动的主体。

因此研究大中型企业的科技进步效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全省科技进步效率。

对于评价对象的效率研究的方法有很多,由于很难从科技进步的投入及其产出之间找出显著的函数关系,因此拟采用非参数方法(DEA)的改进模型来测度和评价河南省大中型企业1999-2006年的科技活动的相对效率。

三、河南省大中型企业科技进步的超效率DEA分析
(一)方法简介
DEA常见的模型是C2R模型,用这个模型评价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时,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出现多个单元同时相对有效,C2R模型对这些有效单元却无法作出进一步的评价与比较。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1993年Andersen P和Petersen NC 提出了一种DEA的超效率模型,使有效的决策单元之间也能进行比较。

超效率评价模型与DEA模型的数学形式相似,其形式如下:
假定一组被考察单元的个数为n个,每个被考察单元都有s个输出变量和m 个输入变量。

yjk表示第k个被考察单元的第j个输出变量jjk是第k个单元的第i个的输入变量。

这里的θ被称为第k个被考察决策单元的超效率测度值,根据θ值等于或小于1可将决策单元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类。

其经济含义为:在某一个决策单元产出Y可由所有k个决策单元产出线性组合替代的情况下,它的投入x的可压缩程度,压缩比例的大小为θ。

对于θ<1的无效单元,1-θ就是第k个被考察单元多投入的比例,也就是可以减少(或称浪费)投入的最大比例。

而当θ≥1时,表示该被考察单元是效率前沿面上的点,处于有效状态,同时可以根据θ值的大小对被考察单元的效率进行高低排序。

(二)确定指标体系
利用超效率模型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进步效率进行评价的关键是合理选取指标体系。

笔者运用主成分分析的统计方法,以河南省统计年鉴中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的指标和1999-2006年的有关统计数据,确定了4个投人指标和3个产出指标。

投入指标:企业科技活动人员(X1),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X2),新产品开发投入(X3),生产用设备原值(X4)。

产出指标:新产品销售收入(Y1),科技活动项目数(Y2),拥有专利数(Y3)。

根据选定的指标可以得到数据如表3所示(见下页表3)。

(三)结果及分析
用效率测量软件EMS1.3计算超效率模型下的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进步的效率数值及排名,结果见表4所示(见下页表4)。

从表4可以看出1999-2006年中只有2001年的超效率值小于1,但也很接近有效,说明该年的科技投入力度稍有不足,而其他年份的超效率都在1之上,因此可以说河南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进步的效率是相当高的。

通过超效率分析可以得到这8年河南科技进步效率从高到低的排序是:2000,2003,2006,2004,1999,2005,2002,2001。

四、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科技进步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基本位于全国后10位;用DEA的超效率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其科技活动效率活动水平较高。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河南省科技活动的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绝对量低、规模较小,无法发挥其规模效应,从而使产出也处于较低水平。

换句话说,由于河南省总体科技实力不足,其所产生的科技总推动力也就不足,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有待加强。

(一)建立和完善科技促进体系
科技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而又有效的科技发展体系。

虽然大中型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地位不断加强,但政府依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要加大对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各项政策法规,提供优惠政策,加强和鼓励科技创新。

其次,要组织有关科技部门和人员积极开展技术预见活动,建立适合河南发展形势的技术高地。

再次,要积极研究技术发展变化的规律,建立和完善科技市场,不断推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提高技术的经济社会效果。

最后,要加强科技发展的技术评价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评价,引导技术效果好的技术不断产生和应用,促进技术进步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加大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及创新团队
同时加强产学研结合,以重大科技项目和大专院校为载体,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引进人才的作用。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生力军,一切关于科技的神话最终都要落实到人才上。

因此,能否引进和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就成丁关键中的关键。

近几年,河南省加大了引进人才的力度,虽有作用,但也有限,真正关键的工作还是要立足于自己培养,特别是抓紧采取措施,加大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争取把人口大省转化为人力资源大省,再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要素的比重,使得河南的总体技术进步指数不断提高。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支持科技开发的力度
科技投入是一个高回报的产业,但也充满了高风险,需要高投入。

正是因为河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口多、负担重,影响了河南对科技的总体投入能力。

在争取国家支持和引进国外资金受到一定限制的条件下,河南还要立足于挖掘自身的潜力。

首先,要积极推进政府的廉政建设,节约必要的资金支持科技活动。

其次,继续鼓励企业积极投入资金,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或者鼓励企业开展各种
形式的技术联盟活动,地方政府给予积极支持。

总之,要拓宽渠道,多方筹集科技发展需要的资金。

(四)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为科技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政府应针对科技发展的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现有科技服务资源,培育特色业务、优势业务,以不断提升全省科技服务机构能力为重点,推动河南科技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促进全省企业科技活动的发展。

首先是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建设,应提高服务意识和质量,真正转变职能,转变角色,成为服务机构。

其次,要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提高整个社会的科技服务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