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教程

社会学教程

社会学教程1.社会学研究对象在社会学的创立时期社会学家将社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并力图从宏观上去认识社会并发现规律,这是社会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反映。

当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被确立之后,学者们开始从某个特定层面去研究社会现象。

确定某一具体要素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深入具体地研究社会,但从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出发又都有局限性。

从综合的较为包容的角度出发,可以这样界定社会学:社会学是从整体出发,通过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学科。

①社会学将各种类型的社会看作整体。

②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入手点。

③社会学要探索的是部分对于整体的意义。

④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2.社会学学科特点与功能特点:①整体性观点: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社会各部分存在联系②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社会学研究问题广阔,需要用到多种知识③科学性: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④应用性:具有务实去向⑤批判性和建设性:批判性指社会学指出社会的弊端,建设性指社会学希望建立消除该弊端的社会功能:①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②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③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④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作出贡献3.社会的含义①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时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②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产生利益是人们结合成社会的深层原因③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联结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活动的规范④社会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动性的特点4.人的社会化(1)社会化含义: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一个人学习价值观和社会规范,认同这些文化就是增加自己的社会性,同时也就减少了由生物性驱动的行为,从而能够作为社会人独立和有效地参与群体和社会生活。

在这一过程中不是人的生物体被压制,而是人先天的生物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代之以用人的社会性去指导人的行为。

(2)社会化内容:①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②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③学习社会行为规范④明确生活目标⑤培养社会角色(3)社会化机构:①家庭家庭对儿童--青年的社会化内容是全面的,包括了教导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树立生活目标等。

②同龄群体同龄群体对于其成员的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在游戏中扮演角色而实现的。

③学校学校对学生社会化的目标具体、明确,主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等。

④工作单位工作单位是组织人们进行职业劳动的场所,也承担对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培训(社会化)的责任⑤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以社会公众为对象,对其进行信息传播从而进行社会化。

(4)社会化过程:基本社会化----①婴儿--学龄初期的社会化这一阶段人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发展心智、扩大活动范围、产生道德感、学习知识,完成初步的社会化。

②少年时期社会化这一阶段少年不但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相对独立地实践社会行为规范,要对各种新奇的外部事物作出半段和选择,是社会化的“危险期”③青年社会化这一阶段社会化的最后阶段。

青少年处于人生高峰期,发展成熟但也会遇到诸多问题:心理断乳、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理想与现实矛盾、社会变迁加速、代沟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和角色变化的过程。

当一个人完成了基本社会化,从纯粹的生物人变为社会人,并作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进入社会生活之后,它还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要解决,他们要扮演和完善新的角色。

再社会化----在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基本上不再使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其原因和状况有二:一是原先的社会化失败,某些人采取和认同了反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二是原来的社会化成果不再适用5.社会互动(1)类型①不同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人际互动----人际互动是作为行动者的个人之间有意识、有目的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其特点是互动双方是具体的个人、互动双方是直接和面对面的、互动双方角色清晰且行动目标和手段明确、行动和反应都是及时的、互动中感情起作用。

群体互动----群体互动是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采取较正式的方式。

群体代表互动、各自群体内部的关系是重要影响因素。

②不同性质的互动合作----合作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互相配合的互动方式,是人类最基本的互动方式。

包括分工合作和共同合作。

条件:一致的目标、相互依赖、能力互相补充、有基本的信任。

竞争----竞争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条件:存在竞争点、具有排他性、被争夺目标稀缺性。

冲突----冲突时人之间或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一致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它是一种反对或对立关系,以共同珍视的目标物的稀缺为基础,明显特点为破坏性。

③特殊的社会互动--集体行为社会学家们将这种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称为集体行为。

它具有群体性、肺组织性、突发性。

(2)意义①社会互动能促进对自我的人认识。

人的社会化是在社会互动中完成的,从个性形成和个人发展角度考虑色会互动对于促进人们对自我的认识有重要作用。

②社会互动能满足行动者的需要。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必须在社会中生活,个体的非自足性决定了它必须与他人共同生活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需要社会互动。

③社会互动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社会结构的基础是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来源于社会互动。

6.初级社会群体----家庭(1)含义: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也体现为一种经济的团体。

婚姻构成最初的家庭关系,这就是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

(2)功能:生物功能、经济功能、抚育功能、赡养功能、休息与精神满足功能(3)社会变迁与城乡家庭变迁:城市家庭: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社会变迁对城市家庭的影响,首先在于改变着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收入格局,改变着家庭成员的职业及与此相连的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观念。

城市剧烈的竞争和分化强化了家庭与个人收入的分化。

国家和单位退出个人私生活领域,家庭和社会开始分离。

农村家庭:9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大大加速,中国农村家庭经济的变化为“非农化”,农业不再成为农民家庭的主业。

中国广大农村虽然由于区域分化而在家庭变迁方面程度不同,但总的趋势都是在家庭制度的诸方面向现代城市家庭靠近。

7.社会组织(1)特征①社会组织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组织起来的群体②社会组织的目标比较简单明确③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④社会组织成员可替代性强(2)结构含义:社会组织的结构是指社会组织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相对确定的关系形式,包括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正式结构是社会组织的主要结构。

正式结构----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所设置,并由规章正式规定的各层次、各职能部门之间稳定的关系模式。

其具体表现为不同层次、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

此外,组织的正式结构反映的是各部门之间、组织成员之间的正式关系即工作关系,按这种关系结构组织各部门、成员之间可以有效合作,因而带有明显理性色彩。

组织的正式机构是包含了权力结构的职能结构体系,这个结构的基本特点是层级之间、部门之间、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和行为的规范性。

非正式结构----社会组织中除了正式结构外,还包含着许多非正式关系,从而形成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又造就了组织的非正式结构。

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种是社会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因血缘、地域、故旧关系、兴趣等为基础形成;另一种是在正式的工作关系中因经常联系产生感情的沟通而形成的。

(3)类型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等。

8.社会分层方法:①客观法客观法是可以用直接测量的客观标准,如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的方法。

②主观法主观法是人们根据某种标准,对自己进行分类从而指出自己所属的社会阶层的方法。

③声望法声望法是由熟悉社区情况的人按照事先规定的分层标准,对本社区成员进行评价并进行阶层归类的方法。

④综合指标在社会分层实践中,常用的综合指标是社会经济地位,它是通过测量人们的收入地位、教育地位和职业地位,计算其综合值来反映他们的社会阶层地位的指标。

这一指标之所以有综合的意义,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几个主要方面,而且这个指标基本是相互独立的,更能反映人们的地位特征。

⑤职业分层从更普遍来看,社会学家使用较多的分层指标是职业。

职业分层或职业评价是指通过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对应的经济收入、权力地位、社会声望进行评价,从而对多种职业进行排序的分层方法。

职业具有客观性,在特定社会对应一定经济收入、权力地位和社会声望,因而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

9.社会流动含义: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的现象。

类型:①按流动方向为标准可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②按流动主题的特征可分为群体流动和个人流动。

③按流动的参照基点可分为代际流动和一生流动。

模式:①开放式流动它是社会成员在各阶层、职业间流动不受制度性限制的流动模式。

②封闭式流动它是社会成员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的社会流动模式。

③混合式流动它是在一个社会中既有开放式流动又有封闭式流动的状况。

影响因素:①社会结构的性质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③教育的普及和发展④家庭背景⑤社会网络资源10.社区含义: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基本要素:①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②一定的地域界限③共同的社会生活④社区文化⑤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指主要以农业活动为基础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它可以是一个小的村落,也可以是由几个毗邻的村落组成的社会区域。

特征:(1)农村社区的生存基础农村社区居民生存的基础是耕种土地,或以其他方式直接利用土地而获取生活资料,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人们聚集而居,共同经营、生活,形成社区。

(2)农村社区的居住和群落特征农村社区有三种形成方式:自然起源、社会组合及农村建设自然起源指由于农业家族的繁衍而形成的社区----单姓村社会组合指由若干农业家庭或家族联合而成的社区----杂姓村农村建设指由于某地区的农业开发而形成的社区----屯垦而形成的村落从区位结构上来看,传统农村社区基本采取了亿村落为单位的家族聚居方式,即村落之间有明显的边界,居民在村内聚族而居。

在村落的形态上一般沿道路、河流或依地势展开。

(3)生活特性①自给性强---传统农业上产以自己自足为特点,较少商品交换。

②简朴---由于土地出产率低,农民量入为出,生活简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