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核算和决定理论
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C+I=C+S,得出 I=S
I=S就是储蓄等于投资的恒等式。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恒等关系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与恒等关系
三部门经济是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引进政府部门后构成的 封闭经济系统。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以及政府支出
特点: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在本国领土内所生产的产品与劳
务,既包括本国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也包括外国企业 或合资企业在本国生产的产品与劳务。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因 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以前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 不应包括中间产品产值,以避免重复计算。
则
I+G+(X-M)=S+T+Dr I=S+(T-G)+(M-X + Dr)
上一页 返 回
第四节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一、总需求的构成
总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 平上人们所愿意购买的产出总量,也即所有生产部门所愿意 支出的总量。
(一)消费者购买 这是指本国居民用于物品和劳务上的开支,是一个国家总需
政府转移支付和利息支出,如政府对某些居民的补贴、政府 支付给居民的公债利息等归个人所得。
因此,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和社 会保险金,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和政府给居民的利息支出就 是个人收入。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体系
四、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还
两部门经济是指由居民户(消费者)和厂商(生产者)构成的经济 社会系统。在两部门经济中,不存在税收、政府支出以及国 际贸易。
两部门经济收入模型中第一个部门是家庭,第二个部门是企 业。
从支出角度看,由于将企业库存的变动视作企业存货投资, 于是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即
Y=C+I(收入=消费+投资)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体系
四、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几个概念
(三)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有助于了解一国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而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则有助于了解一国的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
用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同一年的人口数量,则可以得 出当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
示,则净出口NX=X-M其中出口指的是外国对本国物品或劳 务的购买,进口指的是本国对外国的物品或劳务的购买。
上一页 下一页
第四节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二、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
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是均衡的国民收入。 储蓄和税收都是引起总需求减少的因素。我们可以用图8-1来
说明这个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要增加国民收入,就要减少储蓄、政府
值进行国际比较时,汇率即各国货币之间的折算比例)可能造 成国内生产总值的扭曲。 5.国内生产总值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人均GDP告诉我们平均每个人的情况,但平均量的背后是个 人经历的巨大不同。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体系
五、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与修正
(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修正 1.净经济福利指标(NEW) 它的具体计算办法是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闲暇的价值和地下
某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某年国内生产总值 某年人口数量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体系
五、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与修正
(一)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 1.忽略社会成本 现代的生产活动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而污染带来的福利损失
并未在国内生产总值统计中做出扣除。 2.未考虑闲暇的价值 经济学中的闲暇指市场活动之外的一切时间,除休息、娱乐
求中最主要的部分。 (二)企业购买 这是指企业的投资支出,包括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 (三)政府购买 这是指政府在商品与服务上的开支,例如政府购买坦克和筑
路设备这样的商品以及对公立学校教师支付的服务费用。
下一页
第四节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一、总需求的构成
(四)净出口 净出口等于出口值减去进口值。出口以X表示,进口以M表
经济的产值,再减去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 2.购买力平价(PPP) 购买力平价是用货币的购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计算出来的货币比价或汇率,
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名义汇率(即直接用货币兑换比例表 示的汇率)造成的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比较中的扭曲。
上一页 返 回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恒等关系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与恒等关系
总和,即
Y=C+I+G
从总需求方面看,三部门经济的总需求等于消费需求、投资 需求以及政府需求的总和。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体现为所有者获得的收入总和, 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三部门国内生产总值为
Y=G+S+T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恒等关系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与恒等关系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体系
三、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的关系
公司利润中包括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和股息。股息 必须支付给股东个人,而公司所得税要上缴政府,未分配利 润是留给公司的。
社会保险税是企业从工人工资或股东股息中扣除的必须上缴 给政府的部分,不能归生产要素提供者个人所得。
上一页 返 回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体系
一、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基本指标
(一)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
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 即新增加的产值。 (二)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M),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 产要素所要得到的实际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 总和。 (三)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PI),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体系
四、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几个概念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公 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 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总量指标。 20世纪90年代以前,宏观经济分析多采用国民生产总值作为 总量指标,此后,各国普遍采用了国内生产总值。因为两者 的区别在于对资本跨国流动所产生的收益的计量。
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
PI - 个人所得税=PDT=消费+储蓄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体系
二、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净值的关系
国民收入是根据厂商出售产品得到的价格计算的,而国内生 产净值是根据购买者支付的格计算的。
这两种价格是不同的,消费者购买时支付的价格超过厂商得 到的价格的差额为间接税。
从总供给方面看,三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为
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储蓄+政府纯收入
在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C+I+G=C+S+T。 等式两边消C,得
I+G=S+T
或
I=S+(T-G)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恒等关系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与恒等关系
四部门经济是在三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人国外部门后构成 的开放经济系统。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 净出口(X-M)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
Y=C+I+G+(X-M)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可表示为
Y=C+S+T+Dr
在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C+I+G+( X-M) =C+S+T+Dr,公式两边消去C,有
要受价格水平的影响。同样,最终产品量按不同的价格会计 算出不同的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称为国内生产 总值平减指数。 (二)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 产品的价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 品的价值总和。
从总需求方面看,两部门经济的总需求等于消费需求加投资 需求。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总收入。总收入 的一部分用于消费,余下部分转为储蓄,即
Y=C+S
下一页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恒等关系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与恒等关系
从总供给方面看,两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为 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
税收与进口,增加投资支出、政府购买与出口。正因为增加 消费可以促进国民收入增加,而增加储蓄则会使国民收入减 少,凯恩斯对图8-1总需求对国民收入的决定做出了新的价值 判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即节约导致经济衰退,奢侈 促进经济繁荣。
间接税虽由企业交纳,但并不由企业负担,企业把间接税的 支出附加在成本上。
因此,间接税表现为产品的销售价格与成本(即生产要素的报 酬)之间的差额,它不是由生产要素提供的,也不归任何生产 要素所有,因而不包括在国民收入之中。政府对企业的补贴 可以视为负税,从间接税中扣除。企业的转移支付,如企业 间馈赠礼品属于收入的转移,不应计入国民收入。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二)收入法 收入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
各项收入相加,即把劳动所得的工资、土地所得的地租、资 本所得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计算国内生 产总值。 (三)部门法 部门法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 生产总值。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所以 又称生产法。 在用这种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各物质生产部门要把所 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仅计算本部门的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