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

第三章 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

大小及分布等存在一些差别。

还有一种常用的PVD法为溅射法。
3.1.1
物理气相沉积 (PVD) 法 3.1.1.1 蒸发冷凝法
3.1.1
物理气相沉积 (PVD) 法 3.1.1.1 蒸发冷凝法
固体 气化

冷凝
可通过调节惰性气体压力,蒸发物质分压即蒸发温度或 速度,或惰性气体的温度,来控制纳米微粒粒径大小。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是用挥发性金属化合物或 金属单质的蒸气通过化学反应合成所需的化合物。

既可以是单一化合物的热分解,也可以是两种以上化
合物之间的化学反应。
3.1.2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根据反应类型可分为气相氧化、气相还原、气相热解、 气相水解等;

按加热的方式又可分为电炉法、化学火焰法、等离子
3.1.1
物理气相沉积 (PVD) 法 3.1.1.2 溅射法

优点 可制备多种纳米合金,包括高熔点和低熔点金属。 能 制 备 多 组 元 的 化 合 物 纳 米 微 粒 , 如 Al52Ti48 、 Cu91Mn9及ZrO2等。

通过加大被溅射的阴极表面可提高纳米微粒的产量。
3.1.2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3.1.2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3.1.2.3 LICVD

原理是利用反应气体分子(或光敏剂分子)对特定波长 激光束的吸收,引起反应气体分子激光光解(紫外线光 解或红外多光子光解)、激光热解、激光光敏化和激光 诱导化学合成反应。 一定工艺条件下(激光功率密度、反应池压力、反应气

体配比和流速、反应温度等),获得超细粒子空间成核
气体的含量,而且在形成薄膜中可能带入不希望出现
的粒子。
3.1.2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3.1.2.1 CVD法原理

CVD过程包括三步:
(1)气体利用扩散通过界面层达到生长表面; (2)在生长表面反应形成新材料并进入生长的前沿;
(3)排除反应的副产品气体。
3.1.2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3.1.2.1 CVD法原理

为对粒径进行有效控制、防止颗粒间的絮凝团聚,较为 理想的是利用高聚物作为分散剂在共沉淀法中制备纳米

惰性气体种类不同超微粒的大小也不同,He气中形 成的SiC为小球形,Ar气中为大颗粒。 用此法还可制备 Cr、Ti、V、Zr、Hf、Mo、Nb、Ta 和W等碳化物超微粒子。

3.2 液相法制备纳米材料

特点:先将材料所需组分溶解在液体中形成均相溶液, 然后通过反应沉淀得到所需组分的前驱体,再经过热分 解得到所需物质。 纯度高,均匀性好,设备简单,原料容易获得,化学组 成控制准确。

在25kw功率输入时,喷嘴出口处温度可难以进行的反应转化为容易进行的
气-气反应。

缺点是电极易受反应气体的腐蚀,降低了超细粉纯度。
3.1.2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3.1.2.2 等离子 CVD

等离子体作为热源有以下优点:
(1)温度高,等离子炬中心温度可达10000℃左右; (2)活性高; (3)气氛纯净、清洁; (4)温度梯度大,很易获得高过饱和度,也很易实现 快速淬冷。

主要过程是固体材料蒸发和蒸发蒸气的冷凝或沉积。
是在低压的氩气、氮气等惰性气体中加热金属,使其 蒸发后形成超微粒(1-1000nm)或纳米微粒。
3.1 气相法制备纳米材料 3.1.1 物理气相沉积 (PVD) 法

加热的方法有:电阻加热、等离子体、高频感应、电
子束、激光加热等。

不同的加热方法使制备出的超微粒的量、品种、粒径
3.2.1 沉淀法 3.2.1.1 单相共沉淀法

在含有多种阳离子的溶液中加入沉淀剂后,形成单一化 合物或单相固溶体的沉淀,称为单相共沉淀法。

控制化学配比、沉淀物的物理性质、pH值、温度、溶剂
和溶液浓度、混合方法和搅拌速率、焙烧温度和方式等,
合成在原子或分子尺度上混合均匀的沉淀物,是极为重
要的步骤。
按产生的方式,等离子体可分为直流等离子体、射频
等离子体、电弧等离子体等。

射频等离子体由于采用无电极放电,纯度得到提高,
但等离子体易受其它因素影响,稳定性不好。
3.1.2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3.1.2.2 等离子 CVD

直流等离子体喷管内阴极和阳极间放电而形成的电弧, 借助气体的作用从喷嘴中,形成高速高能量电磁流体。

随蒸发速率的增加(等效于蒸发源温度升高)粒子变大, 或随原物质蒸气压力增加,粒子变大。
3.1.1
物理气相沉积 (PVD) 法 3.1.1.1 蒸发冷凝法
图3-2 粒子平均直径随惰性气体压力的变化
3.1.1
物理气相沉积 (PVD) 法 3.1.1.1 蒸发冷凝法

优点 纳米粒子表面清洁,纯度高,粒度分布比较集中,可以 原位加压进而制备纳米块体。


3.2 液相法制备纳米材料 3.2.1 沉淀法

整个反应用下式表示: nA+ + nB[AB]

从晶体稳定存在热力学出发,晶体中最小粒径存在的热力学 条件应满足Kelvin方程:
4Vm Es dc RT ln S
式中,Es-晶体界面能;Vm-晶体摩尔体积;R-气体常数;T-热力学温度; S=C/C*,其中C-溶液的浓度,C*-溶质的饱和浓度。
图3-4 CVD过程的扩散模型
3.1.2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3.1.2.1 CVD法原理
图3-5 衬底上沉积物的三种生长方式
3.1.2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3.1.2.2 等离子 CVD

化合物随载气流入等离子室,同时通入反应性气体, 生成化合物超微粒子的方法称为等离子CVD法。


缺点 结晶形状难以控制、生产效率低。
3.1.1
物理气相沉积 (PVD) 法 3.1.1.1 蒸发冷凝法

纳米合金可通过同时蒸发两种或数种金属物质得到。 纳米氧化物可在蒸发过程中或制成粉体后于真空室内通 以纯氧使之氧化得到。


纳米金属粉体可在蒸发过程中通甲烷来包覆碳“胶囊”。
3.1.1
物理气相沉积 (PVD) 法 3.1.1.2 溅射法


根据合成过程不同,可分为沉淀法,微乳液法,水热法,
溶胶-凝胶法,电解沉积法,水解法,溶剂蒸发法等。
3.2 液相法制备纳米材料 3.2.1 沉淀法
沉淀法以沉淀反应为基础。 根据溶度积原理,在含有材料组分阳离子的溶液中加入 适量的沉淀剂后,形成不溶性的氢氧化物或碳酸盐、硫 酸盐、草酸盐等盐类沉淀物,所得沉淀物经过过滤、洗 涤、烘干及培烧,得到所需的纳米氧化物粉体。
3.1.2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3.1.2.2 等离子 CVD

作为理想高温热源,利用等离子体内的高能电子激活反
应气体分子使之离解或电离,获得离子和大量活性基团,
在收集体表面进行化学反应,形成纳米颗粒。

选用不同的成流气体,形成氧化、还原或惰性气氛以制 备各种氧化物、碳化物或氮化物纳米离子。
积和生长出低维纳米材料的方法,可利用各种前驱气
体或采用加热的方法使固体蒸发成气体以获得气源。

尽管以后气相法制备纳米粉体的方法、技术及设备均
有较大的改进,但基本原理相同。
3.1 气相法制备纳米材料 3.1.1 物理气相沉积 (PVD) 法

是一种典型的采用物理方法制备纳米粉体的方法,其
中没有化学反应产生。
图3-6 制备SiC超微粒子 的装置示意图
3.1.2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3.1.2.4 通电加热蒸发法

碳棒与Si板(蒸发材料)相接触,在蒸发室内充有Ar气 或He气,压力为1-10KPa。

碳棒与Si极间通交流电(几百安培),Si板被其下面的加
热器加热,随着Si板温度上升,电阻下降,电路接通。
3.2.1 沉淀法
3.2.1.1 单相共沉淀法

一般,不同氢氧化物的溶度积相差很大,沉淀物形成前 过饱和溶液的稳定性也各不相同。

所以,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很容易发生分步沉淀,导致合
成的纳米粉体的组成不均匀。

因此,共沉淀的特殊之处是需要存在一定正离子比的初
始前驱化合物。
3.2.1 沉淀法
3.2.1.1 单相共沉淀法
图3-3 溅射法制备超微粒子的原理
3.1.1
物理气相沉积 (PVD) 法 3.1.1.2 溅射法

粒子的大小及尺寸分布主要取决于两电极间的电压、 电流和气体压力。

靶材的表面积愈大,原子的蒸发速率越高,超微粒的
获得量愈多。
3.1.1
物理气相沉积 (PVD) 法 3.1.1.2 溅射法

高压气体中溅射法,靶材达高温,表面发生熔化,在 两极间施加直流电压,使高压气体发生放电,电离的 粒子冲击阴极靶面,使原子从熔化的蒸发靶材上蒸发 出来,形成超微粒子,并在附着面上沉积下来,用刀 刮下来收集超微粒子。
体法、激光法等。
3.1.2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原料通常是容易制备、蒸发压高、反应性也较好的金 属氯化物、金属醇盐烃化物和羰基化合物等。

可以制备金属及其氧、氮、碳化物的超微粉。
3.1.2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优点:设备简单、容易控制,颗粒纯度高、粒径分布 窄,能连续稳定生产,而且能量消耗少。

目前,炭黑、ZnO、TiO2、SiO2、Sb2O3、Al2O3等用 此法制备超微粉已达到工业生产水平。
3.1.2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3.1.2.1 CVD法原理

当前驱体气相分子被吸附到高温衬底表面时,将发生 热分解或与其它气体或蒸气分子反应,然后在衬底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