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北方的少数民族- 源起一、序1.中原与四夷中国古代史,一直以中原(大约是黄河流域的河东地区)为中心,是所谓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历史。
对于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自周就有“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说法,合称“四夷”。
东夷主要指古代山东地区人民,是先秦时期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
西戎是西周对其边界西方的部落的统称,商代称为羌或氐羌。
南蛮则是对南部(早起指江南,后期指岭南)部落的称呼。
北狄是对居于漠南北方人群称呼。
我们熟悉的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均以中原是正统,而周边的少数民族,一直被认为是蛮夷,即非我族类,虽然事实上三皇五帝也发端于“古夷人”(但与突厥、东胡、通古斯等不同源),古夷人走出部落文明定居中原进入农业文明后,才逐渐形成了中原人(汉之后称汉人)。
历史上中原文明和社会的发展,一直与周围少数民族的发展相伴的,不管是相斗还是相融,尤其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纠缠最甚,从秦汉抗击匈奴、到西晋五胡乱华、到鲜卑建立北朝、到隋唐(都有鲜卑血统)抗击突厥、到北宋与辽对峙、到南宋联金灭辽、到元灭宋金西夏、到明抗击瓦剌、到后金灭明建清。
虽然中原文化的正统地位从未动摇,中原经济的发展也一直遥遥领先,但经济力不等同于战斗力,相反一直垂涎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此消彼长,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辽、金占中原半壁,元、满一统中原。
严格说,元、清时期中原都是被外族统治的,只不过满族统治者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做得比较好,所以在把元和清都作为中原正统王朝看待上,对清的认同感要明显高于元。
2.中国人的来历关于中国人(包括中原人和少数民族)的来历,应该也是源自十万年前走出非洲的智人(世界人种同源说)。
在贴吧看到一种说法,即从中亚分三路向东迁徙而来。
一部分经向东到黄河流域,形成汉藏部落;一部分向东南印度恒河流域、又移向东南亚、接着进入中国南部、渡过长江黄河一直到达渤海,沿途形成百越部落。
一部分向东北途经现在长城以北,一直到达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沿途留下了突厥、蒙古(?存疑)、通古斯三大部落。
一说而已,附录的说法似乎更具科学性。
原先总以为匈奴人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先祖,因为他们最早在中国古代史上出现(秦汉),但实际上可能并不是。
突厥、东胡、肃慎反而可能是更古老的民族,只不过他们起初远在阿尔泰山或大兴安岭,离中原更远、所以更晚出现在我们的历史中。
相反,匈奴人可能和中原人更有渊源。
二、北方主要的少数民族历史上驰骋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延绵至今。
留下印记的名字很多,但究其根源可归为五大族:匈奴、东胡、突厥、通古斯、吐蕃。
1.匈奴部分:匈奴、敕勒匈奴人可能是夏朝的遗民。
《史记·匈奴列传》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夏后氏即大禹。
《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
”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
还有一说是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
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xūn yù,即匈奴)带其父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
匈奴是秦汉时期的称谓,在此之前有很多其他叫法。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xiǎn yǔn),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不过也有人认为匈奴与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可混为一谈,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秦始皇之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
上述看法,在近现代学者中并未取得统一。
由於匈奴的起源问题不能解决,匈奴的族属与匈奴的语系也都成为悬案。
此外,原生活于贝加尔地区的敕勒人(又称铁勒、丁零、高车),据说也是匈奴人的后裔。
铁勒诸部之一的回纥在北朝后期依附于突厥,后联合唐朝消灭东突厥建立成立回纥汗国。
而突厥人,也有人认为是匈奴人的后裔。
还有东鲜卑的宇文部也是鲜卑融合匈奴残部而成。
2. 东胡部分:鲜卑、契丹、蒙古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
关于东胡的起源,文献记载简略且混乱。
学界大体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东胡之先为屠何说。
唐人尹知章注《管子》称:“屠何,东胡之先也。
”此说与《逸周书》《管子》等书记载的东胡与屠何并列的史料相矛盾。
东胡与屠何应为并存的两族,屠何在今辽西,东胡则在今东蒙。
第二,东胡之先为山戎说。
张博泉《东北历代疆域史》中说:“东胡春秋时为山戎,入战国后统称为东胡。
”主此说者认为东胡之名始见于战国。
然据《逸周书》东胡之称周初已出现,《山海经》记载东胡出现于史的时间也不晚至战国,《史记匈奴列传》及《逸周书》更将东胡与山戎并列,因此,东胡与山戎应为并列的两族。
山戎在今大凌河流域上游,东胡在今西拉木伦河流域,齐桓公破山戎后,东胡一度曾南下占山戎之地;秦开破东胡,东胡北却千里,复退至西拉木伦河流域,山戎可能有入东胡者,但不说明山戎为东胡之先。
第三,东胡之先为土方说:这个说法是近年才提出的。
但土方的确切方位尚难以定论,亦无更多证明土方是东胡之先的史料,只能作为一说留以备考。
从考古上看,东胡一族分布在今西拉木伦河一带已经有悠久的历史。
对东胡的考古文化一般学者都认为是夏家店上层文化。
所以,按前面中国先人迁徙的说法,东胡很可能是从中亚向东北方向迁徙的一支、定居在今(内)蒙古高原至东北平原即大兴安岭两侧草原的部分。
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至乌桓山(今内蒙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和鲜卑山(方位无考),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存疑?)。
因受匈奴奴役,所以乌桓和鲜卑的风俗均与匈奴多有相似。
公元2世纪,匈奴衰败后,东胡的鲜卑占据了匈奴领地,雄踞塞北。
4世纪西晋灭亡后,鲜卑活跃于北方。
鲜卑有六部,拓跋部、慕容部、段部、宇文部、秃发部、乞伏部。
慕容部先后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
拓跋部则先后建立代国和北魏,北魏更是一统北方,建立北朝。
宇文部被慕容部所灭。
段部占据幽冀与后赵和慕容燕长年征战,后被慕容所败。
秃发部建南凉。
乞伏部建立西秦。
而慕容部的一支西迁阴山,成为吐谷浑部,并建立吐谷浑汗国。
而同一时期称霸漠北柔然则是与拓跋部同源(但地位低下)的鲜卑别支。
柔然与北魏连年争斗,却在555年被突厥所灭,之后分为南北两支: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西伯利亚的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人的祖先。
有学者考据“室韦”是“鲜卑”的同词异译。
但另一种说法是,契丹源自东部鲜卑宇文部的残余、与库莫奚同源。
这种说法在《魏书》和《后汉书》中均有记载。
宇文部是鲜卑六部之一,但其风俗、语言与鲜卑其他部落迥异,比如宇文部髡头,而其他部落则多为索头,所以宇文部很可能是北匈奴被东汉击败北迁后留守的匈奴残部融入鲜卑而成。
宇文部与拓跋部交好,但与慕容部是对头,最后被慕容部击败溃散,一部分融入了北朝,一部分成为库莫奚,还有一部分成为了契丹。
室韦人在中唐以后被称为“鞑靼(dá dá)”, 是蒙古人的祖先。
但“鞑靼”后来成为俄国对亚欧大陆各国使用突厥语各族的统称,现代则用来指称在欧洲曾被金帐汗国统治的部分突厥和蒙古民族及其后裔。
3. 突厥部分:突厥突厥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古突厥人之先祖传说的汉文资料,迄今只见到四种,即《周书·突厥传》和《隋书·突厥传》载第一、二、三种,《酉阳杂俎》载第四种。
诸说的大意分别是:一,某部落被邻国所灭,只剩下一个失去双足的十岁小孩。
母狼将他养大,并与之交合、生育后代。
嗣后,在高昌之北的山穴中繁衍出突厥阿史那氏族。
二,突厥之先为平凉杂胡,后因北魏太武帝灭沮渠氏,遂逃难至金山(即阿尔泰山),充当柔然的铁工,从而发展为突厥族。
三,突厥之先居于漠北的索国,乃狼所生。
其后代娶冬神、夏神之女,所生的子孙之一阿史那被推为首领,遂繁衍成强大的突厥王族。
四,突厥之先祖曰射摩,与阿史德窟西的海神女相爱,每天傍晚入海与海神女幽会,历经数十年。
后因射不中神异的金角白鹿而滥杀无辜,遂与海神女缘绝。
第四个传说字数描述得最为具体,神话色彩也最浓重。
仔细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1.突厥先祖每晚入海与情人相会的故事,显然是埃及、巴比伦、希腊等古代神话中太阳神暮归大海会"新娘"的故事翻版。
2.突厥先祖"射摩"之名,当是借自巴比伦太阳神"沙玛什"之名;射摩之情人海神女"舍利"之名,则当是借自希腊月亮女神"塞勒涅"之名。
舍利的"海神女"身份,亦当辗转来自希腊的女海神。
3.突厥先祖传说中的金角白鹿,有可能象征着太阳的光芒,也有可能相当于月亮女神的座骑。
而有关鹿的这类故事,都能在希腊、闪族、雅利安等族的民间传说中见到。
鉴于这则突厥先祖传说,从基本结构到细节描写,都体现出阿尔泰山(古突厥人建立强大汗国之前的居地)以西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成份,因此可以推测,突厥人在建国之前,很可能与西方各族有过长期的交往,即他们可能曾在遥远的西方(里海周边地区)生活过漫长的时日。
也有说法突厥是匈奴后裔,因为风俗有相似之处,但突厥出现在中国史料中已经是北朝时期了,所以即使不是与匈奴同源、但经过数百年与匈奴的杂居,具有相似特征也不足为奇。
但至少,突厥是更具西方(中亚)特征的民族。
4. 通古斯部分:女真、满洲“通古斯-满语族”(属于“阿尔泰语系”)是发源于贝加尔湖附近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共同体,现在属于这个语族的包括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乌底盖人、乌尔奇人、雅库特人(都是原女真人)等。
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北部,南起北纬40度,北至北冰洋,西至叶尼塞河,东迄太平洋。
人口大约在一千万左右,其中的主干为现在的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满族(约九百多万)。
通古斯的一部分原地演进成肃慎人,一部分南迁环渤海与当地百越融合成为东夷。
周灭商后,貊(东夷中通古斯血统最浓的一支)自山东半岛向东北和北方迁徙,成为秽貊(wèi mò)人,战国以后先后出现的秽貊新族又有夫余、高句骊。
肃慎在汉晋时称为“挹娄”、南北朝称为“勿(mò)吉”,隋唐则称“靺鞨”(分五部,史有记载的是黑水部和粟末部,后者曾建立渤海国后被辽所灭),辽时称为“女真”(女真,是契丹人对肃慎的读音)。
辽称霸时版图包括现东北全部、内蒙东部和外蒙南部以及燕云十六州,靺鞨黑水部和粟末部残余部分被纳入辽籍,称为熟女真,其余未加入辽籍的称为生女真(也接受辽的统治,主要是黑水部),后来灭辽的金人就是生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