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复习教案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同心海如女中海琳教学目标:一、使考生能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的临时义;二、使考生能把握词语的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的指代义;三、使考生能熟练掌握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推断词义或表达效果;四、使考生能分析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例题讲解,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讲练结合,并进行思维拓展,针对该考点进行相应训练。
教学思路:常见题型→考点例析(答题指津、答题范式、参考答)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方便”一词相关的笑話导入。
二考点解读(一)中考要求1.对文章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思想要能够准确的把握2.要理解其形象的意义3.理清文章的篇章结构,把握作者藻篇布局的匠心4能够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5.能够运用探究精神对文章的观点或写作技巧提出自己的看法6.能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思考拓展(二)近三年宁夏中考记叙文题解析(三)常见题型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或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3. .联系全文(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或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
或直接要求回答某词有什么含义?或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 .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5. 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6.. 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为什么?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三、重要词语类型1、表现作者观点和文章主旨的词语2、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3、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5、含有比喻、借代等修辞的词语6、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四、考点例析(一)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临时义(由词的本义派生出引申义和比喻义)讲解例1(2010年宁夏中考卷)相关语段:我的家乡就挂.在一个山坡上,房子无规则地散落着。
岁月如歌,人间沧桑。
记忆中的小山村,白天有刺眼的阳光,傍晚有燃烧的夕阳,晚上有亮晶的月光,黑夜有跳动的磷火、飞舞的流萤,并不缺光。
那时山村没有电,祖传的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印象最深的是那煤油灯的光芒。
油灯那跳动着的微弱的光芒,给遥远而亲切的山村和山民涂抹上昏黄神秘的颜色,也给我的童年升起了一道生命的霞光。
分析文章第②段中加点(挂)字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2分) ●答题指津方法:分析“本义”,看语境,推因语境产生的临时义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的原意)。
词语的语景义总是在词语本意的基础上,通过引申、形容、比喻等产生出来的,因此,理解了词语,也就可以借助具体的语境来推断其临时义了。
其次要分析语境义。
通过分析语境的意义,便于理解词语的临时义。
第三要整体去感知。
词语置于特定语句或语境,通常与作品的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相一致,因此,分析词语的临时义,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根据文章的思想倾向来推断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
●答题范式:“××”一词原指…… (本义) ,这里指…… (语境义) ,起到了……的作用。
●参考答案: 形象传神:①写出山的高和坡的大,暗示了村庄周围的环境。
②写出村庄的僻陋。
注意:把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训练:例2 (2012年宁夏中考卷)当你正在百无聊赖之际,忽然发现了草垛旁边、厕所墙头、或是菜园的篱笆下居然就有一个如碗口般大小的马蜂窝,蜂窝上密布荧荧发光....的马蜂,你的激动、兴奋、紧张一定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第②段中“荧荧发光”一词写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把握词语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指代义讲解 例1(2010年浙江省湖州卷)相关语段:“时间一天天过去,花生在孩子们的照看下发了芽,长出了绿叶。
那一小包花生竟变成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地。
一天,镇长从这里经过,看到了这番景象, 心想:……”阅读第⑥段,按要求答题。
( 3 分)加点词语“这番景象”指什么?●答题指津方法:看位置,先往前找,如果找不到才往后找。
这类题型是“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中最简单的一种题型。
当看到题干“这番景象”中有一个“这”字,我们立即就可考虑:“这”是表示近指的代词,它所指代的内容通常就是在“这”所在的句子或“这”字所在句子的前面,并且不会隔得太远。
我们往前找相关语句或语段,按上述方法,一下就可初步断定答案是“花生在孩子们的照看下发了芽,长出了绿叶。
那一小包花生竟变成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地。
”再把“这番景象”替换成自己认为是答案的内容进行检验,如果通顺,符合语境,就证明做正确了。
反之,就可能做错。
●答题范式:“××”词指代……(语境义)。
●参考答案:花生在孩子们的照看下发了芽,长出了绿叶。
那一小包花生竟变成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地。
三、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推断词义或表达效果(作用)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所述的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需要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来作具体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讲解例1:(2011年宁夏中考卷)相关语段:①温暖的童年的家令我永远怀恋,家里有爸妈,两个弟弟,我特别想说说爸爸和我的故事。
⑧爸爸这种鼓励和温和宽容的方式是适合孩子的,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实际上是“无所不能”的。
我庆幸有个有太阳味的童年。
5.结尾段画线的“太阳味的童年”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答题指津方法:解答此题可分三步走。
第一、过审题关。
通过读题,再回看全篇内容,我们能感觉到他与第一自然段“温暖的童年的家令我永远怀恋”相照应。
与最后一自然段“爸爸这种鼓励和温和宽容的方式是适合孩子”紧密相关,这就告诉了考生的阅读范围、分析的内容等,第二、弄清词语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常见作用。
词语与语句、语段在这两方面的作用相类似。
(1)内容上的常见作用: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照应内容、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2)在结构上的常见作用分三种情况,在文章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照应开头;前呼后应;发人深思;卒章点题等。
第三、做题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分析。
针对此题,在把握以上第一、二两点的基础上,文章最后一段联系第一段进行分析即很容易得出答案。
●答题范式:“××”词……(该词语的常见作用)﹢联系文章分析得出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照应前面的内容,突出童年生活的自由与快乐、更能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学生训练:例2 (2012年宁夏中考卷)捅马蜂窝“在成年人的词典里是‘捅娄子’、惹事端、自找苦吃的代名词”,而在孩子们的眼里则是____________的代名词。
(2分)●答题指津“捅马蜂窝”一词,本义指引起纠纷;惹祸惹事端。
但在语境中却不再具有这个意义,而具有临时的意义。
通读全篇后,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意思后,紧扣“孩子眼中”这个关键词,知道在孩子眼中“捅马蜂窝”带来的是童年的无限趣味和快乐●参考答案: 快乐、有趣四、分析比喻、借代、拟人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讲解例1:(2011年宁夏中考卷)相关语段:⑥后来又有麻烦了,有一次我看到窗底下种的向日葵会跳舞——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它真的会摇摆。
我把这个发现告诉同学时,他们不仅不相信,还说我说谎,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向日葵跳舞。
见同学都不理解我,我找不到认同感,又不愿意去学校。
一天、两天不去以后第三天就更不愿意去了,决定逃学。
⑦爸爸要我去学校,可我特别要面子,害怕去学校被同学嘲笑。
爸爸让我一定要面对这个难关。
为了鼓励我重返学校,他想了一个办法,给我准备了两种糖,一种是给不为难我的同学吃的,还有一种是给问我为什么不来上课的同学吃的。
比如有同学问我:“你怎么不来上课呀?”我就给他一颗糖说:“请吃糖吧。
”如果他还继续问,我就再说,“请吃糖吧”,又往对方嘴里塞一颗糖。
这个办法很管用,我发现同学们问了几次后,就不再追问了。
后来他们甚至忘记我这个不好的“前科”。
我用这个办法融入班级后,变得非常珍惜失而复得的学校生活,终于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⑧爸爸这种鼓励和温和宽容的方式是适合孩子的,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实际上是“无所不能”的。
我庆幸有个有太阳味的童年。
结合全文内容,说明文章标题“会跳舞的向日葵”的含义和作用答:●答题指津方法:结合语境,寻找本体先找到与“会跳舞的向日葵”相关的段落,再通过阅读上下文,很明显地看出“会跳舞的向日葵”一词具有比喻义。
升华这一句的是8段的“爸爸这种鼓励和温和宽容的方式是适合孩子的”,从这句可看出作者是用向日葵的生长离不开太阳的引导,来比喻我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的引导一样,所以以“会跳舞的向日葵”为题就解释了这个意义。
由此,答案自然得出。
●答题范式:该句运用了××(修辞)手法,“××”词这里指……(语境义)●参考答案:向日葵的生长离不开太阳的引导,这正如文中我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的引导一样,所以以“会跳舞的向日葵”为题就解释了这个意义。
学生训练:例2 《背影》•例:“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理解划线词在句中的含义。
•参考答案:用反语手法,表达了对父亲临行前细心关照中所蕴涵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追悔。
五、小结.理解词语临时义的题型。
方法:看语境。
推断词语指代义题型。
方法:看位置。
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看效果。
对词语的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对词语的理解还需要了解一些语法知识,如构词法、词语或短语的结构特点等。
针对不同的考查题型,采取不同的方法。
六、作业上网查找有关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的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