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三、吸光度范围的选择 研究表明,当T=0.368,即A=0.434,测量 的相对误差为最小。当T=15%-65%时,即 A=0.2-0.8时测量的相对误差≤±2%,能满 足分析测定的要求,故吸光度在0.2-0.8为 测量的适宜范围。
2、化学因素: ①、Beer定律要求在稀溶液的情况下才适用,当待测液浓度过
高(M>10-2mol.l-1)时,则会引起误差。
②溶液的吸光物质常因解离、综合或互变影响或产生副反应而 改变其浓度,导致偏离。 3、其它因素:如待测试样是胶体溶液,新溶液或有悬浮物质时, 使得吸光物质不均匀,当λ射光透过溶液时,除了部分被吸收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内容提要 概述(理解)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掌握)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了解) 测量条件的选择(掌握) 目视比色与分光光度计(了解)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掌握)

§7-1 概 述
前面所学滴定分析和质量分析都属于化学分析法,适用于含
量高于1%常量组分的测定,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可控制
物质吸光能力大小的量度,它表示浓度为1mol.l-1的溶液,在1cm的比
色皿中,在一定温度和一定波长下的吸光度。
在吸光光度法中,有时也用透射比T来表示物质吸收 I 光的能力: T
I0
因此引出A与T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A lg I 0
I
lg
1 T
lg T
即:
A lg
1 T
KbC
综合考虑液层厚度与浓度对光吸收的影响,即得到朗伯-比尔的 数学表达式:
A lg
I0 I
KbC
它的物理意义是:当一束单色光平行照射到均匀,非散射性的吸光物质的
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溶液浓度C和液层厚度b的乘积成正比。
式中K为吸光系数,在一定条件下(单色光、溶剂、温度)下是固定值,
这的数值根据b、C所用单位不同而不同。当b为cm,以为mol.l-1时,K 的单位为L. mol.l-1cm-1,此时,也称为摩尔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是
(λmax)下测定吸光度A,即可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3、吸收曲线是吸光光度法选择波长(λmax )的重要依据。
二、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朗伯比尔定律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液层厚度为b的有色溶液时, 由于溶质吸收了光能,透过光的强度就要减弱, 溶液的浓度愈大,液层厚度越大,λ的光强度越强,
则光被吸收的愈多,光强度的减弱也越显著。
在实际工作中,溶液浓度大时,所得工作 曲线将呈现往上或往下弯曲的形状,这种 现象称为偏离朗伯—比尔定律,若采用此 工作曲线法进行测定时,只能使用其上的 直线部分,若使作弯曲部分会引起较大误 差。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主要有: 1、非单色光:理论要求是单色光,但实际工作中仪器所提供的
λ射光是波长范围较窄的复合光,得不到纯的单色光。
在0.2%以内。但不宜测定含量低于1%的微量成分。 分析实例:含Fe约0.05%的样品 称0.2 g试样, 则m(Fe)≈0.1 mg 重量法
m(Fe2O3)≈0.14 mg, 称不准
容量法
光度法
V(K2Cr2O7)≈0.02 mL, 测不准
结果0.048%~0.052%, 满足要求
• KMnO4水溶液呈深紫色,K2Cr2O7溶液呈黄色,CuSO4 溶液呈蓝色……当这些有色物质溶液的浓度发生变化时, 溶液颜色的深浅也随之改变,浓度越大,颜色越深,可以 通过比较溶液颜色的深浅来测定物质的含量。 • 这种基于比较溶液颜色的深浅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
一、显色反应的要求
1)灵敏度要高:生成化合物颜色越深,则灵敏度越高,检测下限就越低, 库尔吸光系数K越大,显色反应灵敏度越高。 2)反应的选择性要好:最好选用只与被测组分发生显色反应的显色剂。
若溶液中存在其它干扰离子,则需加掩蔽剂,或其它方法排除。
3)生成的有色物质组成要恒定,且化学性质稳定:组成恒定即使得被测 组分与有色物质之间有定量关系,如果有色物质越稳定,则其它离子
朗伯研究指出,如果溶液浓度一定,则光的吸收程度与液层 厚度成正比,即朗伯定律:表示为
A lg K 1b I (I0表示λ射光强度、X为透射光强度、b为液层厚度,或比 I0
色皿厚度)
比尔(Beer)在其研究基础上指出,如果液层厚度一定,吸
光强度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这种关系称为比尔定律,即:
A lg I0 I K2 C
§7-4 测量条件的选择
吸光光度是以朗伯—比尔定律为基础的分析 方法,为了得到可靠的数据,准确的分析 结论,除了严格控制显色反应的条件外, 还必须选择好光度测量条件。 测量条件主要包括λ射光波长的选择、参比 溶液和吸光度范围的选择等。
一、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为了使测定结果有较高的灵敏度,λ射光波长的选 择应根据吸收曲线,一般情况下,必须选择溶液
具有最大吸收时的波长为宜。
这主要由两个方面,决定了这种选择特点: 在λmax处,物质的库尔吸光系数K值最大(K越大, 灵敏度越高)。 在λmax的小范围内,吸光度A随波长λ的变化不 大,使得测定时有较高的准确度。 除此以外,在选择适宜的λ射光波长时,如果待测 物质中有干扰物存在时,而且在λmax处也有强烈 吸收,则在选择能避免干扰的λ射光。
外,还有一部分光因反射而损失,因而使它测的A增加。导致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
§7-3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如果有色物质本身具有明显的颜色,则可以 直接在可见光区的吸光光度分析中有用作 比色分析。 如果物质本身颜色很浅或无色,则需加入适 当的显色剂,使被测组分变成适当的物质, 然后再进行比色分析,在此所用的反应叫 显色反应。 显色反应主要有配位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其中配位反应应用最为广泛。
围的光所引起的,在可见光区,溶液的颜色由透射光的波
长所决定。溶液的颜色与吸收光呈现对应关系。
那么物质为什么会对光选择性吸收呢?
当一束光照射到某物质的溶液时,波物质的质点(分子、离子、 或原子)与光子发生碰撞,这部分光子的能量就转移到了物质的质点 上,使得这此质点由最低能态(基态)跃过到较高的能存(激发态) M+hγ→M*,hγ为光子能量被激发的质点在瞬间又回到基态,以热或
2、显色剂用量
若加入太多,则会引起副反应,对测定不利。 显色剂用量的确度方法:固定待测液浓度,T、pH,而仅仅 改变显色剂用量,测定不同用量下溶液的A值,绘制显色 剂用量与A的关系曲线,选择A值变化平坦区间的显色剂, 用量为显色反应显色剂应用适宜范围。 3、温度
显色反应通常在室温下进行。
显色反应适宜的T确定方法同上,绘制A—T曲线,查得。
关系,人为普朗克常数)。
由此可知,不同波长的光(频率),其能量不同,短波能量大,长 波能量少。
同一波长的光我们称为单色光,白光为复合光。它在波长在
400~750nm,范围内依次为从长到短小波长的变化而呈现红,橙、 黄、绿、青、蓝、紫等7种主要颜色。这是人的视觉可以感觉到的
光,所以称为可见光。
• 当一束白光通过溶液时,溶液吸收了一定范围的波长的光,
§7-2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 • • • 内容提要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光吸收基本定律 — Lambert-Beer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的分析应用—溶液浓度的测 定方法 • 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光的基本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它是由一定能量的微粒所 组成(光子、或光量子),光子的能量 E=h.r,(即与辐射频率的
如果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到某一固定浓度和液层厚度的溶液,并测量 每一波长下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即吸光度A)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 波长为横坐标,即得该物质的吸收曲线,通过它可以清楚地说明物质 对光的吸收情况。
吸收曲线的应用: 1、吸收曲线的形状和物质的特性有关,可以作为物质定性 鉴定的依据。
2、由于不同浓度下,吸光度A不同,因此在选定波长
4、显色时间
有的可瞬间显色,有的需放置一定时间才能显色完全。 原则:在颜色稳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比色测定。
5、溶剂
加入有机溶剂,引降低有色物质的解离度,提高显色灵敏 度。
6、共存离子的影响
1)控制酸度 2)加入掩蔽剂,干扰离子与掩蔽剂生成无色配合物 3)氧化还原反应 4)利用参比溶液 5)选用适当方法预先分离除去
虽然A与b、C与正比,而T不与b、C成正比,通 常在比色分析中,使用的液层b为一定厚度的比色 皿,则此时溶液的浓度与吸光度成正比。因此则 出有色物质的吸光度,即可确定溶液的浓度。
三、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采用定量分析某组分时,通常先配制一系列标准 溶液,按所需条件显色时,选择物质的最大吸收 波长及比色皿厚度,分别测定它们的吸光度A。以 A为纵坐标,C为横坐标,绘制浓度与吸光度的关 系曲线,即得工作曲线或标准曲线。 当溶液中待测组分服从朗伯—比尔定律时,曲线 为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在相同条件下测得试样 的吸光度,从工作曲线查得相对应的试样的浓度, 进而计算试样中待测组分的含量,这个方法叫标 准曲线法。
荧光等形式放出多余的能量。
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具有一定数目的,不连续的,量子化 的能级,不同的物质其能级不同。只有当照射光的光子能量E=hv与
被照射物质的分子(离子,原子)由基态到激发态之间能量之差相等
时,这个波长的光才会被吸收。即 E激 - E基= △E = hγ。 由此可以看出,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而让其余的光透过溶液,我们所看到的溶液的颜色,就是 透过的这一部分光的颜色。 • 例如:KMnO4溶液吸收了绿光而让紫红色的光透光,因 而KMnO4呈紫红色,CuSO4同吸收了红光而使溶液呈蓝 色,NaCl溶液能使各种颜色的光均透过,因而NaCl溶液 呈无色。 • 所以溶液所呈现的颜色,是由于它选择吸收了一定波长范
目视比色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