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婚姻与家庭治疗的案例分析

婚姻与家庭治疗的案例分析

婚姻与家庭治疗的案例分析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父母权威,男性在历史中占据的地位,这一切使得中国妇女在家庭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

,特别是在思想解放后,新婚妇女与家婆的婆媳关系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当代影响婚姻关系的重要因素。

本文就张女士与陈先生的案例,分析张女士离婚的各种因素。

关键词:婆媳关系,家庭文化。

案例背景:
张女士,是英国一所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在回到家乡做管理行业。

张女士的丈夫陈先生,两人是同乡,也同是英国一所大学的研究生毕业,现在英国一家公司做技术人员,待遇相对国内优厚。

两人于大学相识,上一年在家乡成婚。

但结婚一年多张女士由于受不了对方家长而离婚。

张女士现年27岁,家里有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弟弟,妈妈和爸爸。

父母学历不高,但他们的工作使得家里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陈先生现年28岁,是独生子。

家里有自己的爸爸妈妈。

父母都是大学毕业,父亲是高难度技术人员兼管理人员,母亲是管理人员。

家里的生活在当地较优越。

结婚后,张女士居住在男方家里,与其父母共四人一起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才不到一个月张女士就时常回到母亲家里希望留在自己家。

为此陈先生的母亲多次向张女士的母亲抱怨,而张女
士的母亲也好言劝服张女士回到婆家住。

张女士自述平时在家婆家里没有隐私,所有的柜子、抽屉每天都会被家婆翻阅,自己通过座机与朋友通话也总是被家坡偷听;平时在家做什么事家婆总是把应该注意的事情反复强调。

而陈先生也从未在家里帮张女士说话。

张女士对此十分苦恼,一年后张女士忍无可忍终于提出离婚。

婚变原因分析:
张女士是一名学历高、能力高的人,同时又是一名管理者。

一天中相当一部分时间,张女士都是处于高人一等的地位。

而陈先生的父母都是管理层人员,而且常年如此。

双方如果处事不谨慎必然产生矛盾。

陈先生从小生活在一个丰衣足食的环境,父母对儿子的照顾无微不至。

但是由于父母对儿子过分地掌控,陈先生在妻子、父母面前明显缺少发言权。

张女士家庭并不富裕,因为仅凭父母的积蓄根本无法支持她出国留学。

而家里的弟弟却还在上大学,家里负担沉重。

其结婚的动机可能也包括对方的财富。

综上所述,张女士离婚的原因包括社会因素①、家庭因素②、个人因素③三方面。

社会因素是张女士的女性社会地位高(相对于她自身的年龄层来说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女性社会地位地下,因此家庭中什么事都是家长说的算。

但是张女士由于其自身的生活阅历
导致她不会轻易服从别人的指使。

而陈先生的母亲又有强烈的占有欲,希望将媳妇占为己有。

对媳妇的隐私和生活习惯进行控制。

这就使得张女士在原有的社会地位上产生为难:家婆的话不能不听,但是听了家婆的话自己的地位又降低了。

从而使得双方产生矛盾。

家庭因素是一方面张女士不能适应丈夫的家庭文化。

丈夫家里一切事物由父母定得规规矩矩,张女士新来乍到本身就受着婆家的压力,这样的情况下容易对新的家庭文化产生抵触,从而误会家长的用意。

另一方面,张女士的丈夫对父母言听计从。

因而张女士在受到来自家庭的委屈后又得不到丈夫的支持和安慰,自然就会觉得自己被排斥了。

个人因素。

既然张女士对新的家庭成员如此反感,则实现就应该做好心理准备要接受还是要拒绝男方的家庭。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张女士还是选择了与陈先生结婚。

如果张女士是出于为原生家庭带来更多的资金,那么最后张女士选择离婚也是由于自己的个人因素。

除了上述三种因素,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与陈先生整个家庭的因素。

首先是陈先生、及其父母,张女士在这个家庭中是个新来人。

出于关怀,最好的方法是爸爸妈妈陈先生都放下主人的身份来让新人尽快适应。

而不是让新娘子来适应这个家庭里的各种规则。

即便是一个客人的待遇都会比张女士的处境好。

其次,张女士与陈先生本身的感情不够深,可以说结婚的决定是草率的。

张女士没有能够牺牲自己的习惯与丈夫坚持低,最后选择了离婚。

再次,家婆对媳妇的严格管理使得媳妇的自由遭到了限制。

平时的应酬本该由丈夫关心,可到了家婆的管理范围了;媳妇受不了新家庭的文化差异,想回娘家住,家婆又立即施压。

媳妇自然连回避的机会都没有。

总结:
本文中的婚变主要涉及到的婆媳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问题。

张小姐面对家婆的管理,反抗有不明智,接受心里又过不去;而家破则以为不听话的媳妇越管越听话。

谁知双方的不退让让婚姻走到了尽头。

这都是占有欲的作用,丈夫想占有妻子虽不能接受但可以理解;家婆想占有媳妇就越位了,媳妇对家婆的孝敬是出于尊重,而不是出于被掌控。

现实生活中的婚姻关系应该让家庭成员各自有各自的位置,谁越位谁出轨了都会使得婚姻关系变坏。

①《婚姻家庭咨询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编写,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149页
②《婚姻家庭咨询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编写,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150页
③《婚姻家庭咨询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编写,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152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