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 课后习题(第16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第18章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圣才出品】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 课后习题(第16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第18章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圣才出品】

第16章人本主义心理学
课后习题和详解
1.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何又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答: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在60至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

它是西方心理学的一种新的思潮和革新运动,又称现象学心理学或人本主义运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以性本能决定论为特色的生物还原论,故在西方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目前,它已成为当代西方心理学中一种新的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并不是一个思想统一、组织严密的学派,而是一个由许多观点相近的心理学家和学派所形成的松散联盟。

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人是公认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袖和主要代表。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心理学自身的内在矛盾相互冲击的产物,也是吸收了当时先进的科学思想并整合了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哲学观点而发展起来的。

2.简要阐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观点。

答: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个由许多观点相近的心理学家和学派所组成的松散联盟,尽管内容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然而,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反对行为主义的经验实证论和古典精神分析的生物决定论方面是一致的。

它们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人性观等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的思想倾向。

(1)研究对象:健康人的内在意识经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要把人当作人来研究,应该从整体的角度研究健康人的心理或健康人格。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健康人的内在意识经验,例如,创造性、爱、自我、成长、有机体、基本需要的满足、自我实现、更高价值、自我超越、客观性、自主性、同一性、责任心、心理健康等。

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热衷于研究的本性、潜能、价值和经验,试图描绘一幅更科学的关于人类本性中内在的全部能量的图画。

(2)研究方法
①动态的整体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的人类的经验和人的主观世界。

因此,对于这一对象进行静态的原子论分析是不够的,必须采用动态的整体观点对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

②折中融合的方法论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实证主义的方法应该和现象学及存在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即将西方心理学中两种传统的研究范式(客观的实验范式和主观经验范式)加以整合。

提倡用更开放的、更综合的、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整体及其独特性问题。

他们认为,研究人类本性应该以现象学知识为开端,然后再采取客观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③具体方法上的兼收并蓄
在对待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只要某种方法能对人的本性做出符合实际的说明,这种方法就是可以接受的。

(3)人性观
①人性本善论
人性本善论是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共同的人性观,也是人本主义的动机理论和人格理论的支柱。

他们反对弗洛伊德的性恶论,对人性的评价过于悲观和宿舍论,过于专注人性
的黑暗面,而不考虑个体的人性观、自由和尊严。

②人性成长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相信,人是一种“正在成长中的存在”,成长是人性共有的特点。

马斯洛和罗杰斯都把成长假设为人本主义人性观的基石,都认为成长过程有一个生物学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相信,人性的显著特点是“持续不断地成长”。

人性之所以是发展的,是由于人所追求的自我完善和实际上的不完善之间有一种永久的紧张。

这种紧张促使个体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

因此,自我实现便成为人生永恒的追求。

③人性选择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自主的,是通过人的负责任的自由选择过程而实现的。

罗洛•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自由选择说的主要代表。

他认为,只有当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并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负责任的自由选择时,人才是健康的。

3.概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答:马斯洛的七个层次需要理论如下:
(1)生理需要
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发展的需要,是人的各种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饥、渴、性和休息等。

(2)安全需要
若生理需要得到相对充分的满足之后,安全需要便会作为支配动机显露出来。

马斯洛把安全的需要解释为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预见性的追求。

这种需要如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安全感,否则便会引起威胁感和恐惧感。

(3)归属和爱的需要
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人就开始追求与他人建立友情,渴望家庭的温暖,希望得到所在团体和组织的认同。

这种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良好的归属感,否则便会引起强烈的孤独感和被抛弃的感觉。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包含两个方面:
①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重;
②个人对自己的尊重,具体包括对充满自信、获得本领实力、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欲望。

这种需要如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自信心,感到自己有价值、有能力、有成就,否则就会引起自卑感、软弱感和无能感。

(5)认知的需要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理解周围环境、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欲望即认知的需要。

认知需要对帮助人选择活动目标、指导活动的方向、设计人的合理行为,都具有重要意义。

(6)审美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是属于高层次的、对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需要,这种需要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它包括对美的需要,对美学上的令人快乐的经验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果一个人的前述六层需要都得到满足,那么,他就可以达到需要层次的最高点——自我实现。

他指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

4.列出马斯洛所找到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答: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具有以下人格特征:
(1)能准确、客观地洞察现实,并与现实保持良好的关系;
(2)能接纳自然、他人和自我,即能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正确的辨别;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对他人的缺点有足够的度量;
(3)思想言行自然、坦率、真诚;
(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5)有独立和独处的需要;
(6)能自立、自制、超越文化和环境的约束,即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7)有反复欣赏生活的能力,并对周围的事物具有持续的新鲜感;
(8)较经常地经历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
(9)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感情;
(10)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入、良好的关系;
(11)具有民主的性格结构;
(12)能对方法和结果进行辨别,有明确的伦理道德标准;
(13)具有富含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14)富有创造性;
(15)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当然,自我实现者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在他们身上也存在着一些缺点。

但是自我实现者是成熟和健康的范型,能更自觉地克服自己的弱点,更接近完善的人性。

5.简述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思想。

答: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治疗者对来访者表示真诚和深切的关心、尊重和接纳。

来访者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治疗者对来访者表现出无条件的接受。

但这并不意味着治疗者完全认可来访者的行为,而是通过无条件接受达到深层次治疗。

比如,当来访者在叙述某些可耻或令人焦虑的感受时,要尊重他自由表达的权利,以关注的态度接纳他,既不鄙视或冷漠,也不给予评价或纠正,相信来访者自己能够找到改正的途径或方法。

(2)罗杰斯关于“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思想是以其人性观为前提的。

与马斯洛一样,罗杰斯假定人有一种朝向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动力,如果人们把这个实现倾向作为生活的参考框架,他们将很有可能过上美好生活并最终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潜能。

这样的人是按照机体评价过程生活的。

运用这个过程,人接近并保持符合实现倾向的经历,终止并避免不符合实现倾向的经历。

这样的人受他自己真实的情感所驱使,过着存在主义者所说的本真生活——也就是说,其生活受个人真实的内心情感所驱使,而不是受别人强加的道德、信仰、传统、价值或习俗所驱使。

评价: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思想有其合理之处,也是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者的主张。

但是,人毕竟是社会中的人,若人的行为完全按照自我潜能的需要,满足纯个人的自我实现,人就会成为脱离社会的自我主导者,这样的人恐怕很难被社会所接纳。

6.何谓机能完善者,其特征是什么?
答:机能完善者是指依照集体内部价值过程而不是外在价值条件生活的人。

健康人格者就是机能完善的个人。

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经验的开放,机能完善者不需要防御机制,所有经验都是被准确地符号化而成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