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差异

(整理)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差异

巴洛克風格與洛可可風格差異在哪裡??於十七世紀義大利的一種藝術風格及受義大利影響的歐洲和拉丁美洲各國相類似的藝術風格。

在西元1600~1750年左右這段時期的歐洲藝術被稱為「巴洛克」藝術。

「巴洛可」所代表的真正意義是指「茺謬或怪異」。

使用巴洛克來稱呼此時期的藝術是因為十七世紀的建築風格異於古代希臘羅馬的建築形式,當時的評論家將這種不規則、變形與醜陋過於華麗裝飾的建築外表譏諷為巴洛克,於是後來巴洛克成為十七世紀藝術風格的稱呼。

在巴洛克的建築藝術中,教堂宮殿把建築、雕刻與繪畫集合成一整體,追求動勢與起伏。

此時期藝術家喜歡弧形、斜線、誇大的動勢、戲劇性的光影及色彩效果。

加上在法國十八世紀的路易十五國王的注重享樂,標榜逸樂、貶低精神上的崇高,使得宮廷藝術過份強調華麗,輕巧繁瑣的裝飾性,成為後來18世紀歐洲的洛可可畫風。

著名建築師波洛米尼(1599~1667年)所建的羅馬教堂,為一真正高度巴洛克風格的典型建築。

教堂中央為神殿之入口,兩旁有成雙的壁柱左右對稱,圓頂與塔樓來裝飾屋頂,壁柱的頂端裝飾著捲軸與弧形曲線,夢幻式的裝飾化,具有誇張的舞台效果。

.tw/primary/art/ch_js/menu/baroco/1.htm建於西元1660~1680年間的凡爾賽宮,可說是炫耀皇室貴族勢力的極致作品。

高貴壯麗的外貌,人工化的花園、噴泉,讓整個建築包括外在環境都成為一個美麗的舞台背景,許多當時的歐洲城堡,紛紛仿效凡爾賽宮,為自己塑造一個夢幻的人造世界。

.tw/primary/art/ch_js/menu/baroco/4.htm帕尼尼作泰瑞莎的幻象(1645~52年)大理石高350公分。

貝尼尼是十七世紀一位雕刻兼建築家。

他習慣在教堂內設計充滿戲劇性的裝飾作品。

他曾為羅馬一間小教堂祈禱室製作祭壇雕刻品-聖女泰瑞莎。

作品呈現的方式極具舞台性的效果,由上方投射下來的光,照射在作品人物上,讓作品產生強烈的明暗對比。

.tw/primary/art/ch_js/menu/baroco/2.htm巴洛克時期的主要藝術中心羅馬,匯集了歐洲各地的藝術家,此時期由於反宗教改革之運動,使得文藝復興時期受限於教會的藝術家們,變得更有活力。

巴洛克繪畫更激昂的情感內涵和具說服力的寫實手法,使藝術家們更能表現自我。

義大利的卡拉瓦喬(1573~1610年).tw/primary/art/ch_js/menu/baroco/8.htm.tw/primary/art/ch_js/menu/baroco/6.htm.tw/primary/art/ch_js/menu/baroco/9.htm.tw/primary/art/ch_js/menu/baroco/7.htm法蘭德斯的魯本斯(1577~1640年).tw/primary/art/ch_js/menu/baroco/robance.htm西班牙的委拉茲貴茲(1599~1660年).tw/primary/art/ch_js/menu/baroco/paint7.htm荷蘭的林布蘭特(1606~1669年).tw/primary/art/ch_js/menu/baroco/paint6.htm法國勒南兄弟(1602~1677年).tw/primary/art/ch_js/menu/baroco/paint3.htm法國喬治.拉圖爾(1593~?年).tw/primary/art/ch_js/menu/baroco/paint1.htm荷蘭維美爾(Johannes Vermeer)(1632年).tw/primary/art/ch_js/menu/baroco/wermeer1.htm法國尼古拉.普桑(1594~1665年).tw/primary/art/ch_js/menu/baroco/paint4.htm◎一﹑巴洛克藝術概念1、意義與背景:巴洛克藝術(Baroque art)是十七世紀歐洲的藝術風格,初發源於17世紀教皇統治的羅馬,那時義大利是歐洲藝術中心,但在巴洛克後期,歐洲藝術中心移轉到法國,它並沒有明確的藝術風格,只能算是一種愛好和時尚。

文藝復興意味著平衡、適中、莊重、理性與邏輯;而巴洛克卻意味著運動、追求新奇、熱中於無窮、不安和對比、以及各種藝術形式的大膽融合。

巴洛克藝術一反文藝復興藝術的平靜和克制,而表現為戲劇性、豪華與誇張。

十七世紀歐洲強權擴張,掠奪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華享受,因此對建築、音樂、美術也要求豪華生動、富於熱情的情調。

十七世紀歐洲有新舊教的權力之爭。

舊教勢力用暴力鎮壓信徒,再積極利用藝術思想形態──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

巴洛克藝術不排斥異端的感官喜悅,亦忠實於基督教的世界觀,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藝復興」。

2、詞源與含義:巴洛克一詞的來源可能有三: 義大利語的baroco,指中世紀繁縟可笑的一種神學討論;義大利語的barocchio,指曖昧可疑的買賣活動;葡萄牙語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

三詞皆含悖禮怪奇之意,因此從十八世紀的建築師責難十七世紀那種複雜而考就的樣式,生氣地稱它為「荒謬的、奇怪的、巴洛克的」稱呼之後,巴洛克這一詞就被相沿成習了。

學術研究中,確定巴洛克藝術地位的是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wofflin),他的著作《文藝復興與巴洛克》(1888)、《美術史原理》(1915),前者指出巴洛克是繼文藝復興之後的主要流派,並對其形式特點作了分析和歷史考察。

後者認為巴洛克風格可作為每一文化或文明進入後期階段的特徵,使之具有更為普遍的意義。

3、巴洛克藝術的特質:善用動勢:不管是實際的,如波形的牆面或不斷變化的噴射狀的噴泉:還是含蓄的,如描繪成充滿活力或動作顯著的人物(不再如古典文藝復興時的靜態表現,而呈現歪斜配置的動感)。

力圖表現或暗示無窮感:例如伸向地平線的道路,展現無際天空幻覺的壁畫,運用變換透視效果使其變得撲塑迷離的鏡面手法。

強調光線:設計一種人為光線,而非自然的光,產生一種戲劇性氣氛,創造比文藝復興更有立體感、深度感、層次感的空間。

造成輪廓線模糊,構圖有機化,而有整體感。

追求戲劇性、誇張、透視的效果。

不拘泥各種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界線,將建築、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

二﹑巴洛克藝術的表現:建築︰西方都市計畫的歷史是從巴洛克時期開始的,那時最醒目的建築物是教堂與宮殿。

建築師認為建築物是根據許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個獨立的總體,所以巴洛克建築通常看來就像一尊大型雕塑。

把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畫成平面圖,其共同特點是正方形、圓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築的典型特徵是橢圓形、橄欖形以及從複雜的幾何圖形中變化而來的更為複雜的圖形。

用規則的波浪狀曲線和反曲線的形式賦予建築元素以動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藝術最重要的特徵。

文藝復興建築如同現代建築一樣,是以簡單的、基本的比例和相互關係為基礎;而巴洛克建築不再崇尚那種含蓄的邏輯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戲劇般的效果。

例如:米開蘭基羅助手維紐拉(Vignola,1507-1673)和戴拉‧伯達(G.della porta C.1537~1602)在1568~1584年間完成的羅馬《耶穌教堂》,被公認為是從樣式主義轉向巴洛克的代表作。

這座教堂內部突出了主廳和中央圓頂,加強了中央大門的作用,以其結構的嚴密和中心效果的強烈而顯示了新的特色。

因此,耶穌教堂的內部和門面,後來都成為巴洛克建築的模式,又可稱為「前巴洛克風格」。

十七世紀早期巴洛克建築代表是馬德諾(C.Maderno,1556~1629),在1607~15年完成米開蘭基羅未完成的《聖彼得教堂》(1607-15,羅馬梵諦岡,另有專屬網站詳細圖片解析),他用戲劇性的方式強調正門,例如由扁平的方柱變為半圓柱,再變為四分之三圓柱,使建築的立體塑形複雜多變,動態強烈。

他所設計凸出的門面或深凹的門面,都使得教堂和前面廣場上的空間能更進一步的連接起來。

十七世紀盛期巴洛克建築最偉大的大師是貝尼尼(G.L.Bernini,1598~1680),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築,在1624~33年間完成置於聖彼得大教堂內的青銅華蓋,是一座高達二十九公尺的巨型幕棚,以四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撐蓋頂,雄偉而又華麗(很像布景裝飾)。

又為聖彼得大教堂設計了門前雙臂環拱形的廣場和柱廊(1657),使它成為西方最美的廣場建築之一。

波羅米尼(F.Borromini, 1599~1667)是盛期巴洛克另一位建築大師,喜用凹凸多變的曲線和多種幾何形體的複雜交錯,從整體布局到細部安排,都能獨出新裁,代表作如四泉的《聖卡羅(S.Carlo)教堂》(1665~67,羅馬),被譽為巴洛克建築的典範。

除以上羅馬地區外,義大利北部的杜林(Turin)地區也有相當發展,瓜里尼(G.Guarini,1624~83)建的《聖布小教堂》(1668~94)圓頂,表現天堂的穹窿,給人一種飄渺無盡永恆的幽思。

西歐諸國的巴洛克建築又結合各地的特點而各有所長,如英﹑法等國帶有較嚴謹的色彩,例如巴黎凡爾賽宮(1669~85,滑鼠點選可看到360度外觀旋轉圖),德國南部則華麗輝煌達於極致,西班牙及其統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

雕刻︰巴洛克雕刻有時是建築的一部份,藝術家表現真實人間的技法臻於成熟完美,例如根據主體的男女老幼來表現人的皮膚外觀,捲髮、衣飾、織物的質感都很逼真。

動勢的展現是其最重要的特點,人物不再被雕成靜止或休息的姿態,而總是處於運動之中。

最著名的是貝尼尼的名作《聖泰雷莎(St.Theresa)之幻覺》(1645~52,羅馬聖馬利亞教堂),是宗教性和官能性的結合,欣賞這類雕像要搭配建築﹑繪畫一起觀看,以產生視覺上的幻覺。

這種風格也影響西歐各地。

其他名作如《四河噴泉》(局部圖,1648-51,羅馬Navona廣場)法國巴洛克雕刻大師有:普傑(P.Puget,1620-94)的《克羅托那的米羅》(1671~83,巴黎羅浮宮)。

柯塞沃克(A.Coysevox,1640~1720)的《勒布蘭半身像》(1676)、《路易十四半身像》(1680,凡爾賽宮)。

繪畫︰宏偉壯觀,充滿動感,精湛的透視變奏(如前縮法),戲劇性的構圖,起伏波動,體現無限的空間,加以理想光的對比,使畫面產生統一協調如舞台布景的效果是巴洛克繪畫的特色。

義大利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3~1610),是巴洛克繪畫的先驅,作品的特色是利用光線以獲得畫面戲劇性的效果,也利用明暗表現法以襯托真實的空間感,並捨棄細節的描寫。

他對自然的態度是直觀的,以粗野或純樸的市民為模特兒作肖像畫。

他更在靜物畫上另闢蹊徑。

代表作有《在以馬杵斯吃晚餐》(1601,,倫敦國家畫廊)、《埋葬基督》(1604,梵諦岡美術館)、《水果籃》(靜物,1596,46×64.5cm,米蘭,諳布羅西阿納美術館)、《酒神》(1597,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