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慢性砷暴露与砷毒性的研究新进展
慢性砷暴露与砷毒性的研究新进展
匿堂堡造!!!!笙!月筮!!鲞笠!!塑塑盟堡!!丛!!业业!!堡,!业.!!!!,!!!.!!,型!.!!
・316l・
慢性砷暴露与砷毒性的研究新进展
曹Hale Waihona Puke 中图分类号:R994.6doi:10.3969一.issn.1006—2084.2014.17.034
立△(综述),郭小娟※(审校)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84(2014)17—316l一03
guidelilles for
drillkil培wate。qualityl J j.A1111 lst super sallita,
1993.29(2):335—345.
[27] [28] [29] [30] [31]
[18]
儿a11sell儿R,Raah A,Ja8pars M,以Ⅱf.sulfur—colltaillil培arsellical mistakell for dimethvlarsillous acid[DMA(Ⅲ)]a11d idelltificed as
志,2002.23(12):638—641.
B“gladesh[J].r110xicol
Appl
1)11aHuacol,2007,222(3):
of thioarsellicals is
374—380.
张爱华,李健,潘雪莉.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中DNA修复基因 的表达变化[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5,24(2):12l—123. 佟红艳,林茂芳.三氧化二砷诱导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ceu 株ML r112一l cell 1)15NK4B基因表达的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
关键词:砷暴露;砷毒性;砷代谢
燕瓣豢案 淼怒淼l瞢然~赫赫舞篙
砷是一种类金属环境毒物,广泛地分布存在于自然界。 长期慢性的砷暴露会引发各种人类健康效应。最新研究证 实,无机砷的摄入可增加心血管系统(高血压、贫血、血小板 减少症等)、呼吸系统(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胃肠系统、 生殖系统(自发性流产、分娩及围生期病死率)、外周血管、脑 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2型糖尿病及内脏肿瘤(肺癌、肾 癌、膀胱癌、结肠癌)等的患病风险…。其中皮肤病损是最常 见的表现之一。21。对于砷暴露的预防及防治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1砷暴露的标志物 传统观念认为,尿砷、发砷和指砷可作为砷暴露的生物标 志物,反映机体内砷含量的高低。王大朋等。31认为,唾液砷 与砷暴露浓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呈剂量一反应关系,且与 血液砷、尿砷、发砷和指砷也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有望作为 一种新的砷暴露标志物。邓国栋等。41研究发现,砷能改变人 卟啉排泄的组成,抑制血红素生物合成,砷暴露组卟啉浓度表 现为增加,且与尿砷水平呈正相关,认为卟啉有可能作为慢性 砷暴露的早期健康效应标志物。 2砷的代谢形式 砷为变价元素,在水环境中主要以亚砷酸盐、砷酸盐、一 甲基砷酸和二甲基砷酸四种形式存在。51。砷进入人体后,在 酶参与的一系列反应下进行生物转化,最常见的是甲基化过 程…。1。甲基化主要发生肝脏中,在肾脏、肺脏和胰腺中也有 少量进行,产生一甲基砷酸和二甲基砷酸等,通常以三价和五 价的氧化状态存在㈤91。stybl0等。101研究指出,机体中三价 无机砷较五价无机砷容易被甲基化,且推测机体中无机砷,由 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的步骤可能为砷甲基化代谢的限速步 骤。当然,也有学者持保留意见。Hayakawa等。91提出五价一
Shi儿,Shi X,Liu K.J.0xidative mechallism of arsellic toxicitv a11d
1086一1091.
carcillogelles蚓J 1.Mol Cell Biochem,2004,255(1/2):67—78.
[19]
Raml R,Rumpler A,Goessler W,以Ⅱf.Thi0一dimethylarsillate is a commoll metaholite i11 urille samples fmm arsellic—elposed womell i11
urill皇:117jor implicatiolls for studies 011 arse— 11ic metaholism a11d toxicitv[J].chem Res Toxicol,2004,17(8):
a
11atural metaholite i11
白彩军,刘丹,李冰.砷的氧化应激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实 用预防医学,2012,19(2):314—316. 郭俊敏,张爱莲.改水后地方性砷中毒患者机体抗氧化能力的 分析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lo.
(内蒙古医科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呼和浩特olollo)
摘要:砷是一种类金属元素,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砷及砷化合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范围非常 广,伴随而来的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砷污染问题及越来越多的急性、慢性砷中毒事件。砷一般通过污 染水源和空气进入人体内,导致多个脏器的损伤。无机砷是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确认的人类致癌物之 一,长期暴露于无机砷环境中可引起多系统与器官的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对无 机砷毒性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该文仅对其在人体内的代谢形式、浓度效应、毒性的可能机制等予以
7
万方数据
・3162・
匡堂堡适!!!!笙!月筮!!鲞筮!!塑塑!ii!!!壁!!迦!!!堕,!业.!!!!,!!!.!!,型!.!!
大白鼠饲以含砷o.5一ng/kg的饲料,可使肝醛缩酶、乳酸脱氢 酶、葡萄糖一6一磷酸酶脱氢酶以及乳酸和血糖下降,而含砷为 lo—n∥kg量则使这些酶活性上升。1“。 对于砷浓度的健康效应目前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1993年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浓度标详议无机砷浓度)为lo¨g/L_…。准 确而有效的数据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4砷毒性的可能机制 4.1氧化损伤砷可通过扰乱机体的氧化/抗氧化平衡系 统,产出过多的活性氧类和一氧化氮,同时消耗超氧化物歧化 酶、谷胱甘肽氧化酶等抗氧化酶及对含巯基抗氧化酶的抑制, 导致机体氧化和抗氧化系统失衡,造成DNA和线粒体的氧化 损伤,进而影响机体健康。27。…。 4.2促进凋亡三氧化二砷可影响Bcl_2家族蛋白的表达, 诱导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激活ca叩ase家族的相关蛋白, 导致细胞凋亡,提示三价砷剂可能通过该途径影响人类的 健康心…。 4.3干扰DNA修复有学者发现,核苷酸切除修复着色性 干皮病D组基因A叩312Asn和Lys75lGln变异型与砷引起的 皮肤癌呈负相关,砷中毒患者不同病变皮肤组织中DNA修复 基因、辐射损伤修复基因和错配修复基因的表达下降,表明砷 可干扰DNA的修复。301。砷诱导DNA一蛋白交联在蛋白激酶 的作用下转变为双链断裂。三价无机砷能抑制DNA中胸腺 嘧啶二聚体的剪切,因此也能抑制程序外DNA合成。1“。 4.4调节基因表达真核生物染色体DNA甲基化是基因表 达调控的一种重要方式,DNA异常甲基化可引起染色体结 构、DNA构型、DNA稳定性及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调 节基因的表达。砷化物可引发原癌基因低甲基化,抑癌基因 的高甲基化,诱导其异常表达,产生癌变∽2。”一。 佟红艳等。3¨在研究三氧化二砷对人骨髓增生细胞株 p15NI<4b基因表达时发现,加入三氧化二砷后,除DNA甲基 转移酶lInRNA表达无影响外,DNA甲基转移酶3a和DNA 甲基转移酶3b—nRNA表达水平均下降。chanda等。3 2。研究结 果表明,砷能改变p53和p16基因的甲基化水平。砷暴露下, p53基因发生了明显的高甲基化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反应。卢 光明等。3 3。研究证实,p16基因5 7一端cPG高甲基化是其表达 下调的重要机制之一。在腺癌和重度增生的癌前阶段可经常 检测到p16基因甲基化,说明它可能是致癌过程的早期改变。 在砷中毒的皮肤癌患者中Bcl_2及突变型p53蛋白表达也均 高于非癌变组。Ali等。341发现,砷暴露还会对Y染色体产生 影响,如重组、单核苷酸突变、重复序列重组等。 wang等。35。在对小鼠内皮细胞进行实验时发现,三氧化 二砷可显著提高血红素氧合酶l、白细胞介素6、单核细胞趋 化因子l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的一nRNA表达水平。砷暴 露同样可增加核转录因子红系相关因子2及核因子KB因子 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血红素氧合酶l的表达由核转录因 子红系相关因子2、核因子KB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 路介导,血红素氧合酶l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发挥主要的上 调作用,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则由核因子KB介导。氧化应激 可能与砷的细胞毒性有关,同时调节细胞内相关基因的表达, 但信号转导调控活性氧类的直接效应。 目前,有学者假设,砷可能阻碍内分泌物质的功能,影响
嚣虢蒿掣黑滋舞瓣~ 嬲罴黼~ 蕊磊恕一 一 一 一 ~一 一
.u小¨_幕。兰j_譬_耋叫
_亘
嬲慧热流~一髫黧篓焉
m
G,印_磊HⅢk‰㈨
最近新提出的砷代谢理论认 为,机体细胞对三价无机砷摄取 能力为五价无机砷的4倍,在细
胞内五价无机砷被还原为三价无机砷,进入细胞的砷可分布 在细胞核、线粒体、微粒体中,不溶性砷大部分与体内的还原 型谷胱甘肽或蛋白质相结合。砷的生物甲基化反应均以砷一 谷胱甘肽复合物或砷蛋白质复合物为底物,最后形成一甲基 砷酸和二甲基砷酸两种代谢产物。10’“。1“。且谷胱甘肽w—l是 经典砷代谢通路的限速酶。1…。Nal.an—nandum等。1 1在野生型 小鼠的研究中发现,砷的甲基化代谢产物除了甲基氧砷外,甲 基硫代砷是另一种重要的代谢产物。甲基硫代砷是将氧砷中 的0转换为s而形成的,即氧砷是硫代砷的转化中问产物, 包括一甲基硫代砷酸、二甲基一硫代砷酸、二甲基二硫代砷 酸””““。二甲基一硫代砷酸比二甲基砷酸的细胞毒性和遗 传毒性更强。2。”1。但在人群中尚无此方面的报道。 3砷的浓度效应 大量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数据均表明,高剂量的砷剂危害 人类健康。最新研究发现,低剂量砷却发挥不同的健康效应。 udensi等“1在对人皮肤角质细胞系的HacaT细胞进行实验 时发现,低剂量三氧化二砷促进HaCaT角化细胞增生,调节 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高剂量(>7.5×10“)则抑制其 生长;浓度不同对端粒的影响也不同,低浓度(≤1.o×lo“) 可延长端粒酶的长度,高剂量则减短其长度,诱导细胞死亡。 zhong等““在人胆管上皮癌细胞的研究中发现,在允许浓度 范围内,三氧化二砷可抑制胆管上皮癌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 凋亡,该作用可能由线粒体膜介导,但具体机制不明。Meliker 等”4 1在砷暴露与人类膀胱癌关系的研究中也证实,砷暴露与 人类膀胱癌有关,但lo~100斗∥L范围内的相关关系不明 确,有待进一步研究。wu等。2 5。在对恶性神经胶质瘤患者离 体的肿瘤细胞进行试管实验时证实,低浓度三氧化二砷同样 可抑制胶质瘤干细胞增生,诱导其死亡。动物实验表明,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