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现状及对策摘要: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变化是城市的规律。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促使城市释放出巨大能量,使城市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
这一巨大推动力使城市发展中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继承与保护、经济与文化等矛盾更加突出地显露出来。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城市发展过程中越不过的一道坎,城市发展又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可避免的压力。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一方面作为最具历史意义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冲击,如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同时兼顾苏州城作为的现代化城市的职能,是相当有现实意义的。
本文就针对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对策一、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的概况苏州,中国城市,古称吴,现简称苏,拥有姑苏、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和平江等多个古称和别称。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
[4]苏州建城于公元前514年,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楚国叛将伍子胥建阖闾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
苏州城建城早,规模大,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历史文化名城区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
苏州园林甲天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
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16]苏州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经历2500多年来的沧桑变化,苏州的城址基本未变,仍保留了“河街相邻,水陆平行”的特有风貌。
颇负盛名的“园林之都”、“丝绸之府”、“工艺之市”,还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蜚声海内外的吴文化以及质朴典雅的古建筑,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最早由子胥按照四方八卦的方位设计,由吴王阖闾支持筹建。
众所周知,苏州历史文化名城有2500多年历史,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阖闾大城,即现在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
城址在原来的位置上一直没有变动过,这在世界上是非常少见的。
现在国务院有明文规定,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内不能建高层建筑,特别是在有古塔的旁边;历史文化名城道路拓宽以不影响旁边民居为主。
保持苏州古色古香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
所以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八个字:道路窄窄,房屋矮矮!水陆并行,河街相邻。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呈现棋盘型,棋盘内街道河道交错,水网系统新罗密布,处处相交。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一方面作为最具历史意义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冲击,如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同时兼顾苏州城作为的现代化城市的职能,是相当有现实意义的。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意义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变化是城市的规律。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促使城市释放出巨大能量,使城市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
这一巨大推动力使城市发展中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继承与保护、经济与文化等矛盾更加突出地显露出来。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城市发展过程中越不过的一道坎,城市发展又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可避免的压力。
1986年,国务院批复苏州总体规划时明确了“全面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积极建设新区”的方针。
至今,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探索和实践已进行了20多年。
这20多年,特别是近几年,是苏州经济发展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最大的时期。
每次掀起城市发展的高潮,苏州市委、市政府都同步认真思索,谨慎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
而且这种认识在思考和实践中不断深化:苏州不仅是苏州人的苏州,也是中国的苏州、世界的苏州。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面临的情况更复杂,需要解决的问题更紧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任务更繁重。
[3]三、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现状中出现的问题(一)历史文化名城承担的职能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间的问题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目前还承担着大量工业生产和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职能。
工业企业方面:上世纪90年代初,历史文化名城区工业企业最多时有286个,用地共达172公顷,占历史文化名城总用地12.2%,工业门类齐全,涉及纺织、医药、工艺美术、电子、机械、丝绸、轻工、设备制造八个行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这些工业企业多数因陋就简,就地改造发展,与住宅、园林、文物古迹等犬牙交错,布点混乱,带来了工业三废和噪音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环境质量和居住质量,也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及文物保护带来障碍。
教育方面:历史文化名城区共有小学40所,在校学生26122人;用地面积17公顷,生均用地6.5平方米,有限的用地却承担着全市小学教育总份额的30%。
历史文化名城内共有中学19所,在校学生22000人,用地面积43.6公顷,生均用地14平方米,承担着全市28%的中学教育量。
历史文化名城内中小学数量偏多,规模偏小,用地紧张,距国家生均20平方米用地标准差距较大,也不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
医疗卫生方面:历史文化名城区共有医院5座,占全市医院的40%。
医院总体布局不合理,两座市级医院相距仅1公里,区级平江医院和市级第四人民医院相距不到800米。
市级医院历史悠久,医疗质量高,居民信任感强,70%的居民就医还集中在历史文化名城区。
历史文化名城承担的为全市服务的工业、教育、医疗卫生等职能,给历史文化名城交通带来极大的压力,同时影响了历史文化名城居住和旅游质量,降低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品质。
[12](二)容量需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间的问题从交通方面看:苏州历史文化名城路网的特点是街巷窄(一般宽2-3米)、密度高(巷与巷间距平均100米左右)、桥梁多(古有390桥之称),多弯道、卡口,行车视距普遍不足。
停车场缺口达11000个车位,占地须40公顷左右。
为了保持传统的河街相邻的城市格局和空间尺度,历史文化名城内道路只能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交通通行能力。
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机动车正以每天130多辆的速度迅速增加,其中私家车日增100多辆。
目前历史文化名城承担的交通量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5-6倍,交通拥挤、停车难问题相当突出。
从旅游方面看:由于国际交往的增多和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州旅游业发展很快,2003年接待国内游客2270万人次、境外游客80多万人次,分别为1990年的4倍和18倍。
在众多境内外游客中,相当一部分是到历史文化名城来游览园林的,而古典园林同时又是文物古迹,已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
古典园林原来多为民间私家花园,容量不大,调查表明,全年有三分之一天数处于超负荷状态,客流量最高时超过饱和容量10倍以上。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园林和名胜古迹的建筑、设施、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不利影响,景观效果也大为下降。
从历史文化名城人口方面看:历史文化名城是苏州市的商业、文化、旅游中心,目前历史文化名城内生活着近29万居民,人流、车流、物流日益频繁,给历史文化名城基础设施造成巨大压力。
按照现行地下管线埋设最小须6米宽,消防通道最低为3.5米的国家技术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多困难,消防上也存在不少隐患。
总之,机动化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人口的高度集中突破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承受能力。
[10](三)历史文化名城外围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间的问题历史上的苏州城处在优良的水乡泽国大环境中,至今仍有河湖水系环抱的特征。
京杭大运河绕城而过,宽阔的护城河紧匝城周。
太湖山水明丽淡雅。
城外树木重重,绿满郊原,城内引水入城,棋盘式水网系统纵横交错。
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诗“绿杨白鸳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形象地勾划出历史文化名城内外互为流通的空间环境和耐人寻味的城市意境。
水是苏州的灵魂,水在调节改善城市小气候、美化城市环境,以及消防、蓄排水和防涝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但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由于乡镇经济粗放型发展,污水直接入河,还有不少河道被填埋,使历史文化名城外围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破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陆上交通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工业的大量建设,以及城市用地的扩展,历史文化名城水系也受到很大的冲击。
如上世纪70年代中期,望亭电厂抽取大运河水作冷却水,截留了大运河较多水量,导致历史文化名城水网流速降低一半;90年代初,大运河苏州段改道工程完成后,历史文化名城水道进水量锐减47%,加之因防汛需要建立许多泵闸,历史文化名城河水几乎变成死水,大大削弱了河道的自净能力。
外部水量受限、水质下降对历史文化名城水质和水循环都带来了负面影响,而要改变这一现状代价很大,在技术、资金等方面都有很高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形成了制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大“瓶颈”。
[15]四、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对策(一)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要确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1.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苏州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文化名城是苏州最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最具竞争力的资源。
历史文化名城是源,经济是流,只有保护好源泉,经济之流才会永不枯竭。
2.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要坚持以人为本城市是人工作、生活的场所,是人口密集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创新创造活动的主要场所。
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成果惠及人民,使历史文化名城真正成为苏州人民乃至人类的宝贵财富。
3.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需要政府理性地协调平衡好各种问题始终把握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三个最核心的问题。
第一是严格控制层高,二是注意控制建筑色彩。
三是严格掌握不在历史街区里进行民居拆迁和道路拓宽。
所以,在苏州现有的平江、山塘、阊门等几个历史街区以及将近40处历史地段区域内,历史的信息、历史文化名城的肌理和街巷古朴的风貌都保存完好,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必须树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人类文明是一条长河,中间不能中断,而我们每一届政府,就好比是历史链条上的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苏州为官,都会萌生出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只能做好,否则就会愧对祖先、愧对子孙。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没有现成的路子好走,也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处理全部问题,必须时时研究新情况,处理新问题,根据各种具体对象区别对待,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