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目录 (I)摘要 (II)关键词 (II)一、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通之处 (1)二、中国儒家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负面影响 (2)(一)重政治而轻效益的偏向 (2)(二)重专制而轻民主的偏向 (2)(三)重人情而轻法制的偏向 (3)(四)重情意而轻利益的偏向 (3)(五)重均同而轻个性的偏向 (4)三、儒家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应用 (4)(一)对孔子儒家思想中“仁治”的应用 (4)(二)对孔子儒家思想中“礼治”的应用 (5)(三)对孔子儒家思想中“德治”的应用 (6)(四)对孔子儒家思想中“人治” (6)四、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对策 (7)(一) 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7)(二) 采用科学的激励措施,激发员工自强的精神 (8)(三) 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 (8)(四) 强调法治高于人治 (9)总结 (10)参考文献 (11)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想行为都有深刻影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的开发利用,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
我国企业要生存发展,不仅需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而且需要整合儒家文化思想,构建适合企业自身特点、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方法。
而探讨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意思,取其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作用之处,是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关键字:儒家思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通之处发展对策引言:我国由于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和融合,产生了独特的价值观,影响了企业员工,也影响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实践,如何从古老的儒家思想中汲取养分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就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一、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通之处儒家创始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是孔子确立的最高道德准则。
他还系统阐述了所向往的理想君子人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格修养方法。
《论语·雍也》记:“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句话道出了孔子所向往的人格形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从个人修养看,一个品格高尚、礼仪修养高雅的人必须具备两种素质:文与质。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到“文”与“质”的完满统一,其言谈举止应该与内在的美好品质达到统一,“质”和“文”两者都不可偏废。
这也就是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通之处,一直受到不同时期思想家的重视并不断获得新的阐述和弘扬,与新时代有更多的契合。
正因为如此,20世纪60—70年代,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飞速发展的新加坡,就曾从儒家思想中吸取营养,并受到世界的密切关注。
如今,中国正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这一社会转型与企业转制的态势下,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内核与价值并未锐减,而是依然对现代企业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儒家思想中的重道、明德、信义、崇礼,与现代企业精神是相通的,与现代企业管理也是相融的。
这种基因,构筑起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现代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传统而有不同的模式。
同样,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可以有多种模式。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意义,这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由此可以形成和提供与西方企业不同的、中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资源及科学模式。
二、中国儒家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负面影响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对旧中国的企业进行了全面的生产、制度改革,并大量引用了原苏联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创造出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但是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诞生,并不意味着传统的落后的思想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一)重政治而轻效益的偏向首先,企业行为政府化。
企业成为了国家的行政组织或政府部门的附属物,缺乏独立的人格。
企业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目标选择、经营观念等主要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控制和影响,为此,企业常常主动迎合上级行政部门的意愿,甚至不惜牺牲经济利益其次,企业内部结构行政化。
政企不分、政经不分,组织机构和编制同国家行政机构对口,管理规章制度参照国家行政机构标准制定,企业行为中政治任务压倒一切的倾向较为严重,经济色彩大大淡化。
第三,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行政化。
在生产经营中,领导者往往注重行政命令,爱算政治帐,不善于算经济帐。
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工作,领导者常常凭主观理想办事,企业不遵循效益第一的原则。
(二)重专制而轻民主的偏向过去两千多年,中国历史上很长时间是封建专制管理的国家,民主管理的空气非常稀薄。
战国时期,孟子曾主张"民贵君轻"。
但这种"爱民"、"为民"之说并没有真正得到封建帝王的认同。
相反,在封建社会严重的宗法等级观念影响下,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专制型管理方式。
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的个别企业中常常表现为领导者的个人决策,家长制、一言堂。
在这种绝对权威面前,"上有所好,下必慎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使得一些敢于直言,富有才华的管理者被拒之门外,任人唯亲的现象比较严重。
广大职工的智慧和潜能受到压抑,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难以形成。
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难以杜绝。
(三)重人情而轻法制的偏向中国儒家管理思想表现在企业管理机制上,常以非理性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原动力。
它过分重视人情管理,忽视企业规章制度的作用。
结果导致一些企业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司空见惯。
规章制度停留在嘴上、纸上,而不能见之于行动。
这种"人情"虽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和谐,但企业毕竟不是一个家庭。
作为社会的经济组织,需要一种客观公正的标准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
(四)重情意而轻利益的偏向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里的"义"被一些传统观念理解为合乎管理阶层的礼制的行为规范,"利"主要是指物质利益。
孔子的管理学说显示出"贵义贱利"的明确意向。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主张,进一步把"义""利"对立,认为"利"是引发个人作恶和社会动乱的总根源。
提倡"利",必然会危及"义",从而导致乱天下的恶果。
而宋明礼学,更直接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把封建统治阶级的管理思想行为规范和物质欲望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两极。
建国以来一个时期,我们在"左倾"管理思想的影响下,脱离群众对实际生活的物质需求,幻想不去发展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就能达到共产主义,这是十分可笑的。
我们曾大力批判企业中"利润第一"的管理思想,排斥"物质奖励"的管理方式,这就从根本上压制了个人和企业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同时,从根本上承认了"利"的合法性。
当然,当代企业重"利",也提倡"义"。
这个"义",广义讲是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狭义说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主体伦理意识的建设问题。
当前我们讲"义",不再是脱离实际历史条件的管理思想,也不再是与"利"的对立,企业只有提倡合理的"义"和"利",才能正确地解决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三者关系。
(五)重均同而轻个性的偏向首先,在企业管理思想上,我们曾经偏重于那些重总体,轻个体的学说。
比如:建国后,重视对原苏联管理思想的引进、吸收和探讨,而这种管理思想的一个特点是维护了一种总体至上的观念。
反之,对西方国家比较强调个性和个人积极性的管理思想,弃之不顾或否定批判。
其次,企业在管理制度和方法上趋于共同,缺少特点。
从前,由于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不是独立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因此,国家的方针目标就是企业的方针目标;国家的价值观念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念;国家的管理文化就是企业的管理文化……所有企业同遵一旨,同出一源。
第三,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上,"铁饭碗"、"大锅饭"至今仍是个别企业改革发展的阻碍。
具体表现就是讲攀比,不讲竞争;讲均同,不讲贡献;讲公平,不讲效率等等。
长期以来这种"求和去异"的儒家管理思想,造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依附性和均同性思想,顽固地保护着人们的心理长城。
第四,以往在企业职工个性上,共同性胜于特殊性,群体性高于个性性。
使职工个性长期处于抑制和闭锁状态,个人需要绝对服从集体的利益,排斥任何做法的"个人主义"。
其结果,使一些企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三、儒家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应用(一)孔子儒家思想“仁治”的应用1)“仁治”就是从根本上关爱人、尊重人、发展人、快乐人。
讲究“仁治”,就是讲究持续关注人,以人为根本,而不是以物为根本,不是以经济追求为根本。
2)“仁治”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说白了,就是讲究管理应从人的本性出发,正视人性的优点,也正视人性的弱点,把人当人看。
孔子没有讲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但他的后来者孟子与荀子却持有炯然相反的两种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以为人性本恶。
实质上,这同西方管理理论中的X理论与Y 理论是完全相同的。
事实上,发展到现代,相信大家都明白,人性本善亦本恶,这源于人的动物本能。
在西方,最终发展到了超Y理论,亦即如此。
3)“仁治”就是讲究在组织运行过程中,时时地地用行动体现出这种精神。
“仁”决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口头或书面上,而是要坚决贯彻到行动中。
时下的很多企业,标谤自己的企业以人为本,却无时无刻不在做着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极尽克扣剥削员工之能事,极尽违法不犯法之能事,极尽忽视破坏环境之能事,眼里看到的只是利润,而利润赚来后俱是落入个人腰包,毫无价值分享的胸襟与气度。
这样的企业,是根本不配称“仁”的。
(二)对孔子儒家思想“礼治”的应用1)孔子的“礼治”,就是推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让上下有序、尊卑有度、亲疏有分、长幼有别,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就是讲究建立起组织的有序架构,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组织的流程与制度。
2)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意思就是,礼是所有人们都应该严格遵守的,不可以越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