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腹泻的护理疾病ppt

小儿腹泻的护理疾病ppt


分泌性腹泻特点
临床特点: 1、每日大便量可达数千毫升 2、粪便呈水样,无脓血 3、粪便pH>7 4、禁食48h后腹泻仍持续存在 5、血浆/粪质溶质差常<50mmol/L H2O 6、粪便中含大量电解质 7、很快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三、感染性腹泻发病机理---侵袭性细菌
小肠
直接侵袭
肠壁
结肠
粘膜充血、水肿、 渗出、溃疡、出血
③ 真菌和原虫:白色念珠菌、贾第虫、隐孢子虫 2、肠道外感染
发热及毒素→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 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
肠道菌群失调 金葡菌、艰难梭菌、真菌繁殖
ETEC和轮状病毒是腹泻婴幼儿中 最常检出的病原菌
检出百分率
40
35
30
25 腹泻儿童
20
健康儿童
15
10
5
0
ETEC
志贺杆菌
空肠弯曲菌
小儿腹泻 专业教学课件
主要内容
一、定义 二、病因 三、发病机理 四、临床表现 五、诊断 六、鉴别诊断 七、治疗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定义
小儿腹泻(infantile diarrhea),或称腹泻病, 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 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2岁 70.94%)。
1、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 : ①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性低 ②生长发育快,胃肠道负担重 ③神经系统对胃肠道调节功能较差
2、机体防御功能差: ①胃酸偏低,排空较快,杀菌力弱 ②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胃肠道分泌型IgA较低 ③正常肠道菌群未完全建立或抗生素致菌群失调
3、容易失水:对缺水耐受力差,易发生体液紊乱
消化功能障碍,食物瘀滞
复杂变态反应
双糖(乳糖) 不能分解吸收
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并繁殖 分解食物,发酵、腐败
肠淋巴系统高敏反应 肠上皮免疫性损伤 消化酶↓ 继发双糖酶缺乏 肠吸收分泌障碍
有机酸
胺类
肝解毒功能不全
肠腔内渗透压增高
毒血症症状
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酸 中毒,营养不良
四、临床表现
分类
按病程:急性﹤2周 迁延性 2周-2月 慢性﹥2月
轮状病毒腹泻发病机制新进展
渗透性腹泻
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4 (NSP4)、NSP4 分 泌片段、NSP4肽具有 内毒素样活性,刺激 肠神经系统(ENS) 引起分泌性腹泻
三、感染性腹泻发病机理---非侵袭性细菌,肠毒素性
黏附于肠黏膜上繁殖
产生LT 和/ 或 ST
不侵入肠黏膜
神经节苷酯 GM1 受体
沙门氏菌
霍乱
轮状病毒
食源性寄生虫
INFECTION AND IMMUNITY, 2007, 75(8):3961–3968
轮状病毒和ETEC 是我国儿童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
❖ < 3岁腹泻婴幼儿中最常检出的病原菌是轮状病毒; ❖ ETEC是> 3岁腹泻儿童中最常检出的病原菌;
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l5):1797-8
4、人工喂养: ①缺乏母乳中抗感染物质 ②污染
儿童体液容量特点—总体液容量比例高
儿童体液分布特点--组织间液比例高
血 间质 细胞内 5% 40% 35%
新生儿80%
血 间质 细胞内 5% 25% 40%
~1岁70%
血 间质 细胞内 5% 20% 40%
2~14岁65%
血 间质 细胞内
5%
10~ 15%
2- 被破坏的吸收性上皮细胞很快 被来自于隐窝的细胞所替代
由不成熟的非吸收性的分泌性细胞 所覆盖的微绒毛的性质:
-无刷状缘
-无刷状缘产生的酶
渗透性腹泻特点
临床特点: 1、每天粪便量<1000ml 2、禁食48h后腹泻显著减轻or停止 3、血浆/粪质溶质差常>100mmol/L H2O (正常<50mmol/L H2O) 4、粪便酸度高 5、粪中电解质含量不高
二、病因---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喂养不当(食饵性腹泻) 原发或继发双糖酶缺乏
2、过敏因素: 食物过敏(IgE介导) 食物不耐受(IgG介导)
3、气候因素 冷→ 肠蠕动↑,消化酶↓ 热→渴→多食,消化不良
返回主菜单
三、发病机制---根据病生学特点划分
❖ 渗透性腹泻:肠内高渗状态 (eg.乳糖不耐受) ❖ 分泌性腹泻:肠液分泌增加 (eg.霍乱) ❖ 渗出性腹泻:肠炎症渗出性 (eg.侵袭性细菌感染) ❖ 动力性腹泻:胃肠蠕动增加 (eg.肠易激综合征)
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死亡的 主要原因之一。
返回主菜单
腹泻病的主要危险
液体 感染
食物
脱水
死亡
营养不良
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
Bryce et al. WHO estimates of the causes of death in children. Lancet 2005
二、病因---易感因素
LT
ST
腺苷环化酶
鸟苷环化酶
ATP
cAMP
GTP
cGMP
抑制Na+和水吸收,促进Cl-分泌
分泌性腹泻
大量水样便
肠毒素性腹泻的发病机理
1- 肠毒性细菌分泌肠毒素 2- 毒素刺激 C-AMP 3- C-AMP 增加导致 : 抑制微绒毛细胞吸收
Na+ & Cl刺激隐窝细胞分泌 Cl-
消 旋 抑制 卡 多 曲
脓血便,里急后重 红细胞,白细胞 脓细胞,吞噬细胞
渗出性腹泻特点
临床特点: 1、粪便含有渗出液和血,左半结肠炎症多有肉 眼粘液脓性便,如有溃疡或糜烂,往往带有血 液。小肠炎时,镜下脓血便。 2、全身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肠受损 程度。
三、非感染性腹泻发病机理
原发或继发双 糖酶缺乏
食饵不当
食物过敏 / 食物不耐受
► 腹泻并非单一机制引起,往往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
三、感染性腹泻发病机理---病毒性肠炎
轮状病毒入侵
细胞内复制
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肠上皮绒毛破坏
吸收面积减少、功能障碍
双糖酶活性下降
肠液大量积聚 肠腔内渗透压↑
双糖吸收减少 短链有机酸↑
渗透性腹泻
水样便
轮状病毒腹泻的致病机理
1
2
1- 感染的吸收性肠上皮细胞死 亡导致区域性上皮细胞破坏及 绒毛变短
按病情:轻型 重型
四、临床表现
40~45%
成人55~60%
儿童体液代谢特点
体液比例高 水需求量大 水分代谢快 调节功能差 易水盐紊乱
返回主菜单
二、病因---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 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
① 病毒 80% 轮状病毒 星状杯状病毒 肠道病毒
② 细菌 大肠杆菌 :致病性、产毒性、侵袭性、出血性 其他 :空肠弯曲菌 、耶尔森、沙门菌、金葡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