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练习:让孤独成为一种力量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练习:让孤独成为一种力量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练习:让孤独成为一种力量
让孤独成为一种力量
孙超
①据报道,北京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今年将开始加大腾退爱护力度。

这其中,便有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

这里,以前见证
了鲁迅的孤独岁月。

②办刊物失败后,鲁迅独居北京,个人的不得志、国家前途的渺茫,给这个志向远大的青年莫大的痛苦。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地长大
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呐喊·自序》里这个蛇的
比喻,让人对这位将来的大文豪以前历的孤独,有着形象的感受。

③步入新时代,当下的中国蒸蒸日上,气象万千。

不过从年轻人
成长的心路历程来看,说二三十岁的年龄是现代年轻人最孤独的阶段,也确有一些道理。

④呼朋引伴的少年时代已经成为过往,学生时代的宿舍生活也已
经挥手离别。

初入职场,尚未打开局面,压力却已经迅速袭来。

父母
难免会因为代际沟通的问题,难以完全理解自己。

能够给予情感陪伴
的伴侣常常还不知身在何方……孤独,正在成为许多年轻人难以绕过
的境遇,成为成长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⑤不过,不必太担心,这种孤独,有可能成为一种生产力。

⑥住在绍兴会馆的几年时间,鲁迅用“钞古碑”三个字一笔带过。

而实际上,除了抄写古碑,他还校订古书,整理古籍,搜集金石、造像。

或许是这些闪耀着古人光芒的物件可以让他感到超越时间的陪伴,或许是一笔一画的反复誊写让他更多地感受到精神的力量,“钞古碑”这件事鲁迅一做就是好几年。

⑦而在鲁迅向钱玄同做了那个的铁屋子比喻后,鲁迅也从个人精
神世界的铁屋子里走出,以一篇《狂人日记》震惊中国。

有人认为,
鲁迅在绍兴会馆的状态,便是酝酿着呐喊的沉默。

至少,我们的确可
以在《中国小说史略》,甚至在《故事新编》中,看到这长长的孤独
期的深厚烙印。

孤独期的探索,为日后的厚积薄发积累了深厚的能量。

孤独,被他化作了生产力。

⑧孤独,能给人反思与反省的契机,让人更好地审视自己。

古代
的贤人主张“三省吾身”,或者身体力行坚持“日课”。

这对于每日
在现代机构和流水线之中忙碌的人来说,未免过于奢侈。

而互联网的
通达,在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的同时,也让真正意义上的独处变得更
加稀有,让静思内心变得更加困难。

即便反思已经变得不再流行,但
请不要轻易用廉价的娱乐和无效的社交打破难得的孤独。

⑨人生的孤独期,往往也是对自我认识的飞越期。

与人相处,难
免相互迁就,再加上这样那样的社交规矩,往往并不能遵循自我,以
至于连自己都看不清自己,失去了奋斗的方向。

而孤独,却能够让人
抛去了万物,直达内心深处。

正因为抛弃了万物,反而能让万物了然
于心。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意思是说,万物我都具备了。

反躬自问老实无欺,便是的欢乐。

叔本华曾很
夸张地说:“人要么独处,要么庸俗。

”康德则在家乡的小城研读写
作到老,甚至未曾亲眼见过高山与大海。

但也许正是这种外人看来极
端的孤独,造就了学者们极致的思索。

⑩孤独是一种稀缺品,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生或许真的只有一次
长期的孤独。

离开二十几岁的时间,孤独的青年人很快就陆续拥有新
的角色,成为爱人、父母,或者某个团队的。

充实、幸福、责任……
或许让人再也没有长期孤独的机会。

⑿把握这样年轻的孤独,让积淀与自省成为孤独的基调。

孤独,
或许就能成为驱动人生的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3日19版)
1.文章三次提到“绍兴会馆”,分别有何作用?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又有哪些?
3.结合上下文思考第⑤⑥⑦段顺序能否调换,理由是什么?4.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的论证思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