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差”任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差”任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差”任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单纯语言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倡导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

它主要是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真实的情景,完成交际任务。

在课堂教学任务中,信息差任务是很重要的任务类型之一,只有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恰当地运用“信息”的传递、吸收、消化、巩固,才能达到目的。

不管教师的课堂设计多么生动、活泼有趣,如果没有信息差的存在,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背离了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规则。

所以,在选择和设计课堂交际活动时要让参与交际的双方存在“信息差”。

也就是说要有意识地使交谈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所拥有的信息,通过口头语言的交流搭起沟通信息的桥梁。

“信息差”的存在才能使交际活动更接近于真实。

一.“信息差”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原理所谓“信息差”,就是指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

当人们由于社会生活和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希望填平这种信息的差距时,人们就有了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这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我们通常称之为“交际”。

因此“信息差”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原因和交际活动的基础。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八十年代初提出的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影响深远。

他提出“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和“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能力的两条不同的途径。

语言学习是有意识的、正式的学习;语言习得则是无意识的、自然的学习,是学习者在积极参与的真实环境中的学习。

两者的关系是:语言习得是核心的、主要的;语言学习则是辅助的、起监督作用的。

这给我们外语教学的启示是外语教学应把语言习得看成是外语教学的重要手段。

“信息沟”的原理与克拉申提出的语言习得理论的五个假设中的语言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及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有很多相通之处。

它是把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向缩短或填补信息差距,也是把获得意义放在首位,让学习者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地习得语言结构。

同时,由于人和人之间所处的环境和知识阅历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人们之间所掌握的信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是永恒的,绝对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才出现“交际”的原则。

英语教学是学生掌握某种语言项目的过程,这一过程由许多具体的信息传递和接收步骤构成。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在交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传递、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在含有信息差的课堂活动中,我们将传统的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传递转化为学生之间和学生自身的教学信息传递,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相互合作。

因此在中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尽可能设置多种多样的“信息差”,诱使学生产生谋求“信息平衡”的渴望。

然而,这种“信息平衡”只是暂时的、相对的;“信息差”的存在才是永恒的、绝对的。

永恒性决定了人们交际活动的多样性和持续不断的特点。

使教学朝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信息差”活动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信息差”活动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信息的不可预见性及交流双方存在信息差距。

“信息差”活动可视学生的程度或为了练习某一特定的语言项目或技能而设计。

但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活动,都应体现出交际双方有信息差距和为了弥补这种差距的交际性的特点。

1.听力教学将听力材料内容设计成错格填充练习。

并且,将全体学生分成两组,座位左边的学生为A,座位右边的学生为B,分别发给AB两组学生相应的两套练习纸AB 进行填空练习,填空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单词,也可以是一个词组或一句短句。

虽然两组学生当堂所学的内容一致,但他们所填的格子是交错不同的,也就是说,将AB 两套练习拼在一起就是完整的内容。

学生A要填的内容在学生B的练习纸上,而学生B要填的内容在学生A的练习纸上。

做完练习后,在巩固步骤中,学生通过结对交流、互补互助,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了解,避免了千篇一律的老师报答案,学生埋头订正的形式,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由于将师生间的信息差转化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激发了学生间相互交流的动机,便于学习听写后进行及时有效的重点的订正,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自己在听力与口语方面的弱点。

以初中牛津教材7A Module 3“Travelling in Garden City”为例,我设计了如下含有交错空格的信息差活动。

课后学生纷纷反映自己主动意识到以往忽略的词组,如:All of, some of, most of, all, neither等词的用法。

另外也使学生注意了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的区别。

A组In the past, many people _____ travelling by bus.______ passengers had to buy tickets. There was a bus-conductor in _____ bus.He collected money from the passengers and put the money in a bag.Passengers do not buy tickets now.They put their money in a fare-box. Instead.In the past, there _____ only single-decker buses.None of them was a double-decker bus.In the past, travelling by bus was not very comfortable.There were no air-conditioners in the buses.Nowadays, _____ buses have air-conditioners.Most of the bus-drivers are _____, but some of them are women.However, in the past, _____ of the bus- drivers were women.All of them were men.B.组In the past, ________ people liked travelling by bus.All passengers _______ to buy tickets. There was a bus-conductor in each bus.He _____ money from the passengers and put the money in a bag.Passengers _____ buy tickets now.They put their money in a fare-box. Instead.In the past, there were only single-decker buses._____ of them was a double-decker bus.In the past, travelling by bus was not very comfortable.There _____ no air-conditioners in the buses.Nowadays, most buses have air-conditioners._____ of the bus-drivers are men, but some of them are _____.However, in the past, none of the bus- drivers were women._____ of them were men.2.语法教学语法知识本身很抽象,直接讲授,学生很难理解,只好死记硬背。

教学中若能使学生所学的语法渗透到一定的语言情景之中,并设计有效的”信息差”活动,学生学起来会倍感亲切,同时也容易理解。

我用两个相似图片的比较,学生通过观察各自手中的图片,互相描述自己图片及询问对方图片,在听说并重的语言交际活动中,通过信息的交流找出图片的差异。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对语言的注意力被教师有意识地从“知识结构”上转移,使学生忘记自己是在学习一门语言知识,从而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习得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时态的掌握和运用是一个难点,我设计了含有信息沟活动的教学方案。

通过信息沟活动中的口头交流,学生对时态的注意力转移至对图片情景的描述。

在交流过程中,语法规则的正确运用不再成为刻意、突兀的课堂教学目标,找出图片差异成为课堂活动的目的。

AB两组学生各发到一张图片,上面印有相同的街景,但街上人们的动作看似一样,实则不同。

学生被告知在规定的五分钟内找出图片中的八处差异,并尽量注意比较人物当时在做什么。

学生在讨论图片内容差异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能正确使用句子进行交流。

3.阅读课的教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八、九年级教材中的课文,难度大,篇幅长。

所以,我将口头表达自然有效地融入其中,将无声的阅读课和乏味的听力课变为“听,说,读”多项技能相辅相成。

这叫做oral jigsaw reading。

它是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ESL课上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课堂活动方法,是信息差活动的典型。

这项活动一般以三或四人为一组。

每个学生只读文章(故事)的一部分,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这一部分内容给小组其他成员听。

同一小组的每一个成员不但要记忆理解自己这部分内容并准确地讲述给其他成员听,而且要注意倾听理解其他成员讲述的部分,通过共同分享各人所获得的信息,以拼板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故事)。

在一个成员讲述的过程中,其他成员可以针对自己听不懂的生词或对方复述不够清楚详细的地方,在其复述时或复述后,提出相关问题要求解释。

牛津教材8A Chapter 2 “A day in the life of Whiz-Kid Wendy”,这篇文章主要以时间段的顺序描写Wendy一天的生活。

我要求学生分成5人一组,每人负责复述一个时间段Wendy所做的事。

我注意到,在小组成员交流故事片段的时候,每个人都尽量讲得清楚,让大家听懂;听的人对他人的谈话饶有兴趣地聆听,有时追问一两句。

以往老师请一位学生复述时,其他同学有的思想开小差,有的怕被老师点名而只专注于自己念念有词地准备。

采用这种复述后,学生对于他人讲述的内容明显重视。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信息差”活动的反思与总结利用信息差活动进行英语教学,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激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