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海洋鱼类爆火鱼比目鱼玻甲鱼刺尾鱼刺鲀大黄鱼大麻哈鱼带鱼弹涂鱼灯笼鱼电鳗飞鱼光睑鲷海蛾鱼海马海鳗蝴蝶鱼花鲈花鳗剑鱼角鮟鱇金枪鱼金色小沙丁鱼康吉鳗鳞鲀隆头鱼裸胸鳝茅尾鱼明太鱼旗鱼蛇鳗射水鱼狮子鱼石斑鱼小黄鱼鹦嘴鱼蝠鲼鮋鱼鮟鱇鮸鱼扁头哈那鲨扁鲨长尾鲨虎鲨灰六鳃鲨鲸鲨锯鲨姥鲨猫鲨噬人鲨双髻鲨星鲨真鲨鲱鱼鳂鱼赤魟电鳐锯鳐燕魟鸢鲼鳕鱼鳗鲡爆火鱼生活在大洋洲所罗门群岛海域的爆火鱼,以“爆火星”而闻名。
每当它们成群结队穿梭遨游时,它们的身躯便相互碰撞和摩擦,“嚓、嚓”地爆出火花来,看上去就像正负电极相击时发出的电光。
爆火鱼个体很小,大如手指,头尖,身体扁长,体表粗糙无鳞。
这种鱼所以能相撞爆火,是因为它的体表的鱼斑上有一种能在水里摩擦而发光的荧磷物质,这种物质可使相互碰撞的鱼体迸溅出光亮的火花。
爆火鱼喜欢群居,集游式生活,这就使“爆火”的机会不断地出现。
所以爆火鱼越聚集成一团,那种“爆火”的景色就越壮观。
比目鱼本类鱼两眼同位头一侧,被认为需两鱼并肩而行,故又名比目鱼。
有3亚目9科约118属538种。
中国产3亚目8科50属134种。
均为底层海鱼类,其分布与环境,如海流、水和水温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如沿赤道诸大洋西侧暖流广,种类特多;黄、渤海沿岸寒流强且有黄海冷水团,冷温性种类较多;西太平洋南海等未受冰川期的强烈影响,种类也很多。
有少数种类,在中国如华鲆、江鲽、窄体舌鳎、褐斑三线舌鳎等可进入江河淡水区生活。
玻甲鱼(Centriscusscutatus;shrimp-fish0刺鱼目玻甲鱼科玻甲鱼属的 1种。
体长形,最大可达 150毫米。
特别侧扁,腹缘薄锐。
身体完全透明,为玻璃状骨片所包,因而得名。
吻特别突出呈管状。
口小,端位。
无齿。
眼间隔小于或等于眼径,具一凹陷或一纵沟。
体无鳞。
鳍条均不分枝。
第一背鳍第一鳍棘特别尖长,构成体末端;与第二鳍间隔呈一凹刻。
臀鳍较大,扇形,位于肛门后。
尾鳍位于第二背鳍与臀鳍之间。
胸鳍发达。
腹鳍甚小。
体无色或略呈淡青黄色,大部透明。
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海区,在中国仅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玻甲鱼为生活在浅海的奇形小鱼。
游泳方式特殊,常常管状吻向上,腹缘向前直立游泳,也有时吻向下颠倒着游泳。
中国玻甲鱼科另一种为条纹虾鱼,眼间凸而不凹,背鳍第一鳍棘与体躯最后骨板间关节能活动,分布于台湾省东南及西南珊瑚礁区。
刺尾鱼(Acanthuridae;surgeon-fishes)鲈形目的1科。
约9属76种,通称刺尾鱼。
体卵圆或长圆形,侧扁,一般体长150毫米左右。
皮肤颇坚韧,被以细小粗糙鳞片,与鲨鱼皮相似;各鳍大都无鳞。
尾柄两侧各有 1个或多个尖棘或带有锐嵴的骨板或瘤突。
口小,前位,不能或稍能向前突出。
齿多少侧扁,且常有锯齿或波状缘,两颌各有一行,犁骨与腭骨无齿。
前鳃盖骨后缘无锯齿。
鳃盖膜与鳃峡相连。
后颞骨固连于颅骨。
腹鳍I-3~5,腋部无长形尖腋鳞。
分布于各热带海区。
中国产于南海,有 8属约28种,如:栉齿刺尾鱼属、刺尾鱼属、副刺尾鱼属、高鳍刺尾鱼属、多板盾尾鱼属、单板盾尾鱼属、鼻鱼属、双板盾尾鱼属。
刺尾鱼为暖水性鱼类,一般喜栖于水质清晰的珊瑚礁或岩石海域。
数量尚多,可供食用。
刺鲀科(Diodontidae;porcupinefishes)鲀形目的1科,有2属15种。
通称刺鲀。
又名刺黾。
中国古书名鱼虎。
体短圆形,头和体的背面颇宽圆。
尾部短小,似圆锥状。
鳞已变成粗棘,棘下有2至3棘根,棘很长或粗短,仅吻端与尾柄后部无棘。
端位,中小形,上下颌的牙齿各愈合成一个大牙板状,中央无齿缝。
眼中大或稍大,侧位而高。
鼻孔2个或无。
鳃孔短小,侧位。
背鳍与臀鳍相对,位于体的后部,均甚短小,无鳍棘;胸鳍侧位;无腹鳍;尾鳍圆形。
有鳔。
有气囊。
广布于三大洋的暖水海区。
刺鲀为热带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层鱼类。
肉食性,以坚硬的珊瑚、贝类、虾、蟹等为食。
游泳能力弱,遇敌时吸进空气或水,使腹部膨胀,皮肤上的刺都竖立起来,用以自卫。
有时遇到一大鱼袭击一群小刺鲀,它们全都竖起了刺并聚集成团,似一大刺球,使敌害望而生畏。
中国产2属6种,刺鲀属是刺鲀科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于南海及台湾海峡,仅六斑刺鲀分布于南海、东海和黄海。
刺鲀的肝、生殖腺及内脏有毒,不能食用。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largeyellow croaker)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的1种。
又名大鲜, 大仲瓜鱼,大黄花。
体长椭圆形,侧扁。
尾柄细长,其长为其高的3倍多;头大而侧扁,背侧中央枕骨嵴不明显;颏部有4个不明显小孔;背鳍和臀鳍的鳍条基部2/3以上被小圆鳞;背鳍起点在胸鳍起点上方;鳔侧管2小分支,平行且相等。
为结群性近海鱼类,分布范围由南海雷州半岛以东至黄海南部西侧(朝鲜西岸附近偶有出现)。
栖息于水深10~60米的水域。
据文献记载,16世纪中国已大量捕捞大黄鱼。
中国产的大黄鱼有 2个地方种群,在东海浙江北部的为“岱衢族”,在南海广东西部的为“硇洲族”。
在同一海区的鱼群有春季生殖的“春宗”和秋季生殖的“秋宗”。
此外,冬季在东海东部也出现密集鱼群。
主要渔场有江苏的吕泗,渐江的舟山和温州,福建的三都澳,广东的汕头和硇洲岛等。
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海鱼之一,由于滥捕,产量已大减,应予研究使其恢复。
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bigpacificsalmon)鲑形目鲑亚目鲑科麻哈鱼属的1种。
又名大发哈,达发哈。
体长而侧扁。
头后至背鳍基部前渐次隆起,背鳍起点是体的最高点,从此向尾部渐低弯。
头侧扁。
吻端突出,微弯,形似鸟喙,生殖季节,雄鱼突出最为明显。
相向弯曲如钳形,使上下颌不相吻合。
上下颌犁骨齿很发达。
尾鳍浅叉形。
9月份进入江河支流时体色银白或散布小黑点,两侧有不明显的暗色横条纹;生活在海洋时,体呈银白色。
生殖季节,成熟鱼体两侧约有8~12条橙赤色横斑条,雌鱼色较浓,雄鱼条斑较大,吻端、颌部、鳃盖和腹部为青黑色或暗苍色,臀鳍、腹鳍为灰白色。
为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
原栖息于太平洋北部,进入黑龙江生殖洄游的亲鱼根据溯河时间可分为两个生物群,夏型和秋型。
每年秋季由鄂霍次克海经萨哈林岛成群进入黑龙江图们江,上溯至中国境内的只是秋鲑。
大多数是在下游产卵,到达上游产卵的仅为少数。
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产卵时间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
受精卵孵化后,仔鱼喜潜伏在石砾间黑暗的地方,长至50毫米便开始降河下海,达到成熟时再归入淡水河川。
大麻哈鱼有回归故乡的习性,入海成熟之后仍然回原繁殖场地产卵。
通常4龄达到性成熟,成鱼进入淡水生殖期间后便不摄食。
选择水质澄清、水流较急、水温5~7℃、底质为石砾的地方产卵。
在产卵场,雌鱼不断用尾鳍借助水流向四周□动,形成一个直径约1米长,30厘米深的圆坑,将卵产在坑内,同时雄鱼射出精液,然后雌鱼反复用尾鳍拨动砂砾将卵埋好,亲鱼并徘徊于产卵场周围。
产卵后亲体瘦弱,7~14天死亡。
终生只繁殖1次。
怀卵量4000粒以上。
卵圆形,橘红色、沉性,卵径约6毫米。
性凶猛,为肉食性鱼类,幼鱼时吃底栖生物和水生昆虫,降海后主要食玉筋鱼、鲱等小型鱼类。
大麻哈鱼是1种比较珍贵的大型经济鱼类,最大重达6.5千克以上,脂肪含量极为丰富,肉味鲜美,其卵是中国东北名贵水产品之一,营养价值很高。
带鱼(Trichiurus haumela;hairtail)鲈形目带鱼科带鱼属的1种。
又名刀鱼,白带鱼,牙带鱼。
体长呈带形,尾部末端为细鞭状。
头长为体高的2倍。
眼间隔平坦。
口大,下颌长于上颌。
牙发达且锐利,上颌前端的钩状犬牙在闭口时可嵌入下颌窝内;下颌前端具犬牙2对,闭口时外露;上下颌两侧各具侧扁尖锐牙一列。
侧线完全,在胸鳍处呈弧状弯向腹面。
背鳍甚长,臀鳍仅棘尖稍露出于皮肤。
广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温暖海区。
中国各海区都有。
栖息于近海泥质海底。
在水深 60~100米越冬。
产卵时洄游至浅海区或近岸处。
除水平移动外,还有显著的昼夜垂直移动习性。
为凶猛肉食鱼类,除产卵和越冬期摄食量较低外,其他时间几乎都进行强烈的摄食。
产卵场很广,产卵期亦很长,但以4~6月为盛期,其次为9~11月。
产卵适温17~23℃。
卵为分离浮性卵,多浮于水中上层。
卵径约为1.4~2.2毫米,油球一个,油球径为0.4~0.5毫米;呈粉红色。
在20℃的水温下,孵化时间约为3.5天。
初孵仔鱼全长约为5毫米。
带鱼生长迅速, 1龄鱼平均肛长 180~190毫米, 重90~110克,可达到性成熟。
2龄鱼肛长280~290毫米,重300余克,最大个体肛长达500毫米左右,最大年龄为8龄。
南方带鱼有南北两个越冬场。
北部越冬场的鱼群于4月上旬从越冬场向西部沿岸洄游,6月到达披山和大陈近岸产卵,产卵后分散在附近海区索饵。
12月在海礁、嵊山一带结成密集鱼群,以后向东北洄游到达越冬场。
居海产鱼类首位。
带鱼肉质鲜嫩,以鲜销、腌制、罐头品出售。
带鱼皮肤上的虹彩细胞,可作为装饰品的银色涂料和多种医药原料。
中国为四大海鱼之一,年产量50万吨,居全国海产鱼首位。
弹涂鱼常言说,“鱼儿离不开水”。
可是,弹涂鱼却能离开水生活。
在我国沿海的滩涂上,常常可以看到蚕豆大小的洞穴里,不时探出一个个两只眼睛高高突起的鱼脑袋,它们机警灵活,在没有水的滩涂上爬行、跳跃,有时还能爬到红树林的树枝上,这就是弹涂鱼,也叫跳鱼。
大部分鱼类如果离开了水就会缺氧窒息而死。
然而,弹涂鱼除了用鳃呼吸外,还可以凭借皮肤和口腔粘膜的呼吸作用来摄取空气中的氧气。
这就是弹涂鱼能离开水生活的主要原因。
弹涂鱼的胸鳍成臂状,很像高等动物的两只脚,它就是靠这两只“脚”,在海边滩涂上爬行、跳跃。
弹涂鱼的视觉十分敏锐,一只眼睛专门用来搜寻食物,另一只眼睛却在警惕地注视着可能出现的敌害。
只要稍有惊动,它便马上跳入水中或钻入洞中。
因此,想要捉住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们常常在海滩上埋设向上开口的短竹管,当弹涂鱼逃命的时候总不分青红皂白,见洞就钻,结果成为“瓮中之鳖”。
弹涂鱼虽然个体较小,一般体长在4—8厘米之间,但它们的肉鲜美细嫩,营养价值较高,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
同时,弹涂鱼既能适应水生生活,又能适应陆生生活,也说明生物是从水生渐渐进化到陆生的。
灯笼鱼(Myctophidae;lantern fishes)灯笼鱼目灯笼鱼亚目的1科,因体上有能发出晶莹夺目光泽的小圆形发光器、形似灯笼而得名。
本科鱼类通称灯笼鱼。
有30余属230多种,从北极至南极所有大洋均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温暖海域的表层及次深层;中国约有15属60多种。
体长形,侧扁,腹部圆。
头大,吻短且圆钝。
上颌骨细长。
口大,口裂长,口角可达眼后缘的远后方。
两颌具有弱齿。
体被较大的圆鳞或栉鳞,容易脱落。
侧线完整。
背鳍约位于体中部;脂鳍小;通常臀鳍比背鳍长,起点约在背鳍末端的后下方;胸鳍细长;腹鳍短,腹位;尾鳍深叉形,尾鳍的上下具有柔软或坚硬的副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