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讲 坚定不移地做好化解过剩产能工作

第六讲 坚定不移地做好化解过剩产能工作

第六讲坚定不移地做好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第六讲:坚定不移地做好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口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教学目的: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

本文从产能过剩的危害和形成原因、化解严重过剩矛盾的总体要求,以及如何落实各项任务三方面入手,弓l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要坚持尊重市场与改善宏观调控相结合,开拓市场需求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严格控制增量与调整优化存量相结合,完善政策措施与深化改革创新相结合。

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着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课程内容:1.深刻认识产能严重过剩的危害及形成原因2.准确把握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总体要求3.认真落实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各项任务近年来,国内部分工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越来越突出,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做出明确部署和要求。

2013年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对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做了专门研究,国务院随后出台《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 2013】4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政策措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人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2013年的中央经济下作会议提出,要不折不扣执行好叶:火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

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之高、工作要求之严、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我们要认真学习,把握政策界限,加大推进力度,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定不移地做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

一、深刻认识产能严重过剩的危害及形成原因产能过剩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经济现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产能过剩是正常现象,可由市场自行调节,也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

但在我国国有经济仍占有相当大比重和部分地方政府的不当介入使得问题复杂化,造成了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不进行适度干预,过度的产能过剩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阻碍产业结构升级,甚至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政府需要给予关注并积极采取措施化解。

1.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现状及危害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国外市场需求减弱和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我国部分工业行业供过于求矛盾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尤为突出。

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乎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00、71.9%、73.1%和75%,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加之大量在建和拟建项目,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仍在加剧。

产能过剩的问题,我国以前也多次出现过。

但是,像目前这一轮的产能过剩范围如此之广、数量如此之大、影响如此之深还不多见。

钢铁、电解铝、船舶等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这种状况持续发展下去,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丽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健康发展,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甚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及“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和“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方针,《指导意见》创新调控方式,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结构升级、社会稳定等多重因素,按照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明确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和主要目标,隰绕控制增量、优化存量、建立长效机制,提出了八项主要任务和九项政策措施,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五个行业的具体措施。

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要坚持尊重市场与改善宏观调控相结合,开拓市场需求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严格控制增量与调整优化存量相结合,完善政策措施与深化改革创新相结合。

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加强宏观调控和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实现产能规模基本合理,发展质量明显改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与以往的政策相比,《指导意见》强调运用发展的思路、市场的手段和改革的措施解决问题,注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政府在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作用,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落实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总体要求,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更加注重采取市场手段。

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和环境保护税立法,理顺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依靠市场力量、竞争机制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更加注重建立长效机制。

创新政府管理,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管,形成法律法规约束下责任清晰的市场监管机制;减少行政干预,坚决清理废除不公平优惠政策,整顿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环境。

更加注重运用发展的办法化解过剩产能。

在当前产能严重过剩的现状下,既要防止无序扩张,又要考虑地方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经济、推动产业升级的合理诉求。

必须运用疏堵结合的工作思路,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制度,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发展先进产能,缓解地方经济发展与化解过剩产能的矛盾。

更加注重发挥地方政府作用。

各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负总责,落实主体责任;对在建违规项目和建成违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分类提出处理意见和整顿方案;对过剩行业项目建设制定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方案,探索产能置换指标交易等。

更加注重加强监督检查。

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列为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和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执法间责和案件查办,建立健全责任延伸制度。

更加注重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指导意见》要求九方面工作要做到信息公开,为舆论媒体监督创造便利条件。

三、认真落实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各项任务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

《指导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并明确了重点工作分工和进度要求。

1.“疏堵”结合,严格控制产能总量在当前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把产能盲目扩张的势头压下去是首要任务。

要改变以往。

“一刀切”的管理方式,通过构建发展先进产能邪淘汰落后产能的良性互动机制,做好控制产能总量工作。

一是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

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坚决摒弃“风头一过、大干快上”的错误想法,不囿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和眼前利益i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

对新增产能项目,不办理土地供应、能评、环评审批等相关业务,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援信。

同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严把产业政策闸门,坚决杜绝落后产能在异地死灰复燃。

二是分类处理违规建设项目。

对违规在建项目,凡是未开工的,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凡是不符合产业政策、准入标准、环保要求的二律停建;确有必要建设的:根据布局规划、环境承载力,以及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的要求;妥善处理好违规建设项目。

同时,依据行政许可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能源消耗总量控制指标、产业政策、行业规范和准入条件、环保标准等要求,对建成违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提出整顿方案,向社会公示。

三是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

在严禁新增产能的前提下,为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布局,需要正确处理发展先进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的关系,考虑地方发展经济的现实情况,调动地方和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主动性。

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就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推动地方更加自觉地做好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是给“出路”的政策。

这样做既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又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特别是可以有效控制产能总量,建立淘汰与发展相结合的机制,避免出现“越淘汰越过剩”的怪圈,同时缓解地方经济发展与淘汰落后的矛盾,有利于推动工作尽快取得实效。

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市场化运作的产能截换指标交易,支持跨地区产能置换,引导国内有效产能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解决省(区)内建设项目等量或减量置换指标不足的问题。

2,严格执法,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化解过剩产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继续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产能。

同时,完善激励和约束政策,研究建立过剩产能退出的法律制度,引导企业主动退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

一是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按《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丁艺装备和产品指导露录(2010年本)》《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相关行业准人条件,进一步摸底排查,加大工作组织协调和督查力度,确保提前一年完成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财政奖励政策、落实建设项目产能置换方案等措施,鼓励地方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力争2015年底前再淘汰落后产能炼铁1500万吨、炼钢1500万吨、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亿吨、平板玻璃2000万重量箱。

二是建立依法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机制。

环保排放标准和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是界定落后产能的重要依据之一。

要通过提高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执行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加强环境保护监督性监测和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监察,对炼铁、炼钢、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的不达标企业(生产线)亮“黄牌”限时整改,同时执行差别电价、水价和惩罚性电价等差别价格政策,加大执法处罚力度,提高其使用能源、环境成本。

对经整改仍不达标的,纳入淘汰落后产能年度计划。

3.兼并重组,整合压减一批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是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一项重要举措。

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必须充分依靠企业自身,通过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做优做强企业,增强行业发展的自律能力,以及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提升有效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从根本上化解过剩产能、提高产业整体素质。

一是营造企业兼并重组的市场环境。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防止“拉郎配”。

研究制订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

重点是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相关审批制度,提高审批效率,加强企业兼并重组的信贷融资支持,丰富企业兼并重组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落实相关财税政策。

进一步完善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涉及企业兼并重组中遇到的问题,加强服务和管理,努力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乐减过剩产能。

二是促进企业做优做强。

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缺乏领军企业、发展秩序混乱,没有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是导致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严重的重要原因。

研究制定促进企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推动优强企业引领行业发展,支持和培育优强企业发展壮大,增强行业发展的协调和自律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