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08--2015年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一、贵州省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基本情况分析(一)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需求及发展战略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民族众多的内陆山区省,国土总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全省总人口3900多万,有49个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1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98%。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以创新促跨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跨越。
全省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029.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350亿元,增长了二倍多;财政总收入从2000年的151.6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74.56亿元,翻了近二番,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质量较高的良好状态。
“两烟一酒”支柱产业和原材料工业实力增强,能源工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民族制药、特色食品等产业活力增强,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加快,文化、信息、商贸流通等产业繁荣活跃。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贵州公路通车里程8年间增加了2.6倍,高速公路增加了1.6倍,2007年实现全省境内国主干线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
与此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以“两基”攻坚为突破口,强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两基”人口覆盖率由2000年的35%提高到2006年的100%,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基本形成,教育经费总量增加,在各项事业中保持着重中之重的地位。
我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处于全国较高水平,近几年都在4%以上。
2004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为4.62%,2005年为4.79%,2006年为4.93%,2007年达到6.16%,创我省教育投入总量历史新高,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达到并超过“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目标的省份之一。
从纵向相比,我省经济社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但从横向相比,我省与全国的差距还在逐步拉大。
我省总人口占全国人口数的3%,而国民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处于挂末的位置。
经济规模的不足,带来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严重滞后,与全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全国在2000年就实现了“两基”,而我省到2006年才实现“两基”,我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42%、11.8%,与全国相比分别相差近20、11.2个百分点,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差距则更大。
如果说,全国从整体上已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开始进入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的新阶段,而我省则仍处于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转变的阶段,还需要至少10年乃至20年的努力,才可能追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据此可以看出,欠发达、欠开发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显著特征。
欠发达是指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我省是全国惟一没有进入总体小康的省份,总体上仍比较落后,与全国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欠开发是指目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我省丰富的能源、矿产、生物、气候、旅游、文化、人力等资源尚未得到科学、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对“欠发达、欠开发”的我省来说,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依靠高素质人才、提高生态环境的附加值来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为此,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径,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生态立省和开放带动等战略。
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而其中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生态立省这三大战略都指向高等教育,我省高等教育责无旁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造就和培养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领军人才、创新人才,这是在新时期、新的发展阶段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二)高等教育现有布局、结构目前,全省有各级各类高等学校42所,其中本科院校14所,专科学校5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18所,成人高等学校5所。
初步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共同发展,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没有中央部属高等学校,高等教育发展主要依靠省、市两级财政投入。
我省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再加上高等学校学费收费标准低,从而制约了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质量的提高、结构的优化和效益的保证。
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和问题:高等教育规模小,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整体水平不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所占比例太小,研究生教育规模过小,本科教育规模不够。
我省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1.8%,是全国唯一没有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的省份。
我省42所高等学校中只有14 所普通本科院校,截止目前,全省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全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58个。
我省博士、硕士在校学生数884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4人,仅占同年全国博士研究生在校学生数的0.075%硕士研究生8668人,占全国硕士研究生在校学生数的0.7%。
这样的数据不但在全国规模里微乎其微,甚至还远远落后于某些发达地区一所重点大学的相应指标。
按照全国博士占人口比例的平均值计算,我省同期博士层次的人才缺口达6000余人,高端人才严重匮乏;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尽管我省高校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逐年提高,但也刚达到教育部要求的30%的合格标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我省全部是省属地方高校,贵州大学2005年才进入“211”大学行列。
民办普通高校1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0.02%,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力量过于悬殊,缺少竞争的教育生态导致没有生机和活力,也不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2006》省域教育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排名,我省排第30位,属于教育发展指数滞后,竞争力较弱的省份。
针对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一方面请教育部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我省高等教育给予倾斜和支持,力争多增加招生指标,多分配学位点数量,扩大研究生办学规模;另一方面,着力对现有的高等教育进行合理的布局,优化结构,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积极扩大本科教育,加快发展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三)学位授权体系建设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预测当前,以研究生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越来越成为竞争的焦点,对于正处在关键时期的我省来说,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必须培养和吸引掌握高科技的大批高层次人才,并为我所用。
我省现有42所高等学校(其中14 所普通本科院校),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个、授权点11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7个、授权点258个;学士学位授权单位10个。
全省高等学校在校生36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校学生数884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4人),博士授权单位数、博士点数和在校生数所占比例过小,学位授权体系结构不合理。
博士授权学科只有工、农、医、理四个学科门类,培养数量不足,学科覆盖面窄,与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增设贵州师范大学为博士授权建设单位,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博士授权单位和点的数量,改善学位授权体系的比例和结构;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人文社科、教师教育类博士点,有利于扩大博士授权学科覆盖面,实现我省无人文社科类博士点的零的突破。
我省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对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
据《贵州省人才“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预测,到2010年,我省对各类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46.81万人,比2005年增加25.82万人,年均增长4.43%;到2015年,人才总量达到180.46万人,比2010年增加33.65万人,年均增长4.21%。
目前,我省人才资源总量不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端人才严重匮乏,特别是适应改变我省教育发展水平不高和与我省能源、环境保护、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产业快速发展相匹配的高层次人才匮乏,而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高层次人才的难以引进。
为此,从我省实际出发,一方面坚持引进外来人才的不为我所有、只为我所用的原则,另一方面立足本土化培养高层次人才,把培养本土化高层次人才队伍作为长远战略目标,拓宽培养的渠道和途径,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要优化办学结构,在积极发展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别是要围绕我省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教育、能源、环境、电子信息、制药、地域文化等领域的相关学科,力争新增20个左右省级重点学科,按国家级重点学科的标准筛选、重点建设5个学科。
2010年以前,重点支持以贵州大学为龙头、省属重点高校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医学院为依托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博士点达到20个左右,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350个左右,专业学位点明显增多。
进一步发挥高等教育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服务地方的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拟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学科专业名单2009年2月12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评审同意,贵州师范大学为我省2008-2015年期间立项规划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授权学科专业是自然地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计算数学。
三、拟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科专业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一)拟新增学位授予单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位授权体系发展建设需求的适应性分析1、将贵州师范大学新增为授权立项规划单位,是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培养和造就合格的师资队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始终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
历史反复证明,教育的优先发展是后进地区追赶先进地区的必由之路,我省工业化、现代化实现程度最终取决于教育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优先发展教育在我省就要优先发展教师教育,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
当前,我省的教师队伍还远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广大贫困、边远、条件艰苦的农村还存在教师短缺现象,还需补充大量的教师。
该校作为我省师范类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的优势,以联合办学的形式帮助省内7所师专提高办学层次,升格为本科院校,扩大了我省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师资的渠道,缓解了我省中小学师资不足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新的“瓶颈”,为我省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我省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师范类本科院校博士层次人才缺口严重,在我省市(州、地)组建的10所师范类本科院校中,现有的3777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教师仅有24人,个别学院还没有博士学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