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中世纪建筑-罗马风

欧洲中世纪建筑-罗马风



查理曼大帝
当时欧洲普遍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除 了教士以外,几乎没有人会读书,而低级 教士的水平也是很低的,同样缺乏教育。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查理曼大帝广纳欧洲 的优秀学者来到帝国,恢复和兴办学校与 图书馆 。 查理曼大帝初步确立欧洲的封建制度。支 持基督教。当时的教堂建筑受古罗马建筑 和拜占庭建筑的双重影响。

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Charles the Great,742-814),或称伟大的野蛮人查理 曼等,是中世纪800年左右的法国国王,也 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任君主。查理曼勇武 善战(被形容成20尺的巨人),善恶分明。 他在位期间控制了大半个欧洲的版图,并在 天使的指引下挑起了保卫基督教世界的重任。 800年,查理曼加冕成为新时代开始的标志。

专业工匠推动教堂结构的发展 1.城市的兴起,教堂成为当时建筑成就的主要 代表。 2.专业的建筑工匠从农民分离出来,四处流动 推动了经验的交流、积累和传播。 3.长时期的技术中断,失去了券拱技术,木屋 架容易着火,开始尝试采用石材券拱结构。 4.拱顶使用不久,骨架券也开始使用了。减少 拱形顶的侧推力。
洗礼堂正面
大教堂正立面高约 32 米,底层入口处有三扇大铜门, 上 有描写圣母和耶稣生平事迹的各种雕像。大门上方 是几层连列券柱廊,以带 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圈为标准 逐层堆叠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布满整个正 面。
比萨斜塔
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位于 比萨主教堂圣坛东南20 余米处, 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 楼。它于1174年开始建造,是作 为主教堂钟楼而设计的。原设计为 八层,塔高54.5米,全部采用大理 石,重达1.42 万吨。造型古拙而 又秀巧,为罗马建筑的范本。但由 于设计者忽略了地质情况,结果塔 在砌到第三层时,开始出现倾斜现 象,虽采取了补救措施,如加大基 础、分散重力、增大张力,但仍无 济于事。1350年塔建好时,塔顶 已与地面垂线偏离2.1 米,60 多米 的塔身继续缓慢地向外倾斜,故称 “斜塔”。 比萨斜塔是比萨城的标志。
墓园
在大教堂旁边的长 方形建筑,园内有 大量的雕有浮雕的 墓碑和石棺,是比 萨城重要人物的陵 园,外墙是白色的 大理石墙面,中间 为是美丽的庭院。
大教堂内部。两 侧的高柱及黑, 白条纹装饰图案。 中央是表现信仰、 希望、慈爱的雕 刻。最精彩的是 其戏剧性的画面 和人体的哥特式 的表现手法。
从天花板上吊下一盏青铜吊灯, 就是伽利略发现“钟摆等时性” 原理的那盏吊灯,著名的“伽 利略”吊灯


圣里基耶教堂(790-799) 柱廊院-塔-圣玛利亚修道院(1020-1032)
11世纪下半叶,宗教狂热时期,人们把圣徒 的遗骸或者遗物收藏在教堂里,称为朝圣教 堂。大多是典型的拉丁十字平面。 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在罗马巴西利卡的东端 建半圆形圣坛,用半穹顶覆盖,其前为祭坛, 坛前是歌坛。由于宗教仪式日益复杂,在坛 前增建一道横向空间,形成十字形的平面, 纵向比横向长得多,即为拉丁十字平面。其 形式象征着基督受难,适合仪式需要,成为 天主教堂的正统型制。 成熟期罗马风教堂西面有一或二座钟楼。
罗马风建筑
卡洛林王朝(Carolingian)起源于今日法国中部的一个 小部落,混乱的时代,丕平(Pippin,714-768),推 翻了部落中旧王,自行任命自己是新王。而就在此时罗马 帝国的边境出现了伦巴底人的入侵,罗马教会的教皇请丕 平与罗马帝国的军队一同出兵攻打伦巴底人,若打胜仗则 罗马教皇就会公开为丕平王进行加冕仪式,立他作王。丕 平打胜,把所占领的伦巴底人的领土的一部份送给了罗马 教皇,从拉温那到罗马的大片领土便划为教皇辖区,形成 了一个“教皇国”。史称“丕平献土”。原来教皇只是属 于宗教上的领导,这时又是政治上的领袖。 公元751年,卡洛林家族正式坐上法兰克王国的王位。在 其后的鼎盛时期,卡洛林家族在名义上复辟了罗马帝国, 也即是开创了后世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 之后欧洲的一些土王因丕平的例子,只要能获得罗马教皇 的加冕,则合法。
比萨大教堂广场全貌
奇迹广场上的宗教建筑群,从左到右分别是洗礼堂、大 教堂和比萨斜塔。整个建筑群坐落在一个由砖墙围成的 大院子里,在院子的西南角有一个供游客进出的大门。 到这里参观游览是免费的。全部建筑群完成耗时288年, 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也是比萨城的标 志性建筑。
1987年它和相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一起因其对11世纪 至14世纪意大利建筑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被联合国教育科学 文化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

孔克 圣富娃教堂(1050-1130)

罗马式建筑的特点
1、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 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 2、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了半圆形的拱券结构。 3、常采用扶壁和肋骨拱来平衡拱顶的横推力。 4、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 上也有钟楼。 5、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 6、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
华丽,精美的布道坛
精致的雕刻
洗礼堂中央
从上层看洗礼堂内部。 中央是大洗礼盆
洗 礼 堂 上 部 圆 形 环 廊
室内的光线来自侧间上方的窗子,在涂有灰面的 墙上镶嵌彩色大理石或金银珠玉等装饰图案,这 些壁饰在烛光与窗口采光的反射下,显得神奇眩 目。
1909年的奇迹广场地理位置
洗礼堂
洗礼堂是一座圆形的大理 石建筑,始建于12世纪中 期,采用罗马式建筑风格。 但后来的一些工程采用了 哥特式风格。布道坛可追 溯到1260年,它上面的雕 刻非凡绝伦,描绘了耶酥 基督的一生。洗礼堂内有 雕刻家尼古拉· 皮沙诺创 作的雕塑《诞生》,其主 题是耶稣降生时的情景。 画面中圣母玛丽亚侧卧其 间,下面的羊群隐喻耶稣 救赎的民众。 漂亮的哥特 式的柱廊用湿壁画装饰。 尽管画的主题是死亡的喜 悦、地狱和最后判决,这 个地方有一定宁静的吸引 人的氛围。
比萨大教堂
比萨大教堂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意大利比萨,大 教堂始建于1063 年。由雕塑家布斯凯托· 皮萨谨主持设计。教堂平面 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 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 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 支撑着木架结构的屋顶。大教堂正立面高约32米,底层入口处有三扇 大铜门,上有描写圣母和耶稣生平事迹的各种雕像。大门上方是几层 连列券柱廊,以带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圈为标准,逐层堆叠为长方形、 梯形和三角形, 布满整个大门正面。 教堂外墙是用红白 相间的大理石砌成, 色彩鲜明,具有独. 特的视觉效果。
相关主题